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K9901出土角抵俑及铜鼎考——兼论战国秦汉角抵百戏的演变

2019-07-22 03:42张济琛
体育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百戏力士陶俑

郝 勤,张济琛

秦始皇帝陵K9901出土角抵俑及铜鼎考——兼论战国秦汉角抵百戏的演变

郝 勤1*,张济琛2

(1.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采用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资料调研、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出土陶俑与铜鼎进行深入考证,认为这11件陶俑应为“角抵俑”而非原发掘报告所称“百戏俑”,同坑中出土铜鼎应为秦角抵时“扛鼎”之鼎。同时就角抵的概念、来源、活动形态及其与“角抵戏”“百戏”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秦角抵俑与铜鼎的发现在中国古代体育史、摔跤史及举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与研究价值。

秦始皇帝陵;角抵;摔跤史;举重史

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以下简称“K9901”)发现于1999年3月。经发掘,坑中出土残破陶俑11件,铜鼎一件。因K9901在秦陵园区地处偏僻,陶俑残破严重,规模名气难与其相邻的秦兵马俑坑相比,故少有人关注。关于这11件陶俑的性质,发掘简报和随后发表的研究报告均称为“百戏俑”,由此亦为体育史学界所忽略。笔者经考查研究后认为,K9901陶俑实为角抵俑,出土之铜鼎为先秦“扛鼎”(举重)之器具,因而在中国古代体育史、摔跤史和举重史上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与价值。

1 K9901出土陶俑与秦角抵

1999年3月中旬,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村下陈组北、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南部发现一座陪葬坑遗址,编号为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1999年5月由陕西省考古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进行局部试掘,在此陪葬坑内发现大量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陶俑残块,经整理属于11件不同个体的陶俑残块。

根据发掘报告,K9901地处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南部,其平面呈“凸”字形,内设三条过洞,总面积近7 000 m2,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陪葬坑曾遭严重的焚毁和破坏。该陪葬坑发掘出陶俑共11件,出土时第1、2、3、4号陶俑原为面东站立,向东俯身倒塌;5、7、8、9号陶俑为面西站立,向东仰身倒塌;6、10、11号陶俑因残损严重,原站立位置、面向和倒塌方向不明。同坑还出土铜鼎一件。

这11件陶俑出土时残损严重,经考古工作者修复6件。其图像仅公开3件,分别为1号俑、3号俑、5号俑。现根据发掘报告及秦陵博物馆展出情况描述如下:

1号俑(图1):残高152 cm,肩宽39 cm,缺头,加上俑头后原高应为1.8 m左右。该俑上身裸露挺拔,下身穿短裙,裙的上端由紧口条带系结于腰后。俑身上原有彩绘颜色,但仅存残迹。身体赤裸部分为粉红色,短裙上有彩绘图案花纹。此俑双臂交叠于腹前,左手手掌平伸,拇指上挑成90°,左手扼住左腕。从形态上看,该俑身材匀称,比例协调,腿部粗壮,显得灵敏有力。该俑左上臂外侧竖刻有“咸阳亲”陶文。“咸阳”为地名,“亲”为塑造此俑的人名。表明制作俑者来自咸阳市府制陶作坊或民间制陶作坊。“亲”为秦始皇帝陵考古的首次发现。

2号俑:高178 cm,肩宽30 cm。俑上身裸露挺直,下身穿短裙,脑后绾圆形发髻。此俑左腿已残失,右脚膝部向后折断,小腿后弓,脚尖抵地,似金鸡独立。发掘报告认为,从其姿态手势推测,2号陶俑似乎正在表演一种类似顶盘之类的“绝活”。

图1 秦始皇陵K9901出土1号俑

Figure 1. NO.1 Figure from Funerarg Pit No.K9901 in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3号俑(图2):俑通高181 cm,至肩高162 cm。俑体大健硕,体魄强壮,左臂下垂,右臂上举。发掘者从其造型、动态及附近出土物分析,初步认为3号俑拟为角抵中扛鼎的形象。

图2 秦始皇陵K9901出土3号俑

Figure 2. NO.3 Figure from Funerarg Pit No.K9901 in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4号俑:残高135 cm,肩宽57 cm。左手手背向外,右手外翻成掌心向外,两手作平握物状,右侧的脚踏上有“高”字刻画陶文,应为塑造陶俑的陶工名。

