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帝系》尧舜世系传说相关问题释考

2019-07-29 06:0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颛顼世系尧舜

原 昊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尧舜为中国上古传说时期重要的帝王,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自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颛顼、帝喾、尧及舜合并记载为五帝以来,五帝为核心的理念一直是中国上古史观的核心,并一直绵延至今。《世本》是记载帝王诸侯世系的谱牒学专书,其主体编纂于战国时期。该书开篇的《帝系》在叙及黄帝、少皞、颛顼及帝喾之后,自然也叙述尧舜两位上古帝王之事。

一、全面细致:《世本》尧舜传说呈现的总体情状

《世本》一书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散佚,现今得见的是清代茆泮林、雷学淇、张澍等辑佚而成的八种辑本。依据现有辑本,《世本》对尧舜传说的记载较简略,并散见于各篇。如《帝系》记录帝尧世系:“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帝喾,帝喾生尧”[1]11;《作篇》记录帝尧时代发明:“陶制五刑。(尧臣)巫咸初作医,作筮,作鼓。(尧臣)无句作磬。(尧臣)化益作井”[1]115-118;《居篇》记录帝舜都邑居处:“舜居妫汭。妫虚在西城西北,舜之居”[1]95;《氏姓篇》记录帝舜姓氏及接续姓氏:“帝舜,姚姓。舜姓姚氏。妫氏,帝舜之后,舜生妫汭,子孙氏焉”[1]60-66;《作篇》载录帝舜的发明创制:“舜始陶。(舜臣)倕作规矩准绳,作耒耜,作耒耨,作铫耨。(舜臣)咎繇作耒耜。(舜臣)伯夷作五刑。箫,舜所造。(舜臣)夔作乐。磬,(舜时人)叔所造”。司马迁或采纳《世本》尧舜记载,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史料编入《史记》中,故清儒在《世本》辑本中记录的尧舜传说简略而不成系统。这提醒我们,《世本》清儒辑本中的简略记载未必是《世本》原书全貌,而应是除去司马迁《史记》所采纳内容之外的零句残文。依据清儒辑本,对《世本》中尧舜传说进行文献梳理辩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尧舜传说,并深入挖掘尧舜传说背后的历史形态和意蕴。

我们先将《世本》中帝尧、帝舜的世系材料汇集如下:

喾,黄帝之曾孙。(帝喾)次妃陈锋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尧是黄帝玄孙: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帝喾,帝喾生尧。帝尧娶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

舜是黄帝八代之孙:颛顼产穷系,穷系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2]

从上述清儒所辑《世本》佚文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一些特征,如尧舜世系传说的源头都被系联至黄帝,尧舜帝系均呈现出较为整齐情状,等等。这些世系描绘记录中的特征、诸家辑本佚文的差异以及作为《世本》佚文出处的汉唐古注,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尧舜世系传说的内容结构及背后承载的历史意蕴提供了进一步线索。

二、《世本》帝尧世系的称谓、结构、源起及演化

《世本·帝系》载录黄帝至帝尧的世系传承:“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帝喾,帝喾生尧。”《世本》为专记世系之书,以“某生某”为基本体例,对帝尧的世系记载也不例外。将其世系源起追溯至黄帝,认为“尧是黄帝玄孙”,将帝尧与黄帝系联,这是典型的战国时期的观念,其结果便是塑造出大一统世系的源头黄帝。

依《世本·帝系》《史记·五帝本纪》及《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世系传说主要有两条分支。分支一:黄帝→玄嚣→侨极→帝喾→尧;分支二:黄帝→昌意→颛顼。这两条分支有所区分,表现为分支一的最终落脚点为尧,而分支二的最终落脚点为舜。关于尧的直系世系,除了上引“帝喾生尧”之外,《世本·帝系》有更详尽记载,称尧为帝喾次妃庆都之子:“(帝喾)次妃陈酆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世本》载帝喾四妃为姜嫄、简狄、庆都及常仪,其中的庆都为陈酆氏之女、帝喾第三妃。尧母陈酆氏,即《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的“成风氏”。王献唐先生详细论述了此问题中的“陈”即“成”,认定双声互转,义亦相通[3]。如此,则帝喾生尧的传说故事与少典生炎黄的传说故事极为相似。《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4]399尧母陈酆氏(成风氏)为太皞族裔,战国儒者通过炎黄通婚的嫁接,将尧与黄帝系联。皇甫谧《帝王世纪》谓:“(尧)或从母姓伊祁氏。”[5]“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儒之家,故从母居为姓也。”[6]18罗泌《路史·陶唐氏》谓:“帝尧陶唐氏姬姓”;罗苹注谓:“世谓尧生伊长孺家,而姓伊祁,妄也。伊祁,乃炎帝之姓”。这些说法在其他文献中也有记载,并得到了出土文献的侧证。上博简《子羔》载:“伊尧之德则甚温與。”整理者提出:“伊,帝尧的母姓。”[7]186

