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音乐中的半音化运用初探

2019-07-23 09:15师萧霏
艺术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格里格和声调性

摘 要: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最重要的作曲家以及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创作题材的特点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去表现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以及农村的乡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格里格为了表达理想的境界于抒发情感,曾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传统的和声表现手法。本文力图通过对格里格作品中调式与和声中半音化运用的详细分析,将其调式多元化与半音和声的运用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格里格;半音化;和声;调性

1 和弦运用中半音化和声风格

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为了表达理想的境界和抒发内心情感,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传统的和声表现手法,追求高度的半音和声发展成为那一时期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副属和弦、增三和弦、增六和弦、变属和弦以及平行和弦必然导致半音化和声,创造了他特有的半音和声风格。

1.1 副属和弦的运用

副属和弦常用来加强某个和弦的重要性,用在乐句中间,常造成流畅的半音化声部进行。如作品op.53 no.5,再现前四小节(例一)运用了降Ⅵ级和弦与副属和弦。这段音响极不和谐,和声的紧张度也越来越来越强。强拍上的低音与旋律成反向半音进行,进一步增强了和声的内在张力,同时伴随着力度的渐强,使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的和声最终导向了稳定的主题再现。但低音强调的还是属功能,这种为了再现而设计的“欲擒故纵”的手法非常别具一格。

1.2 增三和弦的运用

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增三和弦主要用于转调技法中。然而,格里格音乐作品在以属功能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对增三和弦的使用不再局限于转调,而是大胆地将其扩展为独立性和非独立性功能性和声的运用,丰富了和声色彩。关于半音化和声的用法,他常采用偶然结合用法。即指作为经过、辅助和弦的使用方法,它们的特点都是使声部进行的线条平滑而流畅。如《夜曲》(op.54 no.4)第2小节的增三和弦经过用法,让和声的色彩和丰富的节奏渲染着夜的静和美。

1.3 关于增六和弦的运用

增六和弦建立在大调bVI、小调VI级上,通过增六度解决到八度的特点,达到强调属音的目的。增六和弦作为下属功能在终止的属和声之前,常用降VI级音与升IV级音所构成的增六度,解决至所需要强调的属音。由于它处在属和弦前面,以变化半音级进解决的方式强调属和弦,类似于下属到属的进行,因而通常将它归纳为下属功能。

例如在《索尔维格之歌》中,谱例中是第一部分后半部第一句,与前半部分的自然和声相比,增强了情绪的激动。格里格在声部中加入了半音的进行,旋律声部是典型的格里格常用的词汇,由于半音的添加,和声上出现了增六和弦,加强了色彩的紧张性。表现了索尔维格虽然相信有一天培尔·金特将会回来,但内心是不安的。

1.4 属变和弦的运用

变和弦是指包含变音的和弦,属变和弦是指将属和弦的某个音或某几个音作半音变化后的和弦。变和弦是在自然和弦的后面,加入了半音经过音而产生的。传统和声从自然音体系扩展到半音体系,使和声音响进入一个更加广阔而丰富的境界。较常见的是将属和弦的五音升高或降低半音,使之成为含有增五度或减五度的和弦。

例如在《哈林舞》再现前的八小节,全部应用了C大调降五音的属七和弦,这种一直持续着的变和弦用法很有个性化。

2 调式中色彩型的半音化处理

浪漫主义作曲家在继承和发展这种手法的同时,又从相反的角度减弱甚至消除半音部分中可能存在的,导音与不协和音及其解决关系,促使半音部分自身内含的色彩型得以发挥。这两种手法在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手中,都朝着背离古典调性的方向发展,但却有着不同的音响特点。格里格在运用最后一种半音技法时,从传统的大小调以及民间调式中去发现新的半音和声语言,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调式化的色彩型伴音和声。

2.1 平行大、小调一体化的和声写法

在探索色彩型的半音和声中,格里格从未放弃过使用似乎是不再受作曲家们喜爱的传统大小调式。

格里格惯用的具有特性音响的增三和弦相结合,用半音化的手法相结合起来。通过小调III级和弦与和声大调VI级和弦的等和弦关系,把平行大小调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音响独特的平行大小调一体化的半音和声。有时候结合着特定的旋律因素,这种融合变更为典型。

在下例中的第二、第四小节中短小动机的变化出现,使我们明显感觉到低音声部中的降a同时也是升g,这是小调融化于大调的一体化伴音和声。

2.2 调式风格化的半音化写法

挪威民间音乐中丰富的调式音阶不仅对格里格经常采用调式的和声手法有影响,而且还涉及了他的半音化和声风格。表现在格里格常在同一音级上,把两个同主音调试的特征音以半音关系对比并置,形成了调式风格化的伴音和声。

同主音调特征音以半音线条对比并置。

上例的內声部c与#c交替构成的半音起伏线条,形成了D大调主持续音上大、小七度的对比并置,是具有密克索里第亚调式与自然大调的色彩对比特征。

3 线条型的半音化和声

浪漫主义后期,由于半音化手法的盛行与高度的发达,和声思维开始集中于半音线条的横向发展,促使声部进行逐渐脱离了以和弦结构为进行逻辑依据的的法则,而以声部自身条件逻辑来制约和声的纵向关系,从而形成了新的和声思维方法,即“线条和声”。格里格是这种手法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下例选自格早格创作于1898年声乐套曲0p.67《山之精灵》第4首《幽会》从谱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钢琴伴奏声部的和声每个声部都呈线条半音化和声随着声乐旋律下行,运用和弦外音与和弦音的碰撞以及调式和声产生极高的紧张度,使得和弦与和弦之问的逻辑性关系被这种线条化和声削弱。

4 结语

格里格的艺术歌曲质朴简洁、感情含蓄深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总是能够打动人心,沁人心弦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正如柴可夫斯基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格里格的音乐亲切、易于理解。听他的音乐时,我们会本能地感到,写这种音乐的人是一心愿意用音响来表露一个诗意盎然的人所具有的丰富感觉和情绪。而这个具有深刻诗意的人所服从的,不是理论,不是原则,也不是因某种偶然的生活环境而扛上肩膀的旗帜,而是源于生活鲜活、真挚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刘锦宣.基础和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式锴.和声学教程(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 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 陈佳.格里格传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师萧霏(1992—),女,甘肃张掖人,本科,中级职称。

猜你喜欢
格里格和声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