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

2019-07-25 06:58焦国英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6期
关键词:意外事件对冲急诊科

焦国英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平顶山467000)

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颅脑损伤类型之一,由暴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头部而致,通常具有病情严重、进展较快等特点,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救治,否则可危及生命[1]。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应用于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通常无法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对治疗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还可能影响预后改善。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新型急诊救治模式,在急诊疾病救治中应用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我院96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方法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96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女22例,男 26例;年龄 24~67岁,平均(44.90±9.23)岁;钝器打击伤15例,高空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20例。观察组女20例,男28例;年龄23~66岁,平均(45.77±10.05)岁;钝器打击伤13例,高空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21例。两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证实为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心、肺、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者。

1.3 救治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1)按照急诊科固有轮班制度轮流值班,并保障急诊救护车可随时出动。(2)急诊医护人员参照医院固有急救流程进行急救工作。

1.3.2 观察组 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1)组建急救小组:由院长、主任医师、护士长等根据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相关疾病知识(如致伤原因、病情特点)制定急救流程及标准,成立全方位工作岗位小组,组内成员需熟练掌握针对性救护技能,并服从小组组长安排。(2)院前急救:遵循“四边原则”,边询问、边检查、边急救、边快速转运;转运过程中及时向医院反馈患者情况;急救成员抵达现场后,需迅速判断患者受伤情况、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并立即采用简易固定支具固定颅脑;开放伤口进行包扎止血,清理呼吸道,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吸氧,若必要可现场进行心肺复苏;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尽可能避免气管插管等相对复杂性操作;若患者存在低血容量性休克,则立即采取限制性扩容救治措施;若患者频繁呕吐、头痛剧烈,则立即采取降颅压、脱水等措施治疗,以防止颅内压上升而致脑疝。(3)院内急救:开放绿色通道,做到无缝衔接,入院后立即行辅助呼吸,吸痰、吸氧等,若休克,立即采取抗休克措施治疗,并探查、分析、明确休克原因,进行补液治疗,保障血压快速恢复,探查腹腔脏器受伤情况;若患者出现脑疝、瞳孔放大症状,立即通知手术医师及手术室,并快速静滴250 ml甘露醇,静脉推注40 mg呋塞米,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颅脑具体损伤情况;若急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明显,则立即采取相关救治措施(快速钻颅);若具备手术指征,且无手术禁忌,则立即采取开颅手术救治。

1.4 观察指标 (1)抢救时间,包括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2)意外事件发生情况。(3)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量表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0~59分为不满意,60~69 分为尚可,70~89 分为满意,90~100分为十分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度+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min,±s)

表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min,±s)

组别 n 院前急救 急诊科抢救 辅助检查 受伤至手术观察组对照组4 8 4 8 t P 1 8.5 0±3.4 6 2 7.8 4±4.0 2 1 2.2 0 0 0.0 0 0 1 8.0 2±4.0 3 2 3.7 9±3.6 8 7.3 2 5 0.0 0 0 3 2.9 6±3.2 5 5 5.2 8±4.9 5 2 6.1 1 4 0.0 0 0 6 8.8 7±6.4 1 9 2.0 5±8.1 2 1 5.5 2 4 0.0 0 0

2.2 两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转送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2例,发生率为4.17%(2/48),对照组转送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8例,发生率为16.67%(8/48)。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45)。

2.3 两组急救模式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急救模式满意度93.75%较对照组79.17%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模式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交通业不断发展,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发生率随之增加[2]。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通常病情凶险,变化极快,若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可导致不可逆转脑疝发生,显著增加死亡风险[3]。因此,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虽具有普适性,但应用于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缺乏针对性,难以全面有效处理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各项症状,极易延误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改善[4]。本研究针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用取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救治,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该急救模式可缩短急救时间,减少意外事件发生。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组建急诊抢救小组、制定针对性急救流程及标准、成立全方位工作岗位小组等措施有助于保障急诊抢救质量与效果。以组内成员熟练掌握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相关救治知识为前提,保障出诊设备、药物等准备工作准确性,有利于加快出诊速度,保障抢救工作顺利进行[5~6]。院前急救遵循“四边原则”,做到急救反应迅速、信息快速反馈、任务执行完善等,有助于缩短转运时间,便于院内及时作出相应救治安排[7]。同时,开放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做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及时进行院内救治,从而有效缩短受伤至手术时间,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8]。本研究中观察组急救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急救模式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缩短院前、院内急救时间,减少意外事件发生,还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

猜你喜欢
意外事件对冲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脑筋急转弯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全程管理护理模式在住院患者外出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