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定语言观念下手语的语言性质阐释

2019-07-24 10:33费乔荣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视觉符号手语

费乔荣

【摘 要】美国学者Willam Stokoe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手语结构》一文,引发了语言学界对于手语的关注。此后,便展开了关于“手语是不是一种语言的讨论”。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被归纳为“两类六型”i,即就是对手语是一种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的认同,以及不同侧面所反映的语言性质的质疑。笔者认为,手语是不是一种语言取决于我们所持有的语言观:本文便是通过语言获得理论、语言的符号性质及语言的思维本质三个层面对手语的语言性质进行“基于特定语言观念下”的阐释。

【关键词】手语;语言本能;无声语言;视觉符号;思维本质

一、手语是一种无声语言

从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来看,语言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自发的用于交际的生存本能。儿童语言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的:是手势语、体态语和有声语言并存的语言形态。而后,有声语言作为一般儿童的优先选择逐渐发展成为生活环境中的第一语言,其它的手势语、体态语无须承担过多的语言角色。反之,对于听力缺失的儿童来说,手势同样可以作为另外一种语言实现方式,发展成为另一种完备的语言模式:手语。

(一)语言的基本形态

婴儿来到世界上的第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是啼哭,以哭声宣告生命的到来,并在成长阶段借以传递给亲人自身的基本需求。此外,表情和肢体动作是婴儿的第二种语言表现,用以展现自身不能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喜恶与索取。之后,夹杂着基本体态语的有声语言开始出现,幼儿的第三阶段的语言逐渐形成:从独立含糊的音素到单音节词的出现,再到多音节词的转变,慢慢习得这一远远超越自身学习能力的语言知识。仅在几年时间便可以形成契合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语言模式,以及建立在语言交流基础之上的学习其它学科和认知世界的能力。因此,语言的基本形态可以通过语言感知和实现的渠道被划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ii。

(二)语言可以独立于声音而存在

根据多模态话语理论,语言感知和产出的方式或渠道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听说模态并不适用于现实生活中丧失“语言”这一普遍交际功能的语言障碍群体:聋人。而“语言的使用和学习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物理形式,但不仅限于声音。通过视觉感知这一物理方式实现的交流,同样可以表现多种复杂的语义功能和语义关系,以及诸多事件和情境的描述”。iii因此,对于语言的认识并不局限于声音这一种途径。

从语言获得角度分析,儿童本能的语言习得是渴望与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自发行为,在未真正获得语言这一作为思维载体的交流工具的时候,他们会去探索可以表達自身意愿的方式。回归到聋人视觉模态下的言语行为,该群体的交流模式是借用手势符号,恰恰是一种儿童早期有声语言发展不完备状态下尝试的言语形式。因此,手势符号不仅可以作为简单交流的语言载体,在没有“更为优越”的第二种语言模式的替代下,同样可以发展成一种同有声语言一样表情达意,承载复杂思维的语言模式:手语。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聋人群体声音不再是语言产生的必要充分条件。

(三)手语是区别于有声语言的无声语言

当代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认为,“语言是人类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一种适应功能,通过不断再生和优化,语言同手、眼等器官一样也在进化”。iv相对于发展完备的、为人类大部分群体所公用的、有着相近结构规则的有声语言,手语则是听觉能力缺失下本能习得的无声语言。语言进化论的观点适用于不同语言使用者基于自身条件的特定选择,手语和有声语言,便是基于“手势”和“声音”这两种语言实现方式所生成的语言模式。就其语言内部机制而言,手语和有声语言存在着语言生成的共性和表现形式的异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系统中符号的任意性。声音和意义的匹配完全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对于手语而言,有声语言的符号形成规则被打破,声音与意义的双重关系转化为手势和意义的结合。声音和手势这两种语言呈现方式仅仅只是语言得以产出实现言语行为的物理途径的分化,就其本身的符号性质而言,它们与意义的结合均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和规约性,由此构成语言这一丰富庞杂的可以在团体内部达成一致共同使用的表意体系。因此,手语和有声语言是异于语言产出的物理过程所生成的不同类型的符号体系。