5号俑(图3):高172 cm,肩宽55 cm。此俑身材粗壮,体格健硕,上身赤裸,腹部突鼓,臀部后撅,两臂下垂于腹前,左、右手手背向外平置于腹部,手中紧握裙前卷成半筒形方形前搭。

图3 秦始皇陵K9901出土5号俑

Figure 3. NO.5 Figure from Funerarg Pit No.K9901 in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6号俑:头部残失通高152 cm。陶俑上身略向左倾,左臂呈上举状,右臂下垂,左腿前迈半步,两腿呈“丁”字形站立。

除此6件俑外,其余陶俑因残损严重未及修复,其具体形态尚不得而知。但根据考古报告,K9901坑11件陶俑均为男性,体格健壮,上身赤裸,有立有跪,应属于同一个群体。

K9901陪葬坑与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等陪葬坑、陪葬墓一样,并未见诸于历代文献典籍。该陪葬坑处于秦始皇帝陵内外城之间,较兵马俑坑更接近秦陵地宫,再结合其衣着形态,发掘者判断这些陪葬俑与秦始皇帝陵的关系较之秦兵马俑陪葬坑更为密切,是以“百戏”艺人身份陪葬地下侍奉秦始皇的,故将这11件陶俑定名为“百戏俑”,将K9901陪葬坑定名为“百戏俑坑”。《秦始皇帝陵园K9901试掘简报》称:“K9901新出土的这批陶俑,形态健硕瘦削不等,形态各异,风格、特点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从现已修复的陶俑分析,这些陶俑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段清波 等,2001)”。其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等,2000)亦主此说。自此后K9901陶俑被认定是“百戏俑”,K9901陪葬坑亦被命名为“百戏俑坑”。而在秦陵博物馆正式展出的文字说明是:“可能是秦代宫廷娱乐生活中杂技、角力、舞蹈演员的象征。”

但是,K9901坑俑的命名者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战国至秦并无“百戏”这一称呼。“百戏”之称始于东汉,是东汉时期对各类杂耍表演活动的总称。因此,命名秦始皇帝陵K9901俑为“百戏俑”显然不准确。那么,这些俑应该称为什么呢?

K9901地处秦始皇帝陵内外城之间,距离秦陵地宫位置较兵马俑坑近,表明这些俑与秦宫廷关系应十分密切。与衣甲鲜明整齐的秦兵马俑相比,K9901陶俑均上身腿脚赤裸仅着短裙,这一打扮十分特异。他们是秦宫中的奴仆吗?回答是否定的。奴仆地位低下,决无资格陪葬秦始皇。他们是宫中的俳优吗?回答也是否定的。虽然《史记·李斯传》将角抵与俳优并提,但《荀子·正论》将俳优与“侏儒狎徒”同列(王先谦,1988),再参考四川等地出土西汉说唱俑形象,可知秦汉俳优是以说唱表演滑稽取乐为职业,一般身材伛偻形象怪异,与K9901俑的形体气质毫不相干。

那么,K9901陶俑的身份是什么呢?这些陶俑的身材体形肌肉骨骼比例高度仿真,应是以真人为模特来塑的模。他们均为青壮年男性,其身材虽有精瘦壮硕之分,但都身材高大,体格强健,匀称挺拔、肌肉突隆、生气勃勃。综合有关考古文物与文献典籍资料,K9901俑只可能是秦宫中一类特殊的群体,即以“角力”“角抵”为职业的力士形象。

在文献典籍中,“角抵”之称始见于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东汉应劭注:“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东汉文颖注:“案: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宋裴骃解:“觳抵即角抵也”。司马迁为史官,见过大量汉以前的史料,他对秦二世“方作觳抵优俳之观”的记载应是准确的。班固《汉书·刑法志》亦称:“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矣”。据此,“角抵”之称实始于秦二世时,也就是秦始皇帝陵建成并下葬的时期。

据《史记》应劭注等,角抵的前身是战国时期“以为戏乐,用相夸示”的“讲武之礼”。而这种“讲武之礼”源于两周时期的“孟冬讲武”。《礼记·月令》:“孟冬之时,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两周时期的“孟冬讲武”是在每年初冬之时由周天子亲自主持的盛大隆重的周礼仪式活动与军事会演,与“戏乐”无关。“孟冬讲武”的主要内容分为“习射御”和“角力”两类。春秋时期,周王朝统治力衰微,“孟冬讲武”亦逐渐被弃。至战国时,各国国君贵族为了“用相夸视,以为戏乐”,将原本位序严格,仪典赫然的周代“讲武之礼”改造成为以“角”为特征的竞技表演活动。

