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传承与保护策略探讨

2019-07-23 09:42曾丽娟廖森乾
艺术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装饰艺术

曾丽娟 廖森乾

摘 要:近代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是体现广州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代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的展开调研,了解它的现状特点,分析现存华侨私园保护建设存在问题,探讨其传承与保护若干策略,旨在丰富广州华侨史学资料、梳理与补充岭南建筑园林装饰艺术宝库,并对今后广州华侨园林开发与建设与构建历史文明侨城广州城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华侨园林;装饰艺术;近代广州;传承保护

广州是全国最大的都市侨乡,华侨文化历史悠久,侨民为广州引进了最早的自来水、电、酒店、商厦、公交车、的士等物品,给广州现代生活及城市建设带来新观念与方式。从古至今,广州作为港口经商的繁华古城,通过海外归国华侨修建家园,留下了众多独具特色中西合璧,带有移民色彩的建筑庭园。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所体现出的杂糅之美,糅合了欧美、澳洲、东南亚等侨居国的文化艺术和各种建筑、室内、园林的装饰艺术设计风格与流派,丰富了岭南造园艺术类型,在我国乃至世界大放异彩。

华侨园林装饰艺术是广州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已经被破坏或年久失修、无人问津的华侨园林,开展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工作,意义非凡,任重道远。在国外,澳洲、美国与新加坡等国家都以纪念性对外开放私人庄园、博物馆、墓葬、墓园等方式保护华侨史迹和保留华埠华工历史,侨乡广州却未能保护先人留下的史迹,甚是惋惜。广州如果“丢失”华侨历史文化,将是一座不完整的城市。保护华侨历史文化史迹,应先从保护华侨修建的建筑园林开始。

1 近代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现状概况

广州保留完好的华侨人文史迹已经不多,许多至今留存的华侨建筑园林、华侨村落史迹,仍是广州呈现异域城市景观的一道风景。如反映18世纪华侨出洋缩影的侨乡黄埔村、反映华侨吸收异域文化东山区新河浦一带欧式别墅洋房、著名的东山五大侨园(春园、逵园、简园、隅园和明园)、最大的华侨私园彩园、全国首个为华侨集资修建的居住区——华侨新村,以及华人投资兴建的新亚大酒店、新华大酒店和爱群大厦等大量建筑史迹。但经实地调研,目前广州华侨建筑园林史迹现状尴尬,半个多世纪没有一次专项摸查,一些文物遭蚕食毁坏,缺乏打造华侨文化品牌的思考与规划。广州一些颇有历史价值的华侨人文史迹,因年代久远或人为毁坏逐渐消逝。例如东山彩园,曾是广州华侨所建庭园中最大最好的私家园林,在1978年时,彩园还有三个大庭院,占地面积约2892平方米,但由于保护不周,现在已残留无多。岭南地区华侨园林以经济文化中心广州为首,因城市发展性质,留下了大量的都市风较浓的侨园,独具特色。课题主要对近代广州具有代表性的侨乡园林,如东山华侨新村、东湖新村、彩园、五大侨园、海珠区黄埔村、黄埔古港、康乐园等华侨文化史迹群等,以及花都特色碉楼等多个典型的华侨私有建筑庭园案例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主要是庭院数量统计、建园成因、现状问题、园林建筑装饰艺术特点和保护对策与意见。

