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鹿原》中人性的向度

2019-07-22 00:36梁晨晖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求真白鹿原人性

梁晨晖

摘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似陈年佳酿,历久清醇。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使陈忠实赋予整篇文本与文中人物人性的光辉,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通过有血有肉的灵魂人物,展开了对于人性这一深刻问题的思索。作品深度挖掘了人性的本质,彰显了人性中孝、真、善的光辉。

关键词:人性 真孝 求真 向善

1998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是《白鹿原》。这部经陈忠实苦心孤诣构思、焚膏继晷笔耕、锅盔白水作粮达五年之久的心血结晶,在1993年付梓面市后,便如一只猛兽般掀起了滔天巨浪:出版仅三个月,便重印三次,继之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也翻译出版,蜚声海内,享誉国际。即使时间已过二十多年,今天这部作品的反响仍是余音绕梁。近年来,学界对于《白鹿原》的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大致是以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儒家传统、女性形象、方言传播和影视改编等方面为切入点的,对于《白鹿原》中感悟到的对“人性”的思考也是褎如充耳,鲜有问津,因此笔者从“人性”角度人手,略谈拘墟之见。

一、感悟《白鹿原》文本的人性安排

《白鹿原》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金声玉振之作,全书五十余万字,三十四章。陈忠实将小说故事环境设置在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笔下的人物都是用錾子在生活的石头上一下一下凿出来的,几乎个个都给人一种雕塑般的坚实感。如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黑娃……

有人曾说,《水浒传》是鲁智深一拳头打开的,也是他一禅杖合上的。这种说辞不无道理,这种写法颇有深意。《白鹿原》也可以这样来看。

朱先生南游归来登临华山的一句诗“踏破白云万千重”打开了《白鹿原》,临终前的一句“折腾到何日为止”合上了《白鹿原》;白嘉轩在父亲害急病弥留之际“哇”的一声哭嚎,《白鹿原》开幕,在遇见因受刺激而吓疯的鹿子霖后转身流下了眼泪时,《白鹿原》闭幕;黑娃在白嘉轩的帮助下进入学堂后对徐秀才尊敬的一鞠躬扣开了《白鹿原》,后来对当权者白孝文看透的一低头关上了《白鹿原》。小说开头写到秉德老汉害了瞎瞎病,是一种绝症,是无论如何也治不好的,就和人的通性(贪、色、嗔、痴卜样,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一种病,多少人为了眼下的蝇头小利瞎折腾,为了自己的私心瞎折腾,纯粹是“不知常而妄作凶”;小说的结尾又写到了一种叫作“气血蒙目”的怪病,行医一生的老中医也只得见两次,此病一旦稍作耽搁便会一命呜呼,這也是人的一种通病,为夺点蝇头小利、为贪点身外之财、为沾点昙花美色而气急败坏,血洒泪流者摩肩接踵,甚是悲哀,而又奚可甚哀?这样看来,小说真个首尾呼应,是否冥冥中昭示了因果轮回、万物循环的道理呢?

二、解读《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人性

白嘉轩是小说的主人公,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也是作者诉诸笔端来晓以世人的对传统文化看法的“代言人”。其中,笔者认为最深刻的一点是陈忠实对“孝”文化的理解和发扬。小说中除了涉及白嘉轩的两个儿子名字里都有“孝”字外,再不曾有“孝”字的着墨,而作者却通过对人物行为的细致描写将“孝”表达的通透彻底,令人叹服。