角力、角抵之“角”何义?古“角”字本义为兽角,引申为身体抵触。三国魏张揖《广雅》:“角、抵,触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角、触古音相近。兽角所以抵触,故谓之角。凡言角者,皆有触义”。是以知角、抵实为一词,引申为比试、校试。《广雅》:“角,试也”。高诱注《吕氏春秋·孟冬》:“角尤试也。”王力《同源字典》以为“角”“较”同源,古音皆为见母,韵部同在屋部,故双声旁转。按引《吕氏春秋·孟冬》“肆射御角力”注“角犹试也”:“角,较也,竟也”。可知古之角义,即今之比试、比赛、竞技。由此推之,“角射”就是射箭比赛,其形式应类于周代射礼。“角御”是马车比赛。著名的“田忌赛马”故事即生动反映了战国时“角御”的场景;而“角力”,则是两人之间的力量比试。

秦二世时为何将战国娱乐化的“讲武之礼”改造为角抵?《史记·李斯列传》及东汉应劭文颖注都认为,秦二世是为了满足其“淫乐”之需而在甘泉宫“方作觳抵优俳之观”。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兵考》则认为:“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抵”。这是从另一角度来解释秦角抵的产生,即秦统一六国后因天下罢兵而将具有军训性质的“讲武之礼”演变为娱乐表演化的角抵。案应以《史纪》及应劭文颖注为是。“讲武之礼”两周时原本具有军训和礼教性质,在战国时期渐变为宫廷贵族间的“戏乐”,其内容包括“角力”“角射”“角御”等。这些活动是在户外场地和大规模田猎时进行的。而秦二世为了要在甘泉宫中“淫乐”,摒弃了户外进行的“角射”与“角御”,而将可在室内进行的“角力”改造成为角抵。

角抵与角力的区别是什么?根据前引《史记·李斯传》东汉应劭注,周代的“角力”是军训礼教性质的“四时讲武”的项目之一。战国时的“角力”则是诸侯贵族间“用相夸视”的“戏乐”活动之一。从《史纪》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所记载的田忌赛马(角御)情形推测,战国“角力”应与“角御”“角射”一样,是一种参与性的竞技活动。而秦角抵则只是秦宫中供观赏的竞技表演活动。因此,先秦角力与秦角抵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贵族间的“以为戏乐,用相夸视”的参与性竞技活动,后者则是职业运动者间进行的观赏性竞技表演活动。前者是与“角射”“角卸”一起进行的户外竞技运动,后者则是单独在室内进行的竞技表演活动。而K9901那些身材健硕的陶俑,正是秦宫中以角抵表演为职业性的力士群体。

秦角抵至西汉时进一步演变为内容更加丰富的“角抵戏”。班固《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文颖注:“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曼延之属也”。“巴俞戏”出自西南地区古巴人的“巴俞舞”,汉时演变成为一种刚猛的舞蹈表演。鱼龙曼延(漫衍)是从西域传入的大型动物幻术表演,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砖多见其图像。从中可以看出,“角抵戏”与“角抵”虽一字之差,但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秦角抵原本是以力量比试为特征的竞技表演活动,但西汉时增加了“巴俞戏”“鱼龙曼延”等表演节目,成为所谓“杂技乐”一类表演活动,其竞技性逐渐为娱乐表演性所取代。同时,汉之“角抵戏”也不再像秦角抵一样仅是宫廷专用,而是前引《汉书·武帝本纪》所说“三百里内皆来观”的广场公众性观赏活动。

秦角抵演变为西汉“角抵戏”的主要原因是汉武时期随着西域通道“凿空”,西亚诸国乃至罗马的杂技表演活动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是时上(汉武帝)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夺取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于是大觳抵,以奇戏诸怪物多聚观焉……而觳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正是汉武帝时开通的亚欧大陆间广泛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使“两两相当”进行竞力表演的秦角抵演变发展成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的汉“角抵奇戏”,成为融合中西、杂揉各种杂技、戏剧、幻术和体育表演的综合性活动。

