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贫困 别开洞天

2019-07-24 07:34马红梅
当代贵州 2019年19期
关键词:家珍村干部村民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马红梅

远山如黛,溪水潺潺。

4月22日,记者走进开阳县禾丰乡穿洞村,干净的村居环境、如画的乡村美景让人心旷神怡。然而,2010年前,穿洞村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

穷则思变。为了摆脱贫困,穿洞村采取改变软硬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于2012年成功脱贫,2015年一举迈入小康村行列。2018年,穿洞村人均纯收入14800元,2019年预计达17000元。

齐心协力谋出路

“从前,你跟他们说改善人居环境、扩宽道路的种种好处,他们置若罔闻。”穿洞村党总支书记姚家宏说,2010年之前的穿洞村让人很头疼,村居环境差、通村公路窄、村民思想保守。

2010年,穿洞村组织修建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因为占用了村民土地,部分村民堵路阻止施工。村支“两委”做了大量工作后,村民才作罢。

这种顽固的思想,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村民转变思想,村干部每天晚上组织村民开坝坝会,让村民对村里的发展提意见。开会初期,村民在会上专门给村干部提意见,对村干部十分不满。

村支“两委”意识到,要让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村干部也得有所改变。于是,村里组织村干部每周末开会,对群众提出的建议进行整改。

此后,党员干部秉承“人民选我当干部,我当干部为人民”的理念,坚持“穿洞一天不发展,干部一天不休息”的实干精神,带领全村群众创业致富奔小康。

时间一长,村干部渐渐赢得了村民信任。村里还将思想前卫的村民及思想顽固的村民召集起来,带到富裕村去参观学习。

回来后,2000多名村民达成共识:走集体发展道路。

发展方向定了,穿洞村开始梳理发展中需要厘清的四个短板——缺水、路烂、无产业、环境差。

为解决这些困难,穿洞村推进供水、供电、通信、物流等基础建设,切实保障农村公共服务全覆盖;争取国家项目23个,协调资金3300万元,修通村内道路6公里,全村组组通水泥硬化道路,农户通水泥串户路达95%;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生态、有机、可持续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全村已拥有4家村集体企业及6家合资(合作)企业。

2015年,穿洞村被列为贵阳市农村社会治理示范点。此外,还先后获得“省级生态示范村”“省级精品民族村寨”“市级卫生村寨”称号,成为500个省级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及全市集中打造的100个“美丽乡村”之一。

如今的穿洞村,一改往日的脏乱差,青山绿水美不胜收,村民幸福和谐。

乘势而上谱新篇

“我们经常联系,他使我懂得了很多,如今我的眼界也变得开阔了。”如今,只要提起江苏华西村电厂燃料部的员工赵君,穿洞村村民胡国祥有说不完的感慨。

胡国祥的感慨源于2015年的一场体验活动。

2015年6月,江苏华西村派了41名青年赴穿洞村41户村民家中体验生活。华西村青年到穿洞村以后,用一周时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干活。正是这样“亲密的接触”,让华西村与穿洞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穿洞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12年华西村和穿洞村结成帮扶对子后,这样的体验活动变得屡见不鲜。

如今的穿洞村,已是青山绿水环抱的美丽乡村。(开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结对之初,华西村党委承诺给穿洞村500万元,但穿洞村拒绝了。这让华西村村干部很诧异。

“我们要的是学习华西村的发展经验和先进理念,而不是拿钱了事。”穿洞村村委会主任李志军坚定地说。

穿洞村“要理念不要钱”的行为,让华西村刮目相看。后来,穿洞村每年都会派四五十人去华西村学习,华西村也会派三四十人前来交流和指导。

有了华西村这个“富亲戚”,穿洞人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发展理念。在交流过程中,华西村指导穿洞村发展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帮助穿洞村发展瓦厂等项目。

与华西村的合作交流,助推了穿洞村的产业发展。2017年8月投产的服装厂是穿洞村最大的项目,现阶段主要生产校服和工装,产品远销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近年来,穿洞村坚持产业带动和政策扶持并举,重点打造街上组、羊昌坝农旅一体化景区和柏秧塘组茶旅一体化景区,着力把穿洞村打造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目前,村里的2586亩农业观光园区和1500亩茶园已初具规模。

此外,穿洞村还准备打造田园综合体,规划中心面积5000亩,辐射面积3万亩,以致富大道为界,规划为“一园一区一带”。

持续发展动力强

与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工相比,32岁的穿洞村村民晋家珍觉得自己很幸福。

2010年以前,晋家珍和丈夫一直在广东务工,“那时候很想家,但回来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只能背井离乡。”

提及在外漂泊的那几年,晋家珍记忆犹新:频繁的搬家、闷热的天气、加不完的班……“所幸的是,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有自己的公司和村集体合作社,我们回来不愁找不到工作。”

回到家乡,晋家珍将家里的几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进入合作社务工,丈夫因在外学了一门做大理石的手艺,被村里推荐到开阳县城的一家大理石厂上班。工作之余,丈夫还能帮合作社运送肥料等物资赚点外快。

晋家珍在合作社每天工资80元,和丈夫的工资加起来,一家人的月收入轻松上万,这给晋家珍带来莫大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以我们现在的收入,供两个孩子上学还有盈余。能在家乡过上这样的好生活,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在穿洞村,和晋家珍一样感到幸福的年轻人很多。

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年纷纷返乡,如今的穿洞村一改往日只有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局面,年轻人给村里带来了活力。

如今,穿洞村成立的几家公司解决了400人的就业问题,其他产业带动1710人就业。

为了让村里能够更好地发展,穿洞村有意识地向浙江东阳红木家具厂和宁波电瓶厂分别输送200多名村民前去学习。

“一个村的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与其向外引进,不如把本村村民送出去学习,他们回来后不仅能够带动穿洞村发展,而且还能够就地就业。”姚家宏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规划成立红木家具厂和电瓶厂,送出去的这些村民,就是为推动这两个行业发展所做的准备。

猜你喜欢
家珍村干部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不让干部挂“空挡”——一名村干部的成长档案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活着》·家文化·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