二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先导:洪堡特所提出的语言特性在于有限域的无限应用。从手语和有声语言的既定认知来看:有声语言的语言要素主要体现在语音、语汇和语法三方面。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词素是最小的语义单位,二者结合形成有限的音义结合的语汇系统,加上有限的语法结构,从而生成无限的句式表达。手语的语言要素相对复杂,语汇系统需要以手型、掌向、运动和位置四大要素为基础辅助非手动特征(其它身体部位的协同动作和表情特征)构成从而阐释一定的意义。因此,手语相对于有声语言的语音要素则转化为语形的表达,即通过种种手势而非语音进一步构成语汇材料。此外,手语同样具备语法特征(手语的表达在语序、时态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成规律的语法特征)。结合手语的语形、语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借以手语进行复杂的沟通交流便成为可能。因此,手语和有声语言同属于借助语言三大要素无限生成的语言模式,区别于其中语音、语形这一基本要素。

二、手语是一个视觉符号系统

现今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大都依照索绪尔对语言的界定: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在自然语言的范畴内,所有的语言都可以被划归到一对双重概念下:能指(表现)和所指(内涵)。对于聋人群体而言,他们不具备声音这一语言实现和感知的基本条件,其语言符号则转化为手势和意义的结合。这种视觉符号同样具备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因而,手语是视觉模态下的一个符号系统。

(一)语言的符号性质

索绪尔最早提出符号这一概念,并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特殊的符号系统。在他看来,符号则是一定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根据皮尔斯对符号概念的界定:“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v符号是三位一体的,需要对象、关系、性质三个层面共同作用。语言符号在此基础上被引申为能指、所指和具有一定参考系的符号模式,这一参考系是能指和所指在思维映射下的对应关系。由于思维中的符号形态本身是多元的,可以对应图形、声音、文字等诸多形式,这为手语成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提供了可能。

(二)语言符号不限于音与义的结合

符号学的开创者莫里斯从符号学观点看待语言,认为“一种语言是多情境符号的一个集合(也可代换位‘系统),它们有着对一个解释者族的成员共同的人际指表,可由这些成员产生,可以某些方式但不以别的方式形成复合符号。或者更简单地说,一种语言是在结合方式上受到限制的多情境共符号的一个集合”。vi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结合方式不是单一的。而莫里斯所指出的,语言作为符号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由有机体产生;代替别的指号”vii,表明语言符号也不局限于“声音”这一种表现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对于聋人而言,缺乏声音这一客观条件,他们依然可以通过个体产生的手势和表情动作去代替声音所承载的所指。

(三)手语是区别于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手语和有声语言的产出途径虽存在显著差异,但从其符号性质来看,双方存在偶合:

1.任意性和象似性

任意性被看作是语言的基本特征,而象似性,这一“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状况” viii在各个语言体系中也普遍存在。对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应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二者共同促进语言符号的形成、构筑语言符号系统;二是任何语言符号系统的演变都存在着一条从象似性到任意性的渐进轴。手语这一看似象似性极高的交际符号系统,内部自然也包含着任意性的符号来丰富和完善其语言形式。

2.线性和共时性

有声语言输出过程中声音这一物理途径决定了它自身语言符号的线性序列特征。但对于手语而言,其表现形式不再借助声音这一渠道,而是通过视觉呈现,即“一种形义结合的、立体多维度的视觉语言”。手语通过借助手型、位置、运动、方向这四大语素配合非手动特征构成语言符号,其中的多个语素之间是可以互相结合同时生成的,因此手语符号具有共时性特征。但手语符号的共时性特征仅存在于基本语汇构成的层面,如若放在句子结构中进行分析,手语同有声语言一样还是在一定的意义序列下生成语言。手语符号的非线性特征正是源于它的视觉性。因此,对手语的符号性质认识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符号在独立状况下产生的非线性特征和在句子层面符合意义表达的线性特征。