下面再来看秦角抵、西汉“角抵戏”与“百戏”的关系。“百戏”之称出现于东汉。其始见于范晔《后汉书·孝安帝纪》:“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从汉武时期至东汉,由于西域诸国及罗马的各种表演艺术大量传入中国,源于秦角抵的“角抵戏”之称显然已不足以表达概括如此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故出现了更准确更具涵盖性的词汇“百戏”。这些“百戏”包括不少类似体育表演的活动,如跳丸、掷剑、马戏、迭案、倒立、履索、缘竿、戴竿、戏车、舞轮、转石、冲狭、燕濯等。东汉百戏名目不仅在张衡《西京赋》等文献中有较详细记叙,而且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砖图像多见。“百戏”一称的出现,也反映出秦角抵被更加丰富的表演活动所取代。目前国内各地出土的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东汉画像石砖材料中力士摔跤举鼎图像十分罕见。由此亦可见秦角抵已然淹没在“百戏”之中而不显。

综上所述,角抵产生于秦二世时,是秦宫中的一种观赏性竞技表演活动。西汉时秦角抵融合西域诸国杂技幻术演变成为内容丰富驳杂的角抵戏。至东汉时秦角抵淹没于百戏之中难见踪影。从发展脉络而言,秦角抵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上承先秦角力,下启两汉角抵戏与百戏,在中国古代体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2 K9901角抵俑与秦汉摔跤运动

如上所述,K9901俑应是角抵俑而非百戏俑。那么秦角抵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综合文献典籍和K9901出土文物分析,秦角抵与战国时期的“角力”一样,应并非指某一个运动项目,而是一类以力量比试为特征的竞技活动的总称。而摔跤与“扛鼎”是秦角抵两个主要项目。下面先对秦时摔跤进行分析。

摔跤是人类最原始的游戏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发展,摔跤由原始游戏向竞技、仪式及表演化方向发展,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古巴比伦与古埃及五千年前的壁画上就有摔跤图案。著名的古希腊荷马史诗曾生动描绘了特洛伊战争时期(前1193-1183)丧礼仪式中举行摔跤比赛场景。公元前771年首届古希腊奥运会将摔跤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后摔跤运动在欧美各国传承不衰,1896年成为首届现代奥运会项目。

中国古代摔跤历史悠久,各时期的名称不一。与现代体育将竞力性运动统归于“重竞技”项目一样,先秦角力和秦角抵也是一类竞力性运动的总称,其具体项目主要包括摔跤与举重等(从先秦及汉史料看,角抵还包括“斗兽”即力士与狮虎熊牛等大型野兽搏斗的表演活动)。现代重竞技项目的特点之一,是为了比赛公平要按运动者的体重而分为不同的级别参赛。古代摔跤有没有按体重分级参赛,文献典籍没有记载。但从“田忌赛马”的记载来看,战国时的竞技比赛已有较完善的分级制度,故不能排除战国角力和秦角抵已经有分级比赛制度。

K9901俑的职业是什么?这些陶俑以真人为模特塑造,或身形高大,体格健硕,如3、5号俑;或身材均称,灵活巧捷,如修复后的1、2、4、6号俑。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上身和腿脚赤裸,身着短裙。秦宫中什么样的职业群体会是这样的穿着呢?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秦墓中出土了一把木篦,上有摔跤漆画图像(图4),图案中共3名男子,均赤裸上身,下着短裙,腰系长带,与K9901俑穿着完全相同。木篦左边两人相向而扑,互扭抱摔,动作果决勇猛,场面紧张激烈,生动地再现了秦角抵摔跤比赛的场面。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木篦上摔跤者穿着打扮与K9901陶俑完全一样,证明是秦宫中的职业摔跤手。无独有偶,徐州博物馆藏铜山洪楼西汉墓出土《七力士》画像石有七位正在角力竞技的力士,他们也是腿脚赤裸,下身着短裙(图5)。这说明,上身腿脚赤裸身着短裙是秦汉“角抵士”“力士”的独特穿着和形象,K9901俑的真实身份正是这样的职业角抵者。

图4 湖北江陵县凤凰山秦墓中出土摔跤漆木篦

Figure 4. A Wooden Double-edged Fine-toothed Comb with Wrestling Lacquer Pattern Unearthed from Qin Tomb in Fenghuang Mountain, Jiangli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图5 徐州博物馆藏铜山洪楼西汉墓出土《七力士》画像石