在《世本·帝系》中,姜嫄为后稷之母,简狄为契之母,庆都为尧之母,常仪为挚之母,而后稷为周始祖、契为商始祖、尧为夏始祖。如此,则夏商周同出帝喾一源,又都是黄帝后裔。顾颉刚先生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中指出:“自从春秋以来,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大,民族日益并合,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祖的传说亦渐渐归到一条线上,有了先后君臣的关系,《尧典》《五帝德》《世本》诸书就因此出来。”[8]顾先生的观点得到裘锡圭先生的肯定。在《新出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一文中,裘先生通过上博简《子羔》检验顾先生观点后阐述道:

顾氏认为我国古代各族出自黄帝的大一统世系,是战国以来各族不断融合、各国逐渐趋于一统的大形势产物。这显然是很有道理的……大一统帝王世系的最后形成当然更晚,大概不会早于战国晚期。从上面的讨论看,顾颉刚关于大一统帝王世系的见解,应该是相当接近事实的。[9]260-264

裘锡圭先生的论断极中肯精当。正确认识战国时期大一统世系的构建过程,对《世本》世系观念的厘清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战国时期作为黄帝大一统学说缔造的主体时期,并非刻意编造神话传说,而是将当时的传说集合起来,使之更加系统完整。从春秋时期的《国语》等典籍所见断片的、零碎的世系传说,在战国时期典籍中呈现出人为整理的痕迹,并最终展现为《世本》《大戴礼记》等典籍中系统而完整的帝系面貌。近来刘晓先生在《记忆附加与黄帝人文始祖传说的形成》一文中使用了“记忆附加”这一概念,并以此解释黄帝传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古人的“记忆附加”,黄帝的形象越发完整丰满,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黄帝形象[10]。“记忆附加”概念的使用颇为新颖,其实这种情况在《世本》中尤为明显。笔者曾提出黄帝后来居上、声名显赫与《世本·作篇》的汇集和依附有极大关系[11]。

《史记·五帝本纪》对上述传说也有所收录。在尧的世系问题上,司马迁对《世本》中的记载采取了默认态度而采入《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6]16《大戴礼记·帝系》对帝尧世系的记载也与《世本·帝系》相同:“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12]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戴礼记·帝系》很可能是战国晚期作品[9]260。这个结论极其精辟。从这则世系记载来看,《大戴礼记》为《史记》所采信,且与《世本·帝系》印证,篇中所凸显的各部族源出黄帝的大一统帝王世系正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潮。结合出土文献记载,我们认为以夏商周始祖为帝喾四子,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以黄帝为远祖的大一统世系的构建大约发生于战国中晚期。促使我们得出这一推论的材料,是上博简《容成氏》《子羔》等出土文献。

对于《帝系》《鲁语上》尧舜谱系同源出黄帝,并分为两支,李零先生有形象的论述:

黄帝在谱系顶端,下分两系,帝喾和尧是一系,颛顼和舜是一系。唐、商、周出帝喾系,虞、夏、楚出颛顼系。这种谱系,如果在庙堂上摆神主牌位,黄帝南面,端居上位,其他人以他的面向定左右,则左颛顼右帝喾,右尧左舜,左夏右商,右周左楚,很像周人的昭穆制。[13]

如果将这种谱系排列和摆放,置于战国时期大一统世系建构的大背景下便容易理解了。经过串联和整合而成天下一家的谱系状态又被客观地记录在典籍中,加之其他时代的帝系追溯,便呈现出《世本·帝系》的世系面貌。

三、《世本》帝舜世系的称谓、结构、源起及演化

《世本·帝系》关于帝舜世系传说的记载较为单薄,现有辑本中辑得两条,其一称舜是“黄帝八代之孙”,其二称舜为“高阳五世孙”。《世本》辑本帝舜世系简略的原因,或是辑文来源记载较为简略,或是完整的记载已被司马迁采入《史记》之中。此处我们以舜的世系为例,茆泮林从《尚书·尧典正义》辑得“舜是黄帝八代之孙”,从《路史·后纪注》辑得“舜为高阳五世孙”,从《史记·三代世表索隐》辑得“颛顼生穷系”,清儒雷学淇从《汉书·律历志》辑得“颛顼生穷蝉,五世而生瞽叟”,从王逸《楚辞注》辑得“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雷学淇在按语中称:“《汉志》、王注所引《帝系》文,与《戴记》多不合,盖即《世本·帝系》也。”在此,我们将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共四处征引《帝系》情况列表如下:

