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哲学思维

2019-07-20 06:54丁声俊
黑龙江粮食 2019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底线供给

□ 丁声俊

(接上期)

三、以短板思维看: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增强其“两侧”结构的适应性。

所谓“短板思维”,是引伸“木桶理论”的一个概念。实质上,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充分认识粮食“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存在的“劣势”或“问题”。这就要求,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切实解决问题,变“劣势”为优势,即补上粮食“两侧”的短板。为此,需要首先分析和认准粮食“供给侧”结构“短板”、及“需求侧”结构“短板”的基础上实施精准发力,在推进以粮食“供给侧”为重点改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粮食“需求侧”结构,从“两侧”结构同步发力。

(一)粮食“供给侧”结构的短板。从粮食再生产的“前端”、即“供给侧”结构考察,目前存在“五短”或叫“五低”:

一是“两个积极性”低。即粮食主产区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多年来,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进入高成本时代,致使种粮比较收益降低。据计算,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成本等直接生产成本,成为推动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目前已占总成本的80%以上,且目前仍呈上升势头。除上述外,机会成本增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农业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扬的直接影响、就是挤压农民种粮的收益日趋低微,靠种粮增收愈来愈困难。与种粮收益趋低相关,农村青壮年劳力“种粮意愿”减弱,甚至“厌农”、“弃粮”,土地撂荒、“空心村”现象在多处可见,造成农业粮食缺乏现代职业队伍。如何保护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的“两个积极性”、堪称是值得重视的基本问题。

二是要素资源人均数量和禀赋低。我国人均要素资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均数量少、特别是耕地和淡水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与耕地总量不多相对照,由于化肥施用量过多及施用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壤板结和有机质降低,加之面源污染严重,致使耕地禀赋降低。目前,有5000多万亩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已不适于耕作。另外,作为农业粮食生产命脉的水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在华北地区形成许多“地下漏斗”。耕地和水源短缺及其后备资源不足,导致资源约束压力愈益加重。

三是生产布局与资源配置对称性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根本转变,重心北移:突出标志就是: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这种转变导致生产布局与资源配置明显不对称。例如,需要日照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稻谷生产,则由条件优越的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转移到气温低、日照短、水源缺等条件差的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一些适宜于种植杂粮作物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却大面积种植玉米,致使玉米产能大幅度提高,导致阶段性相对过剩,而杂粮作物市场萎缩。

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实行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改革的成果,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石。但是,这种新制度的精髓在于,保持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单位的持久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不断强化生机与活力,而非局限和固守“零星分散”的“小农经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粮食生产分散、规模小、成本高;难于运用现代技术、现代装备、现代方法;难于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农民组织化水平低,已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束缚。

五是粮食大市场竞争力低。我国粮食在国内统一市场上、尤其是在国际大市场上的竞争力很低,话语权微弱。近年来,我国粮食企业在与国际大粮商竞争中多处于下风和被动地位。国外粮食大量涌入、导致“过度进口”,就是国内粮食企业竞争力薄弱的一个表现。粮食“过度进口”意味着“外部供给”过量,必然冲击国内市场。以上粮食“供给侧”结构的“五块短板”,对粮食“需求侧”结构、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难免产生负面作用。

(二)粮食“需求侧”结构的短板。在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失衡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但与粮食“供给侧”结构相对照,粮食“需求侧”结构也明显存在“五短”,或叫“五弱”:

一是市场机制作用势弱。从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从2008年以后对玉米、大豆实行临时收储措施。在当年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实施“托市”和“临储”政策措施是必要的。在它发挥重大历史作用的背后,“悄悄”形成了以政府定价为主的、强势“政策市”,形成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原粮与成品粮倒挂,致使“稻强米弱”、“麦强面弱”持续多年,愈演愈烈。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粮食价格扭曲,市场机制作用受抑,“市场市”渐渐式微。

