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思考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

2019-07-19 04:12庄琨
财讯 2019年16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摘 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把会计目标作为了财务会计框架的逻辑起点。很多研究人员也把会计目标作为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应该达到的境地或结果,是会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那么准确地定位我国会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会计目标的概念,然后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分析和思考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明确提出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应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受托责任观为辅的构想。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利益相关者

一、会计目标的概述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会计实践主体作用于会计实践客体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或要求,其决定着整个财务会计运行系统的方向和方式,是财务会计管理活动过程的定向机制。它又是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沟通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二、会计目标定位的基本理论来源及其在国外的实践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定与会计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首先由西方学者率先开始对会计目标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起,会计目标成为各国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基本上形成了“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两大流派。迄今,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

(1)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可以追溯到会计产生之初,作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派则得益于公司制的产生和发展。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受托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观。受托方有义务及时、完整地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资源管理的情况以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委托方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方的行为。

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了真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其适用的经济环境有三:一是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二是委托与受托双方均不得模糊或缺位;三是委托与受托的关系由双方直接接触形成。受托责任观学派认为,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由于这一信息对资源委托人评价受托责任最为有用,因而它更多地强调信息的可靠性。

(2)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渐发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此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传统的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和确定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供总是要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

决策有用观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讨论会计目标定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现时和未来的现金流动信息以及经营业绩和资源变动的信息。其适用的经济环境也有三:一是资源的所有权與经营权是分离的,二是社会资源的分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三是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通过资本市场建立。决策有用观学派认为,提供会计信息的根本目的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由于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而决策的信息如现金流动的金额、时间分布等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更加重视信息的相关性。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和思考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并开始影响美英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之所以会出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立足的关键之处在于:它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在公司中地位呈逐渐弱化的趋势。所谓弱化物质所有者的地位,指利益相关者理论强烈地质疑“公司是由持有该公司普通股的个人和机构所有”的传统核心概念。

界定会计目标必须界定会计信息使用者或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而探索所需信息的主要内容。股东、债权人等企业的主要投资人,他们主要需求的是能够反应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并且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管理人员和员工等作为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他们主要需求的是能够进行正确合理决策的并且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国资委、证监会和税务部门等。政府部门作为企业的蛰伏利益相关者,将关心企业能反映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并且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职业投资人,主要包括国家、机构、个人等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地买进、卖出证券,以赚取投资收益为目的的投资者,他们更关心投资的风险和投资回报的信息。所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一个共性就是要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去抉择自己的投资方向。

四、两种观点的比较

(1)两者使用的经济环境不同

受托责任观适用于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在以受托责任适用的基本经济环境即产权分离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在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

(2)两者强调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同

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会计信息要满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这时的相关利益者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基于以上两点区别,使得两种观点在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偏好,会计信息的种类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两个观点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适应了当时会计发展的需要,均有相应的优缺点且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两者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交替和重叠,表现为融合性,无所谓孰优孰劣。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随着世界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信息传递速度的更快,决策有用观更能满足信息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我国的会计目标应采取依决策有用观为主,以受托责任观决为辅的方法,这样才能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这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2003.

[2]牛建斌.浅谈财务会计目标定位[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10).

[3]刘辉.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8.12.

作者简介:庄琨,男,汉,山东省青岛市,硕士在读,兰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审计,730000。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
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多元内部治理结构探究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基础设施类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下利益相关者与股东利益的平衡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广东省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征与评价
中国电网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报告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