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切尔诺贝利抢险现场

2019-07-26 01:25丽君
新传奇 2019年23期
关键词:库拉事故现场切尔诺贝利

丽君

在切尔诺贝利将近两年的救援行动中,总计有60万苏联人被征召,包括数千种职业与岗位。他们都获得了切尔诺贝利事故抢险奖章与勋章。他们遭到的放射性剂量平均为120毫希沃特,85%人群的放射性剂量在20至500毫希沃特。

近日,一部以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背景的美剧《切尔诺贝利》播出。该剧集在表现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核事故的惨烈等方面比较出色,但有意歪曲了苏联政府和军民在事故发生后的抢救处理工作。

实际上,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处理中,苏联军民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抢险工作。

身临一线的苏军中将

苏军工程兵中央科研试验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兵研究所”)所长奥列格·库拉布霍夫中将就是抢险军民中的优秀代表。

库拉布霍夫1923年出生,1941年中学毕业时,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于是参军入伍,在南方方面军第26工兵旅服役。1942年夏天,德军对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发动大规模进攻,库拉布霍夫所在旅冒着敌人的炮火抢修工事阻击敌人。1944年,库拉布霍夫作为表现优秀的士兵,被旅指挥员选派到莫斯科高等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毕业后,库拉布霍夫被分配到工程兵研究所工作。5年后,库拉布霍夫被调到工程兵科技委员会任职。1975年,库拉布霍夫返回工程兵研究所接任所长职务。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军立即派遣工程兵部队前往执行抢险任务。当时,苏军工程兵部队装备的IMR-2等工程车辆,虽可在受辐射污染地区工作,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无法抵挡来自上方的辐射。

在此情况下,部队临时在车辆上方覆盖铅板提供防护。库拉布霍夫则受命在最短时间内提出可靠解决方案——即在IMR-2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新型工程车,使车内乘员所受辐射量降到千分之一,车辆还要适应事故现场的工作条件。任务于1986年4月27日下达,在库拉布霍夫的领导下,工程兵研究所在5月底就将第一批新型工程车运到切尔诺贝利。实地试验表明,该型工程车可在最危险的地方工作5小时,辐射量完全可以承受,不会对乘员身体带来严重后果。同时,库拉布霍夫还主持研制了“楔子-1”机器人系统。当年夏季,为亲自确认该机器人的性能,库拉布霍夫来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现场。

库拉布霍夫来到切尔诺贝利后,第一时间走访慰问了研究所在事故现场的官兵,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可疑症状,就立即把他们送走。有3名年轻中尉在事故现场工作了两个星期,库拉布霍夫命令他们返回莫斯科。面对助手的疑问,他只说了一句:“他们还要养家,让他们在没有危险的地方做事吧。”

此后,库拉布霍夫对官兵的巡视成为常态。当时的库拉布霍夫已经60多岁,到达事故现场两个星期后也开始咳血,但他一直坚持工作满3个月,完成任务后才离开切尔诺贝利。

苏军紧急动员10多个作战师参与救援

4月27日早晨,苏军化学兵司令皮卡洛夫将军率核防护部队乘直升机飞抵事故现场, 此时苏军基辅军区下辖近卫第17、51、97、15、40摩托化步兵师和第34、161摩托化步兵师等十几个作战师,都被紧急动员起来。

为了统一指挥作战部队,时任苏军侵略阿富汗集团的总指挥瓦连京·伊万诺维奇·瓦连尼科夫大将被调回国内,率领基辅军区部队和苏联空军部队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抢险救灾,并因此受到放射线沾染。瓦连尼科夫大将因此在1988年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

苏军工程兵部队和石油工业部的钻井专家使用石油钻机在反应堆侧面钻向地下,每天向地下注入25吨液氮,使得反应堆地下土壤冻结在零下100摄氏度,避免反应堆堆芯熔融物不断沉降,从而污染地下水。

苏军还组织了规模浩大的水利防护工程,修筑了130多条堤坝以保护1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全部河流,避免放射性尘埃随雨水流入普里皮亚季河危及下游第聂伯河腹地。

事后估计,爆炸瞬間约有6吨核燃料和50吨核沾染物质化作烟尘进入大气层,另有70吨核燃料和900吨炽热的石墨迸溅到反应堆周围,引起的大火用了10天才扑灭。

军用直升机群进行“自杀式”抢救

为了封闭爆炸后呈现暴露式的反应堆,苏军还采用了“自杀式”的抢救方式。4月27日,苏联空军对切尔诺贝利厂区和周围进行了详细的勘测,绘制出了向反应堆投掷覆盖物的作业图。45架直升机向核电站4号机组投放了65吨覆盖材料,但是还不能完成覆盖反应堆。从28日以后,苏联空军增派80架米-6、米-8直升机,几乎无任何防护装置的飞行员驾驶着直升机反复穿梭在反应堆上空,先后飞行3000架次,将5000吨碳化硼、沙子和铅粉的混合物投进反应堆的开口。

堵住核岛后,地面部队用上万吨的混凝土将4号机组完全封闭,成为一座“石棺”。在石棺最后合拢时,需要吊放安装35吨重的顶盖,而现场救援的8架米-6型重型直升机的最大吊挂能力只有12吨。

为此,苏联空军紧急命令数百公里外的顿河畔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厂进行救援。此时该厂刚刚定型了世界上最大的重型直升机——米-26。但米-26的最大起吊能力是20吨,为此研究人员拆掉了这架全新的米-26直升机上面一切可以拆掉的设备和附件,由该型直升机的首席试飞员安纳托利·格里先科驾驶完成了任务。

米-26直升机的另一位首席试飞员卡拉佩田则执行了吊装空气压缩机的艰巨任务。在吊装空气压缩机时,由于吊放高度较小,直升机主旋翼旋转产生的气流强度极大,激起地面上的放射性尘埃,使卡拉佩田受到核沾染,这位英雄1990年死于白血病。

苏联军队先后有24万人参加了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的抢险工作。至1986年12月,在4号反应堆上建成了“石棺”,封闭住事故现场。

由于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严重的核事故,而且苏联军方几乎没进行过防辐射方面的训练,因此,负责空投的直升机没有采取任何防辐射措施。每一次从反应堆上方飞过,飞行员都受到一次大剂量的辐射照射,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慢性辐射病。

而在切尔诺贝利将近两年的救援行动中,总计有60万苏联人被征召,包括数千种职业与岗位。他们都获得了切尔诺贝利事故抢险奖章与勋章。他们遭到的放射性剂量从10毫希沃特到1希沃特,平均为120毫希沃特(超过100毫希沃特的核辐射对人体有永久性损害),85%人群的放射性剂量在20至500毫希沃特(遭受500毫希沃特核辐射,会导致出血症、淋巴永久损害等)。

(《环球军事》 等)

猜你喜欢
库拉事故现场切尔诺贝利
滑轮
Who is your favorite Halloween character?谁是你最爱的万圣节角色?
“禁区”留念
“鬼城”火了
大城市里的小象
一个人的切尔诺贝利
靠脸吃饭
幽默大联盟
印高架桥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