白嘉轩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层次分明,有血有肉,践于生活的孝。在父亲害急病躺床上将西去之际,对他进行临终训话:“我死了,你把木匠卫家的人赶紧娶回来。”一般人出于孝心定是赶忙点头应承下来,可白嘉轩却说:“爸,先不说那事儿,等你病好了再说。您要真有个三长两短,那样,也得三年服孝满了以后。这是礼仪。”白父气得大骂:“你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给我守三年孝就是孝子了?你绝了后才是大逆不孝!”白嘉轩仍不为所动,最后在老父亲突然捉住其手腕,指甲一阵紧似一阵直往里抠,嘴里白沫不断涌出,且在母亲急忙劝说之下才“哇”的一声哭了:“爸,我听你的嘱咐……你放心……”《孟子:》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千百年来被奉为圭臬的孝道礼数,是中华子民践行最广泛的儒家传统观念,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照耀千古的一盏明灯。人人都可以脱口而出,但又有谁知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出自百经之首——《孝经》的话。白嘉轩选择的不是愚孝,而是在现实面前最为明智也极为合理的真孝。这一点在白父过世了之后仍然得到了验证,“他每天晚上在母亲落枕前和清早起床后都到里屋里坐一会儿”,这是在为孤独的母亲尽一点真挚感人的孝心,历代皇家的请安便是如此吧,盖再新的房、打再多的粮,总也比不上陪老母坐着说会儿家长里短的话强。《论语》言“父母在,不远游”。此语也绝非是字面的双亲在上不能出游之意,而是强调再简单不过的耐心陪伴与真切言谈。如今,很多人感叹与父母成了最亲密的“陌生人”,即所谓咫尺天涯。尽孝其实是一件“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的事,白嘉轩这一点就做得很好,真正地尽了孝心,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同样的,想到了庭坚涤器,个中意味,当自沉思。

三、发掘《白鹿原》彰显的“人性”光辉

陈忠实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来作为《白鹿原》的卷首语,他自己后来也说‘《白鹿原》要给大家传达一件事,那就是传承我们民族伟大优秀的品质”。传承的前提是吸收,《白鹿原》『故的是传承的工作,但于之前它先将优秀品质吸收进了作品中;吸收的基础是思考,吸收是一种理解与接纳,而这要通过深层的思考来完成。通读《白鹿原》,首先便是对于“人性”的思考。陈忠实笔下的人物绝非干巴巴的填充物,而是有血有肉的复杂的生命体,是有欲望和痛苦的人,读者可以看到人物眼中流出的泪和心中滴出的血。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中,以白嘉轩、黑娃为代表,彰显了人性中“真、善”的光辉。

(一)白嘉轩——求真的族长

白家的祖训是“耕读传家”。白嘉轩在祖训的警示下只读了五年的书便回家和父亲务农了。“耕”,与其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事劳作,不如说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亲为实践;“读”,如果仅看作三更起五更眠的埋头书案则不免有失深度,更多的该是“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般的思想独立和人格自由。白嘉轩的一生便是将祖训落到实处的一生。

作为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始终坚守着亲力亲为的操守。早晚都要去母亲屋里坐上一小会儿;白天和长工鹿三一起下地农作,临睡前要到马号里看着牛吃完一槽的草料,仅仅是站着看并不说话;后来发动全村男丁起来修学堂;在抵御“白狼”的巡哨中也是亲自站岗,使村子幸免于祸;及至断腰又逢大旱,也是佝偻着背亲自跳上蹿下地求神祈雨……他一生的亲力亲为和他的长寿不无关系。思想之自由、人格之独立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终生信条,陈忠实笔下的主人公白嘉轩同样具有这样的高贵品质,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大师对大师的缅怀与崇敬。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村里的学堂落成之后,白嘉轩让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去学堂读书;孩子们在给老师折枝条时犯了错误,他不仅没有打骂,反是一改平素里严肃的面孔,满脸堆笑地安抚孩子幼小的心灵;宝贝女儿白灵慷慨激昂地宣讲她那从城里新式学堂学来的革命论调,这显然大大悖逆于白嘉轩的根深蒂固的“耕读传家”的信仰,他也只是磕了磕烟灰就站起身走出去了;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他都不曾恶言恶语呵斥过,这是对于孩子人格的尊重。人到中年后的白嘉轩更是表现出了极强的主见性,辛亥革命后,来了新的县长,要村民交粮,白嘉轩不阿权贵,为民请命不成,独自谋划了“交农事件”,硬是把县长给逼走;继任的新县长亲自登门拜访请他出任民主议会议员,他也是不为所动,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概;随后一直被他引以为骄傲的儿子孝文自甘堕落,变卖祖产之际,他也是坦然接受,只是和儿子划清了界线,免于“羞了先人”;后来腰被土匪侄子黑娃打断了也不曾唉声叹气,而是休养好后便又操劳家事了。白嘉轩的一生可谓“觏闵既多,受侮不少”,他在“耕读传家”信仰下的独立人格和富于主见是其支撑,虽有时不免冷酷“心硬”,可古来圣贤皆寂寞呀!