Figure 5. Portrayal Stone Named Seven Man of Unusual Strength Unearthed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mb in Tongshan District, Xuzhou City Collected by Xuzhou Museum

秦角抵是如何进行摔跤比赛的?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木篦角抵图除了2名摔跤者外,木篦中右边站立男子尤其值得关注。这名男子和摔跤者一样身着短裙,直身站立,双手平指,正全神关注另2人比赛。从画面中3人关系推断,此人应是比赛的裁判,正在对比赛进行裁决。从体育史角度来看,裁判制度的出现是竞技运动发展的重大事件,是区分自发性游戏与制度性竞技的重要标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木篦角抵图中裁判的出现表明,秦角抵已发展为古希腊竞技那样的制度化竞技运动。证之以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馆藏西汉《技击表演》画像石,上有2人衣着华丽手持环手刀相互搏击,左边1人手持盘似是给胜方奖品,右边1人扬手作裁决状(图6)。此可证秦汉角抵已经发展为较为成熟的竞技比赛。

图6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西汉《技击表演》画像石

Figure 6.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ighting Skills Show” Stone Collected by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Museum

秦汉角抵设立专职裁判说明当时中原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草原游牧民族。1955年陕西长安县客省庄K140号秦墓出土一透雕摔跤铜牌(图7),上有二人二马,二人上身赤裸,下身着裤,散发披肩,相互抱腰搂腿,弓身发力。按此铜牌虽出土于秦墓,但器形图像类北方鄂尔多斯青铜器。图中人物卷发披散类似胡人。摔跤是草原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秦与西北草原民族有长期交往攻战历史。这一铜牌是秦与西北草原民族体育交往的见证。值得注意的是,与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木篦角抵图相比,此摔跤铜牌并无裁判出现。这表明图中的摔跤者是在进行一场即兴的摔跤活动而非正式的比赛。

图7 陕西长安县客省庄秦墓出土透雕摔跤铜牌

Figure 7. The Bronze Medal of Wrestling Unearthed from Qin Tomb in Chang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秦汉角抵表演场景是怎样的?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收藏有西汉角抵乐伎俑一套(图8),共7人,其中两位男子上身赤裸,下着宽大长裤,身材高大,容貌狞厉、形态凶猛,双手高扬,随乐相向而舞,应是摔跤前的仪式活动,旁边5人身材较小,正演奏古琴排箫陶埙等乐器。这套西汉角抵俑距秦不远,可证秦角抵似是有音乐伴奏的仪式化活动。

K9901俑的身份是什么?是类似古罗马角斗士的奴隶?是执行摔跤表演任务的军士?还是身份地位低下的俳优?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任鄙、乌获、孟说等因力大善搏而“皆至大官”,说明他们的身份既非古罗马角斗士那样的战俘奴隶,也非地位低下的“徘优”之属,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先秦社会等级分为士农工商。士包括文士与武士,他们以一技之长或奔走于列国之间成为官员谋士,或依附于权贵之家作为门人客卿。战国时期各国国君贵族为招揽人才竞相养士,其中包括以武勇见长的武士、剑士、力士、死士等。上面提到的任鄙、乌获、孟说等都是秦武王为太子时所养之著名力士。秦二世在甘泉宫“方作觳抵优俳之观”,使“力士”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一定社会地位的“士”,而是与宫廷中“优俳”并列的职业表演者。他们因力大善搏被选入豢养于秦宫之中,平昔进行系统而严格的摔跤举鼎训练,以备秦二世酒宴时召唤入宫表演助兴。

图8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西汉角抵伎乐群俑

Figure 8. Western Han Dynasty Jiao-Di Figure Collected by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Museum