二是现代流通模式和业态发育幼弱。随着农业粮食的连续增产,全国粮食的流通量迅猛扩大。2015年,各类粮食企业的粮食收购量首次突破3.5亿吨(7000亿斤),总量达3.649亿吨(7298亿斤),同比增加2045万吨(409亿斤),收购总量占总产量62143.5万吨的59%上下。此外,全年政策性粮食竞价成交5265万吨(1053亿斤),跨省移库1000万吨(200亿斤)。与粮食流通量不断扩大相对照,传统的粮食流通模式和形式越来越不适应需要,而现代流通模式和业态发育幼弱。然而,适应社会与广大消费者需要的现代业态,像连锁制、代理制、配送制等形式还有待进一步推广普及。至于现代流通模式与形式的创新力仍很幼弱。像《互联网+》的新流通模式更是凤毛麟角,需要大力探索和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现代购销网络薄弱落后,极不适应打造粮食流通升级版的需要。

三是粮食消费升级版的创新力微弱。随着我国粮食流通规模的扩大,以及适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促进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升级。所谓粮食消费升级版是指,是指采取消除营养误区、符合中国居民需求、有利健康、延年益寿、促进粮食消费“转型升级”的“科学膳食”模式。这种模式,既发扬本国膳食结构的优点,又取长补短、汲取了国外膳食结构的优点,构成具有本国特点的膳食结构。然而,目前我国创造粮食和食品新产业、新产品和新市场、尤其是开拓和创新广阔农村市场的动力不足,打造粮食消费升级版的创新力还薄弱,抑制了粮食消费潜力。

四是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薄弱。现代物流是粮食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我国粮食流通的规模快速扩大,流通结构和流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物流提出更高要求。但是,迄今我国现代粮食物流设施,诸如仓储运输、批发市场、品质检测等,不管“硬件”还是“软件”,都还处于孤立、分散状态,远未形成粮食现代物流系统。作为现代物流重要组成部分的散装、散存、散运、散卸等“四散”技术,还处于初创阶段。尤其农村的粮食储藏条件还十分落后,导致粮食仓储损失严重,同时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消耗和浪费。

五是粮食加工技术装备老弱。粮食加工是粮食流通业的“半壁江山”,是增加粮食附加值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虽有少数技术装备先进的粮食加工企业,但更多企业、特别是广大农村的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有的甚至是原始状态,加工成品率、合格率都相当低,生命力弱小。此外,粮食企业竞争力孱弱。虽然粮食是特殊商品,但粮食企业总体上大都属于商业类范畴,分布在“购销调存加”、乃至粮食产业化组织经营等各个领域。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粮食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分布散、设备旧,加之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粗放,致使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微弱。

(三)标本兼治加强粮食“两侧”结构相协调。推进以粮食“供给侧”为主线的改革,既必须大力治本,又需要积极治标,做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最重要的治本之举是,从顶层设计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宏观调控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即为粮食“两侧”结构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即准确定位结构改革的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即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与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即加大力度促进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社会政策托底,守住民生底线。这“五大政策支柱”相互配合,有机结合,为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粮食“两侧”结构改革创造了前提和环境条件。

至于治标之策,必须以“两侧”结构改革精准发力,即必须处理好“消减”与“稳增”的关系。从历史原因分析,在粮食短缺时代,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追求的政策目标都是粮食“有没有”、“够不够”,千方百计让百姓们“吃饱”。而如今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已告别了粮食短缺时代,粮食“需求侧”结构则变为以“优不忧”、“好不好”为追求目标了,即追求粮食等食物“优质、多样、营养、保健、安全、方便”的趋势日益加强。然而,粮食“供给侧”结构仍然以“有没有”、“够不够”为政策追求目标,结果导致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脱节,造成了中低端品种的相对过剩与优质品种短缺并存的现象,造成了粮食“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之间的偏差和不相适应。这种差异性最终导致产生了“两侧”结构负面的相互制约作用如果不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那么不仅无法解决现有的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产生新的粮食产销、供求结构失衡,加剧优质品种短缺和中低端品种相对过剩的矛盾。同样,粮食“供给侧”结构转变了,粮食“需求侧”结构也必须跟着转变,要始终保持粮食“两侧”结构相适应。

