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2020选举:柯文哲的考量

2019-07-25 01:38韩冰
世界知识 2019年13期
关键词:蓝绿柯文民进党

韩冰

在2018年底台湾“九合一”选举中,作为“白色力量”标志性人物的柯文哲,仅以3000余票微弱优势惊险连任台北市长,其政治锐气一度受挫。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日前,国民党与民进党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提名纷争陷入党内互打与支持者焦虑的混乱期,而有意“更上层楼”的柯文哲人气触底反弹迎来转机,外界呼吁其出征2020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此,柯本人却始终不愿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只是通过参加“大甲妈祖绕境”、整合“柯粉”等活动保持“竞而不选”的状态。那么,自诩“如来如去、自由自在”的柯文哲,真能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撬动蓝绿政党政治版图、再次改写台湾政坛历史?

“不安于市”的台北市长

2018年底柯文哲成功连任台北市长后,其幕僚及“友柯”势力即不断劝他角逐2020年选举,认为没有政党背景的他若不趁势加入,卸任市长后就会失去舞台,彻底结束政治生涯。眼下国民党与民进党疲于内斗,徒然消耗自身政治能量,且激化了台湾民众对劣质选举文化的不满情绪,恰好给柯创造了集结政经资源备战2020选举的机会。

一是注重“在线串联”与“线下活动”的虚实结合。其一,柯借“大甲妈祖绕境”踏进蓝绿地盘。4月,柯全程参与“大甲妈祖绕境”这场台湾最大规模的民间宗教庆典活动,跨过颇具选战指标意义的浊水溪,并走访地方宫庙及本土社团,赚足媒体版面与民众眼球。而过去替柯操盘选战的幕僚也在绕境活动中全军出动,包括参加了两次“九合一”选战的台北市政府顾问周榆修、前竞选总部活动部副主任董德堉、台北市政府“国际战情室”李缙颖、核心幕僚蔡壁如、媒体发言人刘奕霆、副发言人柯昱安,“学姐”黄瀞莹亦接力陪同,其阵仗颇有替台湾2020选举暖身造势的意味。其二,将网络“空军”实体化为基层“陆军”。在去年“九合一”选举中,“挺柯”不遗余力的台北市“家长会长团体联盟总会长”谢俊州,于近期将20余个原本联结并不紧密的“脸书”“友柯”社团整合为“柯粉俱乐部”,并按照地域、性质分别成立宜兰、花东、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高屏、云嘉南“柯P正能量”等若干子社团,试图把松散的网络社团转化为扎实的选举动员组织,“届时柯P宣布选‘总统,这些人就是后盾。”

二是密集出访美、日等国形塑“国际形象”与影响力。早在今年2月,柯即赴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院以及创新局参访,主动了解防务产业情况。3月,因循岛内政治人物有意投入地区领导人选举者必先赴美“面试”的“潜规则”,柯又匆忙展开访美行程,前往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会见政要,并在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以《台湾的现况与未来展望》为题发表演讲,称“台湾要求生存”“硬件是中国、软件是美国”“两岸经济紧密、政治敌对,仇视对两岸不是好事”,并推演出“亲美日友中”为台“最适当战略”的结论。5月下旬,柯又前往日本参访东京、富山、福岛、宫城等四城市,重点关注能源政策、核灾处理等领域,且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胞弟岸信夫、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等政坛人物见面。对此,有岛内媒体评论称,柯频繁亮相美、日等国,关注领域又远远超越市长格局,欲问鼎台湾地区领导人“大位”的意图不言而喻。

当镁光灯都聚集在国、民两党的党内纷争时,在一旁等待时机的柯文哲不容小觑。与蓝绿阵营当前“火车对撞”的态势相比,柯以模糊表态换取转圜空间,保持足够弹性的做法,不失为一种理智之举。

三是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储备选举能量。在历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两岸政策是参选者接受选民检视的焦点,也是各阵营候选人正面交锋的主要战场。“九合一”选举结束后,柯迅速举办上海—台北“双城论坛”,尽管遭到民进党、特别是深绿势力的猛烈攻击,但柯仍不断重申“两岸一家亲”、主张两岸务实交流合作等论述。今年4月初,柯还以“台湾阿北——柯文哲”为名正式入驻大陆新浪微博平台,并发出数条微博向大陆网友“行销台北”。其背后想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确,即试图在蓝绿之外开辟一条两岸政策中间路线。