秦宫角抵表演团队共多少人?K9901出土穿着相同陶俑共11件,似可证明这一团队共11人。无独有偶,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牛羊村附近发现了一座宫殿遗址。经研究辨识,考证为秦咸阳宫三号宫殿遗址。据考古报告,该遗址为一廊二殿,廊的方位为南北向,长32.4 m,宽5 m,共计9间。第5间墙面上发现有图,画面已残,但还能看出11人,均身着宽袍大袖,胸部有一方框,中空。袖的颜色分别为深褐色、粉红色、黑色、白色和绿色。这些人物有的侧身,有的面向观众,有的背向观众,中间的6人好像戴兽面具。此画下方还有两长杆倾斜向上形成三角形,右边上有1人正在向下走。这些图像未见正式发表。据《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简报》称,考古人员根据其形态动作,判断这是一幅角抵图,图中人物均为角抵士(刘庆柱,1980)。有趣的是,此壁画上人数与K9901陪葬坑出土陶俑人数完全一样,也是11人!这是否意味着这是同一个角抵士团队?只是三号宫壁画中11位力士尚未脱衣,似正要下场比赛,而K9901陪葬坑出土陶俑则正处于比赛状态。显然,角抵是秦宫重要表演项目,故K9901角抵俑和三号宫角抵壁画得以陪葬地下侍奉秦始皇。

秦汉角抵相承有何发展?前引江苏徐州铜山洪楼村西汉墓出土《七力士》画像石再现了西汉时一场惊心动魄的“锦标赛”,图中2人抱着鹿和酒作为奖品,另5位力士则分别展示舞刀、举鼎、搏虎、拔树、扛牛等技艺,场面紧张而激烈。这些力士均上身穿袍,下着短裙,穿着与K9901俑相似。这表明,至少西汉时角抵已包括诸多以力量比试为特征的竞技表演项目。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馆藏之西汉《技击表演》画像石上有三组人物,其中两组人物身穿华丽羽服,头戴翅帽,手持环首刀、长矛、勾镶等兵器进行“两两相当”的技击表演,表明西汉角抵还包括了武艺表演内容(图6)。

3 K9901铜鼎为秦宫举重器材考

K9901除出土11件角抵俑外,同坑还出土铜鼎一件(图9)。考古报告分析认为该鼎为秦末之乱被守陵人藏于该坑。而笔者认为,此鼎必与11件角抵俑有直接关系。它应是先秦史料提到的“扛鼎之士”所举之鼎,是秦宫角抵士“扛鼎”比赛所用之鼎。从体育史角度看,这不仅是现今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扛鼎”之鼎,而且也是迄今为止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古代体育专用器材。另外,此鼎出现在K9901还证明,秦角抵与先秦角力一样,是包括摔跤与扛鼎等项目在内的力量性竞技比赛的总称。

图9 秦始皇陵K9901出土铜鼎

Figure 9. Bronze Tripod from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根据考古发掘报告,K9901出土铜鼎通高59.5 cm,重212 kg。考古工作者根据该鼎的扁球形形制及繁缛而清新的交错蟠螭等特征,分析此鼎应是战国中期作品,其风格与同期三晋及周鼎比较接近,因而推测可能是秦攻灭三晋和周时掳掠的战利品。发掘报告指出,K9901出土的铜鼎气势磅礴恢宏,造型精美厚重,纹饰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纤细,当为国之宗庙重器。这是目前在秦陵发现的体积、重量最大的一件铜器,也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现的唯一的鼎(段清波 等,2001)。

此鼎为何出现在K9901陪葬坑?这一问题使发掘者十分困惑。他们根据《荀子·礼论》及《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等资料,认为先秦贵族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用鼎制度十分严格,不可能是原置放K9901的物件。发掘者顺此思路推论:这件铜鼎可能是秦末战乱期间,守陵人为避免铜鼎遗失而特意从寝殿搬运并埋藏在这里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等,2000)。

但该铜鼎真的是守陵人因战乱藏于K9901吗?笔者认为决非如此。铜鼎置放于K9901必有重大原因。它与同坑11件角抵俑必有密切而直接关系,并透露出先秦至汉代角抵运动的诸多信息。

第一,虽然两周春秋时期贵族用鼎制度十分严格,但据《左传·宣公三年》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发生楚庄王“问鼎”事件,周鼎之神圣威仪已然动摇。战国中后期尤其至秦帝国时,包括用鼎制度在内的周代礼制早已荡然无存。鼎这一原本象征王权的礼器在战国时已夫去原有的神圣意义。秦武王时的任鄙、乌获、孟说等“力士”已将举鼎作为其眩技较力的专用器械。因此,K9901之鼎与两周用鼎制度无关。

