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学生对心理学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2019-07-20 08:26王木林曹帅敏梅梅
魅力中国 2019年7期
关键词:刻板生源心理学

王木林 曹帅敏 梅梅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影视魅力背景下,任何一个站在荧屏外的人都觉得心理学家们是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成为专家们看破自己的切入点。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对心理学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仰”之情。有些人会把我们心理学专业的人当成神一样的看待;但有些人却有意识的避免和心理学专业的人接触,因为害怕自己体无完肤的暴露在所谓“神级”一样的人的面前!

心理学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是专门研究人或动物的行为、心理现象和身心特征等一系列的内在机制的科学,它不仅仅有理论和实验,当然也能在生活中普遍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因此人们也掀起了心理学的热潮,可是仍有许多人对心理学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观念。在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眼中对于心理学专业到底本着一个什么样的看法呢?研究采用IAT(内隐联想测验)测验贵州省大学生对心理学的态度,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来揭示贵州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1]、杨治良先生,分别提出了“ 内隐社会认知”概念。Greenwald 和 Banaji 做了很多关于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在国内杨治良也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大量的研究结果都证实了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2]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的刻板印是:种族刻板印象、职业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地域刻板印象等,刻板印象一方面能使人高效地认识外部世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会让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自身的态度、观念等主观因素而造成严重的“认知偏差”。[3]

不难看出,近年来有诸多关于人们对于其他事物的刻板印象的研究,但目前为止并没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刻板印象的研究;那么可以通过该项研究来了解大学生中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心理学存在的刻板印象现状,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了解心理学的崭新视角和线索。

一、研究对象和调研工具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贵州省省级院校在校大学生60名(年龄19-24岁;男性30名;女性30名),和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59名(年龄19-24岁,男性30名;女性29名),共119名被试参与实验。

(二)实验材料

本研究中包括两次实验:实验一,采用自由联想测验提取189个形容词。选取高频正性词及负性词各6个,编制成语义差异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外显刻板印象。实验二,采用自行设计的IAT程序来测量被试的内隐心理学刻板印象。采用美国Inquisit专业软件,并对实验中的概念词、属性词以及指导语进行必要的修改以适合本实验。本实验中概念词为心理学与非心理学的名称各4个。

(三)实验程序

采用2(被试生源:省级高校、地方院校)×2(任务: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专业采用组间设计,任务采用组内设计。

本实验进行集体施测,具体操作为主试介绍实验基本要求后,被试按指导语提示独立完成测试。屏幕中间呈现刺激词,要求被试看见刺激词后尽快按键进行识别反应(反应键为“F”键和“J”键)。本实验程序包括5部分:第一部分要求被试对属性词尽快进行识别并按键反应,即把“积极词汇”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F”键反应,把属于“消极词汇”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J”键反应;第二部分要求被试对概念词尽快进行识别并按键反应,即把“心理学”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F”键反应,把属于“非心理学”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J”键反应;第三部分为相容任务的正式施测阶段,要求被试将“心理学”和“积极词汇”视为一类并按“F”键反应,将“非心理学”和“消极词汇”视为一类并按“J”键反应;第四部分是同第二部分的反转呈现,要求被试对概念词尽快进行识别并按键反应,即把“非心理学”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F”键反应,把属于“心理学”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J”键反应;第五部分是不相容任务的正式施测阶段,要求被试将“非心理学”和“积极词汇”视为一类并按“F”键反应,将“心理学”和“消极词汇”视为一类并按“J”键反应。

二、调查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对心理学外显刻板印象的研究

对自编语义差异量表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23.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心理学外显刻板印象的描述统计

从上述表格可知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外显刻板印象的平均值(M=3.76)大于理论中值(M1=3),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评价较为积极。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学不存在外显刻板印象。

(二)大学生对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存在检验

对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的相容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5所示。

表3.5 相容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的差异检验

结果表明,相容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个体倾向于将非心理学与消极词汇归为一类、心理学与积极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快,反应时短;将非心理学与积极词汇归为一类、心理学与消极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慢,反应时长。这表明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存在于本实验的大学生被试中。

(三)不同生源被试的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生源被试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其各自的反应时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6所示。

表3.6 不同生源的内隐心理学刻板印象的比较

结果表明,不管被试是来自地方院校还是来自省级高校,对于相容、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都非常显著(p=0.000)。被试对心理学+消极词汇/非心理学+积极词汇的反应时明显长于心理学+积极词汇/非心理学+消极词汇,在内隐态度上将心理学与消极的评价联系。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心理学的刻板印象是客观存在的,与被试来源无关。

(四)不同生源被试的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的程度差异检验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源被试对心理学刻板印象在程度上的差异,对不同生源被试内隐态度的IAT效应值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7所示。

表3.7 不同生源的内隐心理学刻板印象的IAT效应差异检验

结果表明,不同生源被试的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的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不同性别的被试对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性别被试的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8所示。

不同性别的内隐心理学刻板印象的IAT效应差异检验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对心理学内隐刻板印象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在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中,钟年[4]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心理学发展包括两大阶段:一是中国的古代(自秦朝到清朝鸦片战争发生之前),二是中国近现代(鸦片战争发生之后)。由于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从而产生了两种不相同心理学体系。在中国古代,认为心理学只是一个笼统的哲学问题。自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后,中国才逐步将心理学列入科学范畴。虽说现今心理学在中国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人们对它可能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

本研究采用自编语义差异量表及IAT内隐联想测验探讨贵州省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结果显示,贵州省大学生对心理学有外显的积极评价,且存在内隐刻板印象。

首先,随着近现代的科技发展与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心理学的传播途径颇多,综艺影视中将心理学夸大化,现实社会多将心理学与神秘学、成功学混为一谈,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界定不清晰。有的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能读懂他人心理的学科,而有的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激励人心的学科。因此,心理学在现今大学生群体认知中,将心理学与神秘、高大尚、高深莫测等相关词汇挂钩。

其次,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历史上,虽有长期的形成过程,但仅有短暂的历史,致使中国的心理学发展不成熟,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也处于萌芽阶段。而现今人们的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心理学逐渐融入生活,人们也逐步重视心理学。相关教育部门将心理学纳入教育大纲,并在大学里面设有相应课程,以及心理学知识普及。所以,大学生对心理学有外显积极评价。

虽然,在贵州省各个大学中都开设有相关心理学课程,设有相应的学生社团,以及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等。在课程上,心理学知识面涉及广泛且课时有限,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只能学到浅显的心理知识;在学生社团方面对心理学知识的传播也不深入,只是一些形式上完成任务;贵州省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与教育较其他省分相对落后,人们仍然对心理健康咨询排斥。所以,大学生对心理学存在内隐刻板印象。

四、结论

1.贵州省大学生对心理学存在积极评价;

2.贵州省大学生对心理学存在内隐刻板印象。

猜你喜欢
刻板生源心理学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中性自由
跨省生源调控
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及“标签化新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