1.1 现存代表性侨园的保护建设

1.1.1 以历史街区、社区方式的保护建设

这类的典型代表为东山五大侨园、国家级保护性质的华侨居住区华侨新村、东湖新村。首先是东山五大侨园,其保护建设已经成为华侨私园建筑与园林艺术或者历史建筑传承保护的典范。在20世纪20年代,是东山华侨私园的兴建热潮,也是当时广州华侨回乡修建私宅的鼎盛时期。东山侨房以兴建西洋风格小洋楼为主,最有名的属新河浦街区的东山“五大侨园”:春园、逵园、简园、明园和隅园。现在的春园因是中共三大遗址的重要历史意义,由政府出资保护与管理,建筑与庭院经过翻新,维持较好的原状;逵园注重建筑内外经营管理,建筑装饰艺术保护较好,主要原因是在2012年逵园被活化成集画廊、咖啡馆、文化活动和艺术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创新艺术空间——逵园艺术馆,并对外开放,让大众对华侨私园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首个东山侨园成功活化的经典范例,唯一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庭院园林景观的管理,园林植物、花圃和园林小品已经没有了建园时的风采;简园是五大侨园中最大的一园,现无人居住且不对外開放,但建筑维持原样翻新过,而庭院只剩下大乔木,没有了当年的喷泉水景的园林景致;隅园、明园为私宅,经过翻新修建,保留了原有欧式建筑园林装饰样式,不一样的是隅园目前为私人住所,而明园则有意识仿效逵园,已修缮为对外开放的艺术咖啡馆。

有“中国华侨第一村”之称的华侨新村也是保护华侨史迹的典型案例,也坐落在广州老东山区,现为越秀区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属于我国解放后,在1955年开始由政府统一规划、归侨集资和拨款建设的首个大型华侨住区,建成住宅总面积13.72万平方米,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及公共服务设施共1.23万平方米,其中独院式住宅洋楼177座。[1]她集中、直观地展现了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的首个花园式社区,吸引了欧美、东南亚多个地区的华侨回乡居住。华侨新村因其优雅安静的园林环境和华侨色彩鲜明的历史建筑群,以兼具西方现代居住方式、融合岭南特殊的地方性和人文特性的居住小区,成功探索了私办公助与中西方规划思想的碰撞与对话的建设模式,反映在同一时期苏化和单位制度下工人新村不同的规划思想,成为首个华侨性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区。[2]华侨新村独院式住宅庭院按园主人意思进行布局设计,在研究园林装饰艺术上具有典型性。最初建设的别墅建筑装饰特色主要是灰色石米外墙,带欧式山花木质法式长窗,配以铁艺横向波浪纹防盗网,阳台围栏低矮、建筑挑檐、连廊顶板、栏杆运用欧式常见砖砌、铸铁的通透栏杆等。别墅庭院园林建筑装饰艺术体现在以西式的园林建筑如外廊、拱形铁艺花架、西式圆亭、曲线外凸露台及屋顶花园,和传统的岭南园林建筑有明显区别;庭院园林植物装饰以岭南园林植物中亚热带及热带植物为主;园林小品装饰以庭园内景墙、建筑外墙西式壁画、浮雕、岭南灰塑相映成趣。华侨新村里面最著名的友爱路上有华侨纪念馆和红线女纪念馆(原红线女故居)。[3]

1.1.2 以纪念性博物馆方式的保护建设

这个典型的华侨私园代表为陈廉仲公馆,现为荔湾区博物馆。陈廉仲公馆不同于东山华侨私园别墅小洋房建筑风格的建筑设计,是更加西化的岭南别墅花园,采用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前后设庭院,庭院精致、面积较大。建筑采用质朴素雅的水刷石墙面和拉毛批挡(抹灰),突出主楼入口设计,以欧式建筑设计惯用手法,设券拱式或山花顶门廊,凸显建筑主次关系,强调欧式立体感,形式独具一格陈廉仲公馆为带庭院的三层西洋式别墅建筑,别墅为西式外柱廊的立面造型,设计严谨,装饰讲究(图3);庭院面积1100多平方米,庭院布置采用岭南传统的园林手法,西式建筑连廊将庭院与陈廉伯(陈廉仲之兄)庭院分割,同时也半围合了陈廉仲公馆的庭院空间(图4)。[4]靠近荔枝湾涌的两层高西式凉亭在庭院布局上平衡了建筑的比重感。通过山石、池塘、石桥过渡到两层高的西式凉亭(图5),甚有中国园林小桥流水人家的造园手法。庭院内种有玉兰、荷花、竹子、大叶榕、黄皮、龙眼、桑树等岭南花木,还有池塘、石桥及题为“风云际会”的石山,大叶榕在叠石上的多年生长,与山石浑然一体,是庭院的一大景观焦点。荔湾博物馆经过多年的修复,园林建筑保护完好,园林有小部分改变,绝大部分维持了原有风貌。