(二)黑娃——向善的至人

《水浒传》里的鲁智深,绰号“花和尚”,身为和尚,他却做不得早诵晚念,吃不来白粥素菜,更看不惯怒目金刚,终得上了梁山;生擒方腊凯旋之际,夜宿杭州六和寺,听得钱塘江潮信,顿悟涅檗,留偈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黑娃,是又一个鲁达。对于黑娃的评价,学界大多数的态度是:自卑,叛逆,无礼等。笔者认为,黑娃是陈忠实心里的菩萨,笔头的难者。何以见之?只因为黑娃终其一生,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他嫌嘉轩叔的腰挺得太直太硬,便和父亲说了心意,辍了学堂,离了白家,独自“扛活”去了;他闹农协,当土匪,甚至是打断白嘉轩的腰也都不是背人而为。只因为黑娃有着一颗唐僧般的善心,唐僧儿时见渔人提鱼一条,便用自己砍的一捆柴和渔人换了鱼,快步走到河边将之放生。黑娃的父亲鹿三和白嘉軒都反对他和田小娥的婚事,嫌她不检点,有失脸面,他只说一句“我一丢开她,她肯定没活路了”。对小娥,黑娃更多的是怜爱,为她,他宁可背负世俗的骂名;在和鹿兆鹏暌违重逢后,把酒言欢时,情至深处竟泣涕如雨:“你见过尸首跟麦捆子一样稠地摆在地里的情景?”黑娃并非怕死之徒,说这般话,怕是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只因为黑娃懂得感恩,黑娃小时候家穷物乏,兆鹏给他吃从未见过的以为是石子的冰糖还有圆圆的水晶饼,他吃了后感动得大哭,对于懵懂孩童,这便是生命的美好,从此,黑娃记了兆鹏一辈子,死前还跟媳妇交代:“你要去寻兆鹏,你死了的话,由儿子接着寻。”招安成为炮兵营长后,找到朱先生,拜师求学:“兆谦(黑娃官名)闯荡半生,混账半生,糊涂半生,现在想念书求知,活得明白,做个好人。”朱先生写给他“学为好人”,收他做了最后一个弟子,后来朱先生说他最好的一个学生没想到是个土匪;先生死后,黑娃仰面痛哭,为先生写下了“自信平生无憾事,死后方敢对青天”的挽联,知先生者,黑娃也。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黑娃看到了站在台下人群中的嘉轩叔,只一眼,“垂下头去,一滴一滴清亮的泪珠儿掉下来”,他一定想起了朱先生“好人难活”的教诲。和鲁达不同的是,黑娃究竟没有善终,也佐证了鲁迅先生“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论调。

黑娃短暂的一生,像水那样,与人无争,遇阻则弯,遇坦则湍,顺着自己的心灵流向了远方。至人无己,善水无形。所以,罔极之人真的需要一直被道德标准摒弃吗?

总而言之,《白鹿原》不仅是文学的“珠峰”,更是人们心中的“珠峰”,对于其的探索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至于《白鹿原》所揭示的“民族秘史”,我们中华儿女“终不可谖也”。感谢陈忠实,感谢《白鹿原》,愿每个人的长征路上都有之做伴。

猜你喜欢
求真白鹿原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张锦绣
阎生德
“学习”反人性吗
扩展阅读
白鹿原民俗村
一日
牛趣(二)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