四、以底线思维看: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底线、追求高线。

一般认为,底线是指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所谓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基本导向,把握和引领事物朝着预想或理想的目标发展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与底线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是一致的。对于以粮食“供给侧”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底线思维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都可得到运用。强调以底线思维认识和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善于把握“立与废”的辩证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思就是指,对“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预判,预见可能风险,主动化解问题和矛盾,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生机,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转化,达到“立”的最好结果。

1、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居安思危。迄今,我国以改革的雷霆之力,以创新的磅礴之势,谱写出粮食的辉煌篇章。迄今,我国粮食生产打破周期、连续14年获得丰收,粮食产能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国家粮食储备充盈,市场供给充畅,居民消费充足,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中国的粮食故事”让世界震撼!正如FAO助理总干事劳伦特·托马斯所说,粮农组织非常自豪地见证了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22%人口的全球瞩目的成就;欣喜地看到中国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转变为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中国成为世界粮食的稳定力量。

然而,人们决不可陶醉于捷报和喜讯连连,要清醒看到我国粮食“喜中有忧”,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是我国粮食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的需要。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愈来愈暴露,粮食安全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受到的约束力越来越强。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的趋势;人均耕地等要素资源的约束力将日益加剧;面临的资源环境代价、国际市场竞争、质量安全隐患等三大挑战日益严峻。从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看,农业粮食生产成本攀升,粮食“价格倒挂”悬殊;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价格扭曲;产销结构脱节,滞销积压严重;农产品加工薄弱,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物流设施落后,产后损失严重;国际市场话语权弱小,竞争力亟待增强。

2、坚守底线思维,必须严守“五关”。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粮食总量和结构、数量和质量、生产和流通、供给和消费、国内和国外等各个方面。在矛盾交织的复杂性中,必须首先认准隐患和风险在那里,改革的重点和次点在那里,认准为何该、改什么、怎么改。从粮食产业经济的整体和全局出发,目前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严把“五道关口”。

一是,严把基本农田“关”。这是衡量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标准。要遵照国务院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统筹兼顾、持续发展,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完善机制、建管并重”的基本原则,严守基本农田“红线”,确保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为此要“守土有责,用地有据”,强化源头管控和源头节地,盘活低效土地,坚持以“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理念,优化用地格局立体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是,严把谷物基本自给“关”。这是衡量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标准。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固然片面强调自给自足的“粮安观”必须摒弃;但片面依赖进口粮食养活国人的“粮安观”也决不可取。要严把提高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的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关口。在敢于和善于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要掌握粮食主动权,把国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三是,严把粮食及制品质量“关”。这是衡量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标准。粮食安全的内涵,既包括数量安全,又包括质量安全。基于粮食及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普遍性、隐蔽性的特点,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及制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粮食种植、收购、储存、销售及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可追溯管理,完善粮食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严防流入口粮市场。确保为广大消费者供应优质、多样、安全、保健的粮食及制品,让百姓吃得省心和放心,吃出健康和健壮,成就“舌尖上的安全”。

四是,严把储粮安全“关”。这是衡量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标准。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充足的粮食储备成为国际粮食安全的“圧仓石”。通过深化改革,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另一方面调整和改革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特别是调整和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当前要对玉米、稻谷采取“去库存”措施,实现粮食储备数量充足合理、结构组成合理、地区布局合理,以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宏观调控的重大作用。

五是,严把维护农民权益“关”。这是衡量以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为主线的改革的核心标准。广大农民是这场大改革的主体,或者说是为了他们,依靠他们,使其有更大的获得感。保护好他们的权益,就是保护其积极性和加强其粮食生产、乃至农业农村经济的动力。例如,在进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中,要实行“价补分离”、对农民提供合理补贴,保障他们的收入稳定提升,增加他们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

底线思维,不是消极思维,而是积极向前的思维;也不是被动思维,而是主动奋发的思维。所强调的是,对隐患和风险有所管控,制定预案。所谓守住底线,是最低要求;追求高线,是冲高进军。基于此种理念,坚守以上“五条底线”,就等于有效防范了粮食的隐患和风险,在更高层次上加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加强了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线。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供给侧底线供给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