2019年2月16日,柯文哲中部粉丝见面会在台湾台中举行。柯粉年龄跨度很大,包括90多岁的阿嬷和“国中”生。

从上述迹象来看,柯文哲早已开始全面筹划、准备参选2020。他之所以迟迟不愿明确表态,主要是在观望国、民两党初选结果及竞选主轴,企图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式,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

参选2020的“有利战场”

近年来,台湾社会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承受了贫富两极化、相对剥夺感增强等不良后果。在此背景下,岛内长期存在的政商勾结、政绩不彰、政党恶斗等客观现实,成为“庶民对抗权贵、草根扞格精英、边缘挑战中心”的民粹意识觉醒的温床。而柯文哲参选的最大市场利基就是这些对台湾政坛现状不满的“中间选民”与青年世代,柯阵营也据此探索、经营能够激发他们投票热情的选举策略。

一是柯自身政治形象符合青年世代期待。岛内青年世代历经“洪仲丘事件”“反服贸”等社会运動“洗礼”,开始以“庶民政治”为武器解构昔日精英治理模式,对政治人物提出真实可感、即时互动等要求。自称“白色力量”的柯文哲则顺势而为,力争将自身政治形象与政治理念镶嵌到这一政治潮流之中。2014年,高票当选台北市长后,柯文哲即开始塑造清廉、勤政、亲民的政治形象,并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提升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感,特别是他那些趋近“白目”(台湾俚语,形容搞不清楚状况、不识相、乱说话、自作聪明的人)的言行,为其打造“政治网红”路线提供丰富素材,获得青年群体青睐。岛内多份民调也显示,年轻、高学历族群普遍“挺柯”。

二是柯擅于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营销。新媒体的崛起在彻底改变岛内政治生态的同时,也深刻变革岛内政治人物开展政治公关与形象营销的形式,借助新媒体与选民实时对话、即时分享与扩散理念已成为岛内政治人物的“必修课”。这是因为传统政治宣传虽信息丰富多元,但区分度较低,不易捕获受众,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接受逻辑则是“偏好形成选择、选择又强化偏好”。政党、政治人物通过新媒体不断给网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可迅速扩大舆论声量,继而深化群众基础与选民认同。整体而言,柯阵营超越了国、民两党,是将新媒体的政治沟通与传播效果极大化的政治力量之一。在柯及其“网军”核心成员看来,想要推倒岛内业已存在的“蓝绿高墙”,需不断汇聚网络能量,因此,柯一上台就积极运作网络直销、直播,其团队经营的重要“柯粉网站”甚至一天更新十余次,市政、演讲、出糗等内容无所不包,形式生动活泼,从不官腔官调。值得一提的是,柯团队制作的“一日幕僚”网络直播节目,具备“实时、分享与扩散”特征,消除了公共事务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使得民众仿佛置身台北市政府的日常办公现场,营造出强烈“真实透明感”,颇受岛内网友热捧。相较而言,国民党的文宣产品普遍乏味且节奏缓慢,民进党近年鼓噪的“文青风”也因过度做作令人陷入“审美疲劳”,两者均难唤起新媒体用户的热情,柯作为当前岛内沉闷政坛中的亮点之一,具备将网络风向有效转化为选票流量的实力。

三是柯拥有强大“吸金”能力。选举资金是候选人发动组织战、文宣战的“弹药”。历经2014、2018两场大型选举的检验,柯文哲“吸金”能力惊人也是不争的事实。2018年7月,柯阵营通过teamKP网站小试牛刀,在开放小额募款的短短九小时内,即募得逾4000万元新台币的政治献金,让蓝绿政治人物艳羡不已。除网络募款外,柯还积极拓展企业资源。去年市长选战期间,柯多次赴华硕等企业演讲,宣扬理念,争取企业帮助。“九合一”选举后,台泥董事长张安平、台北晶华酒店董事长潘思亮、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等14位知名台企负责人大阵仗出席“双城论坛”晚宴,公开支持柯的意味浓厚。未来,这些“友柯”台商皆有可能成为其企业募款的重要“金脉”。

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首先,网络声势受到“韩流”挤压。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网络声量长期位居第一的柯文哲,在“韩流”热度不减、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支持率逐渐落后韩国瑜,长期领先民进党的差距也呈现被拉近的趋势。在立场亲绿的“美丽岛电子报”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三次民调中,柯在泛蓝、泛绿阵营中还有大批拥趸,然而到了4月底,在韩代表国民党参选2020的可能增大后,柯在泛蓝民众中的支持率降至不足二成,“中间选民”支持度也有所收缩,略低于泛绿选民。进一步观察对比上述民调数字可以发现,柯、韩在20至29岁青年以及泛蓝选民间的支持度呈“此消彼长”的关系,韩国瑜声势上涨的结果就是柯文哲行情下降。

