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在类型电影开放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29 17:34黄茵
艺海 2019年6期

黄茵

〔摘 要〕作为中国电影的特有类型,戏曲式电影的诞生也正是中国电影的开端。戏曲式电影从最初单纯记录戏曲片段,到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布景,再到实景戏曲的表现,其创作观念和艺术手法都在不断更新,以求完善电影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接受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检验。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境地。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湖南花鼓戏元素融入类型电影课堂,对电影原创产品的开发和对湖南花鼓戏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湖南花鼓戏; 类型电影; 开放课程

作为中国电影的特有类型,戏曲式电影的诞生也正是中国电影的开端。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记录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演出片段。之后如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大师,也积极回应电影公司的邀请,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中国的电影艺术与戏曲艺术一脉相承。戏曲式的电影从最初单纯记录戏曲片段,到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布景,再到实景戏曲的表现,其创作观念和艺术手法都在不断更新,以求完善电影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接受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检验。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正以极快的速度消逝。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湖南花鼓戏元素融入类型电影课堂有其重要意义。

一、类型推广·本土化风情

湖南花鼓戏元素与电影融合,需要找准电影产品的定位,根据戏曲特点进行区域化运作,能够尽可能地覆盖它的目标观众。让观众在欣赏电影乐趣的同时,也能吸收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念。戏曲式电影的创作有其特殊的制作工艺与宣发背景。

中国民族戏曲艺术在纷繁更替的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歌舞演故事” 的形式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湖南花鼓戏最初源自民歌,多数作品以农村山歌、民间小调、本地花鼓等演变而来,过程中经历了民间歌舞、对子花鼓、整本大戏等,其特色分明,地域色彩浓郁。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南花鼓戏文艺工作者们整理了以《刘海砍樵》等为代表的传统大戏,也创作了像《补锅》等现代戏,之后还成立了剧团,创建了湖南花鼓戏剧院,各大剧团演出如火如荼,花鼓戏文化影响极大,受到老百姓的追捧和喜爱。在没有电视和电脑、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湖南花鼓戏作为大众文化娱乐及消遣的重要代表,反映了淳朴的乡土气息,凸显了浓郁的地域风情。

但是隨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并不乐观。原因有三:其一,曲目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目前湖南花鼓戏新剧目创作较少且更新较慢,创新的现代戏作品很难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其二,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化及数字化步伐的推进,电视、网络及传播媒介多元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民众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口味更多更广,变化更快,从而影响了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其三,湖南花鼓戏人才流失。从事花鼓戏技艺的老龄化严重,而由于剧团效益的不景气,很多中青年花鼓戏艺人改行。同时,具有较高花鼓戏技艺的年轻演员人数较少,诸多问题导致花鼓戏剧种的日益衰落。

与之相比,电影作为一门新兴的文化艺术,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近年来随着电影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逐渐强大,其传播范围也十分广泛。但是,电影产业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电影作品多但精品少,题材设定受限,情节内容浅显,原创力度不够,本土化特色不突出,电影产业链不完善等。与电影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影之路漫漫,电影艺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

当下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但却类型失衡的格局下,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运作带有湖南花鼓戏元素的电影是一个难题。结合当今城市院线商业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观众对湖南花鼓戏的熟悉度与青睐度都相对较低,这无疑是很难攻破的壁垒。

1.融合湖南花鼓戏元素的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1)电影具象设计。

经典设计立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电影具象设计可从传统的戏曲元素中提炼出来。湖南花鼓戏在角色设置上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类型的妆容,观众通过角色的面目就能轻易地识别出人物的善恶美丑。例如选用京剧特色的电影《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其脸谱、服饰等均为电影角色创造出超强的美术冲击力和震撼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正义勇敢的精神(见图1)。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刘海砍樵》中,主角胡秀英是一位身着金黄色乔其纱衣服,手持桃红色扇子的柔情女性,而刘海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自信的形象(见图2)。同时,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中,每一个动作都有固定的表演规律和套路。比如剧目《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属于刀马旦,是一个武艺超群、机智勇敢的女性,所以表演中极具男子气概。每一个动作都极具节奏感,充满阳刚之气。在电影创作中,若我们提炼归纳人物的典型特征,加入电影视听语言设计的手法,就可以展现一个铿锵有力、拥有鲜活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穆桂英角色了。