1.2 近代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现存特点

近代广州侨园整体园林装饰艺术带有浓厚的侨民色彩,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与深厚的历史意义。这些近代花园式洋房吸取欧美别墅设计风格样式,建筑与园林装饰混搭出一种另类风情。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别墅庭院造园风格,建筑与园林并不是十分地有机结合,而是完全西方建筑配以中式传统岭南园林造园手法造园,形成强烈中西对比视觉效果,园林装饰艺术风格独具一格。虽然都市侨乡广州因其城市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建造的华侨私园的面积较小,前庭后院布局的中西结合设计模式、园林建筑装饰艺术以简洁线条为主,却形成与广州本土传统岭南园林非常不一样的欧式美,代表的是都市大众化具有西方素雅、简洁的现代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岭南其他侨乡如五邑、潮汕和客家地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特点。

2 近代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保护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广州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作为我国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繁华的经济、时尚现代的生活,却难以与侨城联系起来,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且最大的侨城,广州的华侨人文史迹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通过对广州各区华侨私园调查研究,近代遗留下来的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的保护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2.1 以老东山区华侨私园保护较完整,其他各区比较滞后,投入较少

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对外贸易口岸和华侨投资经商活跃的商业中心。从20世纪初开始,分布在以欧美、南洋为主的海外华侨纷纷返乡,并选择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广州东山区为生活与工作地方,为东山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东山区留下了大量具有华侨移民色彩的商业大楼、明显区别于传统西关大屋、骑楼建筑特色的西洋别墅洋房花园。并且这些遗留下来的成片的华侨历史遗迹,由于东山区较富足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配套的管理措施,华侨私园园林装饰艺术保护先对获得了较好保护。而历史上有名的海珠区的黄埔古港,是广州近代出洋人数最多,时间最早,中西思想经济最先相碰撞之地之地,其自身就带着浓厚的侨乡文化渊源。但经调研发现,黄埔古村现有华侨建筑的街巷管理不到位,比较杂乱,华侨风味的建筑或园林损坏空置,缺乏管理,一些老华侨建筑修复存在着争议,久久未见翻修。历史建筑与相关的近代华侨建筑与园林被较高层的居民楼掩盖,路线不明显,日渐衰落,昔日辉煌精致的园林景象不复存在,实属遗憾。除此之外,荔湾区、白云区、花都区等华侨私园保护也比较滞后,建筑园林损坏程度随时间流逝越来越严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2.2 偏重华侨建筑的保护建设,忽略园林部分,导致园林装饰艺术严重破损

综合上述关于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现存概况的阐述,与对广州华侨历史史迹、人文景观保护不到位,以及华侨文化的研究考证等残缺不全有非常大关系。在调查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华侨私园,建筑保护翻修比较完整,园林部过不复存在或者过于简单的还原,没有按照原有的园林设计进行修复。因此导致重建筑轻园林的装饰艺术保护,甚至有些非常宝贵,反映当时中西文化艺术交流装饰细节已经破损,甚至消失,难以建立數据库进行保护传承,令人惋惜。

2.3 部分侨园改造开发过度,失去原有风貌

因广州侨园园主常年居住在国外等原因,侨房空置率很高,近几年政府为了让空置的侨园获得更好的保护,出台了不少相应的活化经营管理政策。比如经营民宿、咖啡吧、艺术画廊、服饰服装店、饰品店、手工艺品店等等,形式深受艺术设计、摄影、时尚等人士的青睐,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部分侨园,其楼体建筑在翻新修复过程中,没有平衡保护与修复的关系,致使有些古典的装饰艺术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如广州东山逵园后花园,早已将绿地夷为平地,修建成停车场,没有了当年绿树繁花,静谧小院的园林意境;而隅园,因业主私自在近两年的翻修改变过大,已经失去了华侨建筑装饰特点,虽遭到政府问责,已遭破坏的历史建筑并不容易恢复;广州华侨新村中的许多私宅随着园主人的更替,别墅及园林景观基本改变了建园最初的设计立意;部分私园已植入商业模式,变成民宿,如东山别院,或是咖啡馆,如明园,装饰艺术风格也随着经营方式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一些在较偏远郊区侨乡私园,更是面临着荒废破败的境遇。

