协和三位“大”医生

2019-07-19 09:42
特别文摘 2019年12期
关键词:林巧稚垂体婴儿

他们三位,是中国过去一百年里,医学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一生,也是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缩影;他们三位,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医生。他们就是张孝骞、林巧稚和曾宪九。

张孝骞和他的小本本

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大夫,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他终生没有留下鸿篇巨著,人们却说,他为中国医学写下了一部“无形的巨著”。

20世纪60年代初,马寅初的夫人得了“怪病”,一感冒就休克,别的医院诊断为肝炎。来到协和医院,张孝骞没有轻易下结论,他记得自己看过这名患者,时间是30年前。当时,这名患者遭遇难产大出血,在协和医院接受抢救,而自己正是参与那次抢救的医生之一。

张孝骞推断,马夫人所患的不是肝炎,而是“席汉氏综合征”。席汉氏综合征,又称希恩综合征,是一种垂体功能低下的疾病,主要由于产后大出血,特别是伴有较长时间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垂体前叶缺血性坏死,继发垂体前叶多种激素分泌减退缺乏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于是,张孝骞给马夫人口服甲状腺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做替代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这个故事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张孝骞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每看一个病人,就记下他们的姓名、病例号码、主要诊断和特殊病情,遇到疑难病例,他随口就能指出某年某月某病房某病人与此类似。从医六十年,他用上百本小本子记录了患者的点点滴滴。据不完全统计,张孝骞为协和留下的记录病案的笔记本竟有56本之多,总共有约1000个病历。

“万婴之母”林巧稚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您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林巧稚根据信中所说的症状判断,她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免疫性溶血,在怀孕期或分娩时可有为数不等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若彼此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做出诊断并不难,但难的是,这种病当时全国都没有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林巧稚遍查全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搜寻有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有关资料,最后决定用婴儿脐带换血的手术来挽救新生儿的生命。

她组织了各科专家,制订了整套方案,并准备亲自主持手术。换血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焐熱,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3天后,第三次换血,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

就这样,中国第一例新生儿溶血病手术成功了!

曾宪九写给患者的信

曾宪九,北京协和医院一级教授,我国现代基本外科、危重病医学和肠外肠内营养学科的奠基人。

1984年,他曾给一位患者写了这样一封信:“张贵纯同志,您在9月16日诊视后已将近一个月,应该返院随诊,进行超声、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希望您不要延误。”

患者张贵纯因胰腺增大被怀疑是胰头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就没来复查。曾宪九比患者还着急,又给张贵纯单位的领导写信,请他一起催促。

张贵纯并不知道,曾宪九写信时,自己的生命只剩下7个月了。那时,年过古稀的曾宪九已是肺癌晚期,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瘦,从家走到医院200米的距离,都要在路上歇几歇。

即使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曾宪九的心里还装着患者,这就是大医仁心。

猜你喜欢
林巧稚垂体婴儿
婴儿为何睡得多
科学家公益宣传
——林巧稚
科学家公益宣传
——林巧稚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那天我出诊
林巧稚“走”上越剧舞台
婴儿房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垂体腺瘤MRI技术的研究进展
异位垂体腺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