第二,先秦墓葬出土铜鼎一般成套,并伴随大量其他青铜礼器。类似K9901单独出土1件铜鼎的秦汉墓葬可谓绝无仅有。因此,这只铜鼎如果是秦宫作为祭祀所用的礼器,不太可能单独置于K9901陪葬坑。再考虑到整个秦始皇帝陵园考古仅K9901出土了1件鼎,因此只有将此鼎与11件角抵俑联系起来考查才能合理解释其功用与放置原因。考古报告所谓守陵人避祸藏鼎说亦不合逻辑,如秦末乱世之际守陵人真要藏匿重要礼器,理应先搬运埋藏较轻的青铜礼器(如尊卣斝罍簋壶觚之类),而不可能只去搬动1件最重的铜鼎,况且要搬动也不可能只有1件。

第三,角抵之称虽出现于秦二世时,但战国时期“扛鼎”“举鼎”却是风行于各国的竞技活动。《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欧阳轼,1991)。说明“扛鼎”是战国时期优秀士兵的体能与力量指标。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有力好戏……王与孟说举鼎,绝膑”,说明举鼎是秦宫中流行的竞技活动;《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表明“扛鼎”“举鼎”是当时孔武有力的象征与标志。K9901仅修复了6件陶俑,其中5号俑体型威猛,臂膊粗壮,背阔腰圆,肚腹鼓隆,双手绞一带状物,与文献典籍中所说“扛鼎之士”形象十分吻合。

第四,秦二世为什么要在甘泉宫中“始作角抵”,让力士表演举鼎?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满足秦二世自己“淫乐”之需,但另方面,举鼎亦有炫耀力量震慑心理的作用。我们可以想象,在甘泉宫举行的盛大宴会上,当K9901坑5号俑那样伟岸雄壮的秦力士出现在各方使节来宾面前,奋力举起常人难以撼动的大鼎时,其场面是何等刺激而震撼!举鼎之士不仅显示了自身天神般的神力,更向使节来宾们炫耀展示了秦帝国不可一世的威力与霸气。据考古报告,K9901铜鼎出土于陪葬坑棚木层之上,高于陶俑置放地点。这可能就是因铜鼎在人们心目中仍是神圣之物,故在K9901被放置于一个高于地面的台基之上。

第五,据考古报告,K9901铜鼎重212 kg。这一重量是人力能够举起的吗?这是判断铜鼎用途的一个关键性依据。对此我们可以参照现代举重运动记录。目前奥运会男子举重最高纪录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伊朗选手侯赛因·拉扎扎德创造的。他以抓举210 kg、挺举262.5 kg、总成绩472.5 kg夺得金牌,并同时打破由他自己保持的世界举重最高纪录。目前世界举重最高纪录是2015年11月29日美国休斯敦世界举重锦标赛上俄罗斯举重运动员洛夫切夫创造的。他以挺举264 kg打破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获得男子105 kg以上级金牌。据此至少在理论上,212 kg重的铜鼎是人力可以举起来的。由此我们根据现代举重运动纪录还可以推断,首先,能够举起K9901铜鼎的一定是体重105 kg以上的重量级力士。其次,力士举起这件大鼎不仅需要自身惊人的力量,还必须掌握类似现代举重运动的挺举技术。再次,举鼎力士必须受过长期而系统的体能训练与举鼎训练。否则不但不能举起大鼎,还可能出现类似秦武王的伤亡事故。

第六,K9901角抵士是如何“扛鼎”“举鼎”的?《史记·项羽本纪》集解韦昭注“力能扛鼎”:“扛,举也”。说明“扛”“举”本义相同,“扛鼎”就是“举鼎”。但角抵者是双手举鼎过头吗?徐州铜山洪楼西汉墓出土《七力士》画像石有一上身穿袍下身着裙与K9901俑类似的力士正奋力举鼎过头,可证秦角抵“扛鼎”必是双手举鼎过头才算完成动作。应该指出的是,K9901出土3号俑右手上举,左手下垂,发掘简报认为可能是在举鼎,此说不确。力士单手举起大鼎是不可能的,且3号俑的身体姿态和手臂动作亦不类举鼎。K9901铜鼎重达212 kg,不要说单手,就是双手举鼎也必须是天资过人且训练有素的重量级选手才能完成。