王逸注所引《帝系》今本《大戴礼记·帝系》《世本·帝系》《世本》辑文出处颛顼娶于滕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颛顼娶于滕坟氏之子,谓女禄,是生老童。《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御览》卷135颛顼后五世而生鲧。颛顼产鲧。颛顼生鲧。《山海经·海内经》注鲧为颛顼子。《史记·夏本纪》索隐颛顼五世而生鲧。《汉书·律历志》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尚书·舜典》正义颛顼生穷蝉,五世而生瞽叟,瞽叟生帝舜。《汉书·律历志》高辛氏为帝喾,帝喾次妃有娀氏之女生契。(帝喾)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而生契。《诗经·生民》正义

从表中可得知,《大戴礼记·帝系》中,除了“颛顼产鲧”与王注明显不同,其余三则主体相似。关于此,《大戴礼记》“颛顼产鲧”,认为颛顼与鲧为父子关系;依王逸《楚辞注》“颛顼后五世而生鲧”,则认为世系并非直接相承。雷学淇认为《世本》经于秦汉,为儒者改易所乱。《大戴礼记》及《史记》皆谓颛顼生鲧,可见戴德与司马迁所见《世本》实非完帙。《史记》犹存其说,而《大戴礼记》并缺,可见戴德所见更混乱,后经由刘向校订才得以补其不足。其后高诱《吕氏春秋注》所言“禹,颛顼六世孙”等,均依据刘向所补。后世的《山海经注》《史记索隐》引《世本》仍作“颛顼生鲧,鲧生高密”,大约是汉魏之际又复散失。雷学淇的论断客观描述了《世本》史料经历的变化过程。也正因为经过了史料散佚及儒生改易等环节,后世对上古传说的记载才不尽相同,甚至互相抵牾,这使得本身并非一元的传说史料更加扑朔迷离。

我们再看《史记·五帝本纪》的舜世系: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6]37,这正是《世本》中“黄帝八代之孙”这句话的具体情况。《大戴礼记·帝系》帝舜世系与《五帝本纪》稍有差异:黄帝→昌意→高阳(帝颛顼)→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叟→重华(舜)。在这八代之中,称“高阳是为帝颛顼”,此记载与《史记》同,“穷蝉”与《史记》亦同。但孔广森注曰:“蝉,《世本》作‘系’。芒,《史记》及《(汉书·古今)人表》作‘望’。”[14]句望即句芒,为舜的曾祖。芒与望,上古韵部同属明纽阳部,古音相通。

从版本源流角度来看,《史记》在编纂过程中采纳了《世本·帝系》和《大戴礼记·帝系》等篇,故而不能武断认为《世本》的帝舜世系为《史记》所印证,但从《史记》中仍可推知太史公结合当时流行观念而采纳《世本》记载的情状。司马迁所在时代距战国时期并不久远,其著作中所记黄帝大一统世系观念定有其确凿的文献依据。

战国早期之前的古史系统中,帝舜世系与《世本》《大戴礼记》《史记》等战国西汉文献不尽相同。陈泳超先生梳理的春秋之际帝舜世系为:颛顼…→幕…→瞽瞍→舜[15]。而至战国时期,作为虞氏族祖先的虞幕消失了,帝舜世系有所发明,变成了《世本·帝系》及《史记·五帝本纪》记录的情况。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容成氏》,可帮助我们窥见战国前期的帝舜世系。对于《容成氏》所记舜以前的古帝王的世次顺序,郭永秉先生在李零先生的简文释读、陈剑先生的简序重排以及顾颉刚、裘锡圭等先生的考证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一位远古帝王□氏,以及一位不见于古书的有虞部落酋长“有虞迥”,并归纳《容成氏》的古帝王世次系统为“□氏→有虞迥→尧→(虞)舜”[16]59。郭永秉先生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在充分尊重并吸取顾颉刚、李学勤、裘锡圭及陈泳超诸位先生的研究成果之后,对帝舜世系进行的一次极有价值的探索。