3.系统性和能产性

美国资深手语语言学专家Susan Fischer教授认为,“手语可以表达任何抽象的词语和概念”。ix这表明手语在承载人们交际行为中复杂的表意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后者不断衍生、发展新的语汇从而不断丰富手语语言系统内的符号体系。语言作为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意味着这一系统内部的要素具有一定的能产性,此外,“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语音、语法、词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而且语音、语法、词汇本身也自成系统”。x对照手语和有声语言的几大要素(语音、语汇、语法),手语将语音这一要素转变为语形,进一步通过不同手势的规律性结合来表现语言,同样表明了手语这一语言符号系统的能产性:通过有限的要素生成无限的表达,且语言符号系统内部的要素自身具备一定的生成能力。

三、手语是一种思维的再现方式

语言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生发出不同形态做为适应度最高最有效的交际模式,手语和有声语言从本质上讲,都是语言生成的节段,而后有声语言的广泛应用是听力正常人群自主选择下的结果。对于听力缺失的人群,有声语言不再是他们得以展现思维的方式,手语便成为另一种可能:一种语言形成初期的形态。脱离了可以借助发音器官表现意识形态的“先天条件”,人们依然具有意识和思维,只是对其呈现的方式会发生变化:趋向于一种可以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且达到最高效率的“信息置换模式”。因此,语言本能才是真正促使语言产生、不断完善的基本条件,客观因素只会影响其表现形式,而非彻底消除语言、泯灭语言背后思维本质的条件。

那么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交际行为是否也是一种思维的再现,对应着其它形式的语言?这个问题暂时没有定论。动物也许具有思维,其表现形式可以作为团体内部得以感知、共通的“交际模式”,但动物的思维表现方式目前是人类未知的领域。而人类的思维表现形式在可研究的范畴之内,自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探索,予以恰当的“位置”。因此,对语言和思维二者之间关系的探究是为了从语言本质上予以手语相应的肯定,手语作为聋人群体内部沟通交流的思维载体,同样承担着语言的本质特性:思维。

四、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Terje Basilier说过:“如果我接纳了一个人的语言,那么,也就是接纳了这个人本身;而如果我拒绝了这个人的语言,也就等于拒绝了这个人”。xi对于手语语言性质的认识,既是对听力缺失群體间语言的认同,也是对这一群体的尊重。

反观本文对于手语语言性质的分析,从语言的获得途径、语言的符号性质和语言的思维本质的阐释,以及手语和有声语言诸多要素的比对,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多方面的认知,但依然需要深入。脱离语言本质的讨论,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语言的意义往往不局限于自身。超越“手语”语言本体研究之外的社会意义下的探索,亦会形成一个对待手语相对宏观的了解,更具现实意义。

至今,手语的语言地位,或者说“要不要树立手语的语言地位”依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即便手语语言学作为一门语言学下的学科已经确立,聋人群体的生存模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依然值得考量。语言的独立性和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依附性所能达到的契合度会是进一步讨论手语语言地位的重要话题。而手语的语言地位,也将直接关涉到手语语言性质的可见度。

注释:

i 张宁生, 李玉影. 评我国近半个世纪关于手语语言性质的讨论——为第七届世界手语大会在中国召开而作[J]. 中州大学学报. 2014(04). 67~69.

ii 将手语看作是“无声”是不完全准确的,本文提及的无声语言均表示不以声音为语言产生和感知的主要途径。

iii Danny D. Steinberg, Natalia V. Sciarini ,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2007, P37.

iv [美]Steven Pinker, 欧阳明亮译. 语言本能[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 封面.

v 王铭玉. 符号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第20页(引论).

vi 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第122-123页.

vii 同上, 第122页.

viii 同上, 第371页.

ix 于松梅, 张宁生. 聋人手语的语言学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09).

x 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第34页.

xi 于松梅, 张宁生. 聋人手语的语言学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09).

猜你喜欢
视觉符号手语
手语视觉转译的创新设计研究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科学认识中国手语,努力提高应用水平
浅析九江双蒸酒酒标设计的视觉符号
浅析传播于语境中的视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