3 近代广州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3.1 尊重原有设计的翻新与修复

当前,岭南各地华侨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修复观念越来越强,并逐渐得到重视,尤其体现在对近现代优秀的华侨园林的保护与修缮,政府对这些华侨私宅私园在政策与经济力度上的扶持也不断增强,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仍然有许多保护修缮并没有从园林整体布局进行系统的、有规划的修复,过多注重园林中建筑的复原与维修,而忽视了院子里损坏程度相当严重的园林植物、假山置石、观水池、花圃、装饰小品、铺装等。无论是出于自住、商业或是艺术展览馆性质的翻新修建,都应以谨慎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查找文献与工程图纸资料,忠于原有设计的图纸,再进行工程实施,进行环境整治与修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人为过度干预而破坏原有的艺术特点。

3.2 适度开发、健全管理制度、活化经营侨园侨房

经过项目调研,广州私家侨园大部分因人去楼空,建筑与园林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与管理,年久失修,逐渐破败。因此,适度开发,招商引资,以东山别院、逵园等的经营方式为案例,将侨房活化经营,在不改变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的前提下,保护侨房艺术特色、还原别墅庭院风貌,还原华侨私园最初的设计,发展商业上的民宿、展览馆、艺术画廊等,不仅传承了侨园装饰艺术,同时也是对侨园的最好传承与保护。当地政府机构应该出台响应的政策,让善于经营管理者获得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推动侨房开发与经营等活化策略的实施。

3.3 以振兴乡村和发展侨乡特色为背景保护华侨建筑园林

侨园、侨房是岭南都市、乡村侨乡不可回避的城市色彩,在过去的一百年时间中,过度注重经济发展的城市改革与建设进程中,抹掉了很多地方原生、特有宝贵旅游资源,这些遗产、资源是成为目前文化创新产业的源泉与根基。华侨留下来的园林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是广州改革建设发展中,成为特色魅力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实现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都市侨乡,使广州成为与其他一线城市不一样风貌的繁华都市。以此为典型案例,成为打开周边落后的华侨之乡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正如侨乡广东开平,因碉楼申遗成功,不仅让世人见证了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也因旅游的发展振兴了当地乡村建设,国内还有很多的侨乡建筑园林正逐渐消失、衰败,保护乡村最有特色的华侨建筑与园林资源,才能以独特之道引导乡村发展建设,从而更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侨房、侨园。

4 结语

华侨园林与建筑装饰艺术是侨民返鄉的重要物化载体,它的构造艺术和装饰艺术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充分体现了岭南侨乡各个文化区的高超建筑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挖掘中外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同时,传统侨乡园林营造工艺技术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造园手法、施工技术等老手艺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通过研究探讨出传承保护策略,开展对侨乡园林遗产更多的关注与保护工作,加快实施于近代广州华侨私园的翻新、修复、活化管理,以此振兴广州都市侨乡的特色城市建设。为周边珠三角如五邑、客家、潮汕等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侨乡发展与建设,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健谊.广州华侨新村建设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15.

[2] 王敏,等.建国初期西方住区规划思想本土化特例——广州华侨新村[J].热带地理,2015(7):45.

[3] 曾丽娟.广府华侨园林装饰艺术特征探析——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8(1):81-83.

[4] 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5.

作者简介:曾丽娟(1979—),女,广东英德人,硕士研究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园林工程师,研究方向: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环境设计。

廖森乾(1995—),男,广东兴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装饰艺术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长袍后面的辉煌
浅谈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及运用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装饰艺术”运动中建筑设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