关于瞽叟(瞍)与舜的父子关系,有幸得到战国楚简的印证。其一,郭店简《唐虞之道》:“古者虞舜笃事(瞽)寞(瞍),乃试其孝;忠事帝尧,乃试其臣。”[17]159其二,郭店简《唐虞之道》:“古(故)其为(瞽)寞(瞍),子,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寞,整理者认为“当指舜父瞽叟”[17]158。刘洪涛先生在《郭店竹简<唐虞之道>“瞽瞍”补释》一文中,通过提出音近通用关系,论证“寞”即文献中的“瞽瞍”,印证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的一致性,即舜父之名号只有一个,并不存在别称[18]。其三,上博简《子羔》:“[孔子]曰:‘有虞氏之乐正(瞽)(瞍)之子也。’”[7]184李学勤先生认为就是舜父瞽瞍,并指出:“瞽瞍任有虞氏乐正,符合古时乐师用盲人的传统”[19],这一观点得到学界认可。孟蓬生先生《楚简所见舜父之名音释》一文则进一步通过谈鱼通转现象,具体阐释了释为瞽瞍的合理性[20]。如此,则瞽叟至舜的世系十分明确。至于出土简牍中论及的瞽瞍,其职官为乐正,从《吕氏春秋·古乐》中也可找到一些端倪:“帝尧立,乃命质为乐……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为弦,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21]瞽叟作为乐官,将“五弦之瑟”扩张为“十五弦之瑟”,这样的工作正是乐正之官的本职工作。舜父瞽叟为乐官,可能源自其家族职守的传统。对于先祖虞幕即为乐官,《国语》一书的《郑语》及《鲁语》有明确记载:“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幕,能帅颛顼者也。”[22]《左传·昭公八年》亦载:“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4]1263瞽叟承袭先祖虞幕之职,这种继承并没有停止,舜也有所承袭,《尚书大传·皋陶谟》所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及《礼记·乐记》所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正是明证。

虞幕无法与舜祖对应的情况以及虞幕等作为乐正职官,与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言之凿凿地谈及“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相矛盾。郭永秉先生在顾颉刚先生观点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舜以前的有虞世系应分为两个系统叙述:

一个是有虞氏的君王世系(颛顼…→幕…→舜),另一个则是舜的先祖世系(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叟→舜)。显然,有虞氏的君王世系很不完整,虞幕之后和舜之前的世系几乎淹没不闻,这和舜先祖世系的完整形成鲜明对比……战国以来古史传说系统都编造了受尧禅让而登位的舜及其家族皆为平民的讲法……所以显然不能随便把既有的有虞氏君王的世系排在舜之前,而要为舜的家族单独造出一个可以为人所信赖的,并直接上溯到颛顼乃至黄帝的世系,这也就是我们在《帝系》《五帝德》《五帝本纪》等文献中看到的从“穷蝉”到“舜”的这一系列名字。[16]40-41

郭先生的论述很有启发性。我们也明显感觉到,从穷蝉到舜的世系过于整齐,而且除了“瞽叟”外,其他先祖名号几乎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故不排除附会而来的可能。而且《国语》等春秋时期文献中所记载的“幕”在战国文献中消失并非偶然,这些君王世系既非黄帝大一统帝王世系的核心要素,又不如平民化身份传承更有利于展现舜的德行和衬托尧的禅让之举,在大一统世系及学说的构建过程中从不凸显到消失实属正常,故虞幕世系记载的缺失不足为奇。

关于《世本》尧舜世系传说的研究还应该继续下去。颛顼至瞽瞍之间的幕应是穷蝉等具体哪位舜祖的名号代称还有待证明。此外,《孟子·万章下》言尧有九个儿子,《帝王世纪》言尧有十子,上博简《容成氏》也言“尧有子九人”,哪种说法是确切的也有待证明。另外,《史记·五帝本纪》中言“舜子商均”,《帝王世纪》言除商均外舜子八人,上博简《容成氏》言“舜有子七人”,《左传·哀公元年》杜注言“有虞君”,《左传·昭公三年》杜注言“舜后”的箕伯、直柄、虞遂和伯戏,这些帝舜后代的具体世系也有待证明。我们期待有更多新出文献,可以将尧舜世系记录补充得更加完整,将有虞一代王朝研究的基石奠定得更加牢固。

猜你喜欢
颛顼世系尧舜
秦人的祖先
黑色帝王颛顼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秦人的祖先
新见《源伯仪墓志》及中古源氏世系补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