其次,缺乏政党有力支撑。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新竹县长候选人徐欣莹、彰化县长候选人黄文玲,虽以柯“盟友”为旗帜,但还是纷纷落选,多名签署“柯P认同卡”的县市议员候选人也未能顺利当选。今年1月,“柯家军”重要成员陈思宇参加台北市“立委”补选,结果仅获得不到1万张选票,表现远远不如蓝绿两党候选人。究其原因,台湾选举很大程度上仍要依靠组织动员,陈思宇的战败也揭示了柯缺乏地方“桩脚”的劣势,导致柯的高人气难以机制化地转移至其他人身上。放眼2020选举,尽管柯与韩国瑜同属“非典型政治人物”,但与韩有政党背景不同,柯作为无党籍人士,虽较少受政党意识形态包袱束缚,却也不得不去面对没有足够政党基础及基层动员组织“桩脚”的问题。如何对抗蓝绿两党有系统、有组织的选举战术,对柯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柯未对两岸关系本质问题做出正面回应。民进党执政以来,不断遂行“台独”阴谋,始终拒绝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中”等事实,使得台海局势紧张,两岸交流几乎陷入停滞状态。柯文哲的“两岸一家亲”论述以及“双城论坛”的举办,客观上打破了民进党限缩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算计,但他的两岸表述始终未能补足最大短板,即正面回答“两岸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目前来看,柯对两岸关系的基本结构与现实状况有较清醒认知,但他提出的“五个互相”(“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谅解”)等主张,仅呼应了两岸民众对岛内政治人物的期许,无法从根子上解决两岸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背负“墨绿原罪”,近期又同李登辉、陈水扁等人暗通款曲的柯文哲,若只想以感性的“两岸同文同种”“不要彼此仇视”等主张为两岸路线主轴,并据此“更上层楼”,显然不够现实与务实。

以模糊表态换取转圜空间

随着台湾2020选举愈发临近,岛内各方政治势力无不积极备战。柯文哲通过施展自我模糊、伺机而动的“太极招数”,还在这场越来越乱的选战中机动寻找最有利位置。那么,柯最终会如何进场呢?较有可能的情形还是蓝、绿、白三足鼎立的“三脚督”模式。

岛内多份民调显示,如果蔡英文、柯文哲与国民党候选人参选,蔡英文支持度“吊车尾”,柯一般排在第二位。选战最后阶段,若蔡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柯可顺势操作“弃保效应”——民进党支持者在“宁愿让民进党败选,也不让国民党胜选”的情感因素的刺激下,可能会选择“弃蔡保柯”,而这正是柯有意出征2020选举的主要考量。不过,如果国民党整合成功,其候选人凭借自身高人气成为蓝军“共主”,并在权威民调中取得40%以上的支持率,届时即便柯民调仍高于民进党候选人,精于盘算的柯也会改变自身选举策略——要么离开选举跑道继续做台北市长,要么寻求某种形式的“绿白合作”,力求将政治利益最大化。

总的来看,当镁光灯都聚集在國、民两党的党内纷争时,在一旁等待时机的柯文哲不容小觑。与蓝绿阵营当前“火车对撞”的态势相比,柯以模糊表态换取转圜空间,保持足够弹性的做法,不失为一种理智之举。对国民党和民进党而言,柯的存在确实是潜在威胁:假如两党各自无法团结,又陷入“鹬蚌相争、蓝绿厮杀”的困境,柯就极有可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过,倘若蓝绿双方认识到2020选举是“多人赛局”,在极力巩固基本盘的同时,又推出“强棒”抢食“中间选民”与年轻世代选票,就会让柯后期爆发力下降。简言之,不管柯最终是否正式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其政治选择都将成为改写2020选举走向的一个重要变量。

猜你喜欢
蓝绿柯文民进党
影响活力分布特征的城市蓝绿空间耦合关键因素
——基于上海市长宁区130个样本的研究
利用SWAT模型分析乌江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特征*
蓝绿橙渐变色
寒冷的子宫
台湾“大选”与民进党务实派的演进
日本民进党成立
蓝绿激光水下通信技术综述
民进党大腕北京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