第七,既然我们认定K9901铜鼎是“扛鼎”“举鼎”之鼎,那么就可能会有人提出,古人为什么一定要用鼎作为举重器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推论:一是鼎在战国秦汉时代是现成的重器,容易获得,如K9901铜鼎据考古人员考证认为可能是秦军攻占三晋或周时劫掠之战利品。二是周鼎的制作大小重量是有定制标准的,这无意给“扛鼎”“举鼎”提供了现成的器材重量标准。三是鼎有两耳相对便于抓举,在古代没有杠铃等专用举重器材情况下,没有比鼎更合适的举重器材。四是鼎在两周春秋是王权的象征,至战国时仍在人们心理中被视为神物。秦力士能当众将一般人难以撼动的青铜大鼎高高举起,无疑有着英雄神话般的象征意义,对来到秦宫朝拜的各方宾客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刺激和震慑作用。

第八,K9901铜鼎与角抵俑同坑出土说明什么?在先秦文献典籍史料上,“角力”与“角抵”具体是什么运动语焉不详。但接合目前所见考古材料则大至可窥其端倪。前引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木篦摔跤者服饰与K9901俑相同,可证明秦角抵包括摔跤。而K9901同坑出土举鼎所用之鼎,则说明秦角抵至少包括摔跤与举鼎两个项目。综合来看,先秦所谓“角力”和秦角抵都不是确定指某一项运动,而是一类以“力士”为主角,以显示超人力量为特征的运动项目的总称,这有点类似现代将举重、摔跤、柔道、拳击等项目归于“重竞技”一样。徐州铜山洪楼西汉墓出土《七力士》画像石中的力士与K9901角抵俑及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木篦摔跤者穿着扮相几乎一样,都是腿脚赤裸,腰着短裙,显示这是职业角抵者的特有形象。但其竞技项目包括了舞刀、举鼎、搏虎、拔树、扛牛等(江苏省文物局,2009)。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出土汉画像石多有力士斗牛、斗熊、搏虎等斗兽画面。这似可说明秦汉角抵是包括古代摔跤、举重、斗兽一类竞力型运动的总称。

4 结论

K9901出土11件陶俑应称为角抵俑,而非原发掘报告所称“百戏俑”。同理,K9901应称为“角抵俑陪葬坑”而非“百戏俑陪葬坑”。同坑出土之铜鼎是秦宫角抵士“扛鼎”“举鼎”即举重表演所用器械。K9901角抵俑与铜鼎同坑出土,说明秦角抵至少包括了摔跤与举重(扛鼎、举鼎)两大力量性项目。“角抵”创于秦二世,其上承“用相夸视,以为戏乐”的战国“讲武之礼”,下开西汉之“角抵戏”及东汉之“百戏”之先。秦始皇陵K9901坑出土之角抵俑和铜鼎是研究秦角抵以及中国古代摔跤史、举重史的重要见证物与文物资料。

段清波,郭宝发,张颖岚,等,2001.秦始皇陵园K9901试掘简报[J]. 考古,(1):59-73.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委员会,1990.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江苏省文物局,2009.徐州汉画像艺术博物馆文物展览[EB/OL]. http:// hhxs.xz.gov.cn/hhxs/.

刘庆柱,1980.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34-41.

欧阳轼,1991.武经七书:中国古代兵法经典[M].海口:三环出版社.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6.陕西省志·文物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00.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M].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先谦,1988.荀子集解·正论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65.

袁仲一,2002.秦始皇帝陵园考古与发现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张广达,1986.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3):37-51.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Jiao-Di Opera Figure and Bronze Tripod from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the Evolution of Jiao-Di and Chinese Acrobatics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Qin/Han Dynasty

HAO Qin1*,ZHANG Jichen2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and sport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Jiao-Di Opera Figure and Bronze Tripod from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Funerary Pit No. K9901). There are 11 pottery figurines in this pit should belong to Jiao-Di figures. They do not belong to Chinese acrobatics figures. There is a bronze tripod from this pit. The bronze tripod should be a tripod, which used in Qin dynasty’s Jiao-Di activity.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origin, activity form of Jiao-Dai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ao Dai and China acrobatics are sorted o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Jiao-Di figure and bronze tripod from K9901 pit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 in sports history, wresting history and lifting weights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2018-05-09;

2019-05-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15ZDB145)

郝勤(1955-),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与文化传播, E-mail: 1193562224@qq.com。

G812.9

A

1000-677X(2019)06-0028-08

10.16469/j.css.201906004

猜你喜欢
百戏力士陶俑
散乐与百戏关系考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冬天的太阳是香的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陶俑
英力士与中石化接近达成和解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