(2)电影抽象设计

湖南花鼓戏善于采用鲜明的色块对比、抽象图形构成和符号化纹样来表现不同的性格特征及人物的年龄、职业等信息。湖南花鼓戏在妆容上,通常用各种形状来象征角色的人物性格,流线型通常表现和蔼、温顺的角色,方形表现威猛、勇敢的角色,不规则则给人带来冲动、不安的感觉。在电影设计中若将这些元素巧妙、精确地使用,化繁为简,把关键的形用到关键的位置,将为作品增添独特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包拯这个角色,按照他的年龄、性格、职业等,在简化人物形象过程中,角色的轮廓和色彩可以分块简化,黑色花脸观众见过后也不知是谁,所以包公额头的月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电影创作中既需要充分了解戏曲的内涵,也需要充分了解电影的视听语言特性。

2.融合湖南花鼓戏元素的电影开放课程应用

湖南花鼓戏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我们的学生参与电影开放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素材和方向。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湖南花鼓戏与电影教学相融合,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老师照本宣书,学生无兴趣学习的尴尬局面。研究方法可分为综合调查类、专题采风类和其他访问类等。让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开发利用身边的湖南花鼓戏资源作为学生的学习选题,以研究探索的方式亲身体验,主动探究身边的本土传统文化,让学生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电影素质和综合能力。

让学生进行自主选题时,老师既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他们提议的创见性,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指导学生选定一类课题研究。一学期研究一个课题,或将一题分解为几个小题研究。同时又要切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设置尽可能恰当的活动期望。学生进行研究小组组合时,老师既要尊重学生各自的意愿自由组合,让他们自选组长、自定计划、分工合作。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优势互补。如擅长表达分析和善于获取资料信息的学生组合,外向与内秀的学生组合。还应当允许个别能力比较强,爱一个人行动的学生进行独立研究。

在研究性学习结束时,还应在学校、家长及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将学生研究性活动成果进行一一整理,将每类选题汇总成图文报告,配以纸质版与电子版留存。并把重点放在将学生的成果进行分享上面,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味研究的乐趣。学生们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学起来总是那么兴致盎然,倍感自豪。老师和学生一起,将采风得来的湖南花鼓戏素材进行挑选,适当改编,引入微电影与电影创作,加快湖南花鼓戏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改编应建立在保留原有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把握好改编的尺度,把握湖南花鼓戏元素进电影课堂的意义。

三、融合创新·文化的传承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正以极快的速度消逝。这一方面是消费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也源于青少年一代传统文化的缺失。当然,这也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现代化在带来先进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以湖南的情况为例,长沙弹词、常德丝弦、湘西傩戏等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花鼓戏、祁剧、湘剧等民间经典剧种,得益于国家宣传文化系统的大力保护,暂时避免了面临失传的境地。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既艰巨又紧迫。这也是为何在2012年,湖南省四大曲艺剧团均更名为“传承与保护中心”的原因。

1.湖南花鼓戏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内涵

湖南花鼓戏与电影的融合,需要精心选择花鼓戏符号、片段和剧目为内容,创作电影系列产品。

(1)结合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进行电影改编

另有此前常德创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作的动画片《刘海砍樵》也是对湖南花鼓戏的直接借鉴。该剧总投资1800多万元,全剧共88集,每集12分钟,并于2014年在湖南金鹰卡通频道首播。片中太阳山、柳叶湖、桃花源等众多本土元素成为宣传常德的文化名片。省广电局动画评审专家们给予该剧“想象丰富、创作大胆、制作精美”的高度评价。经典湖南花鼓戏与电影的融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对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开拓更广阔的创作思路。

(2)结合湖南花鼓戏的民俗剧目进行电影原创

湖南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名人传记、工艺传承等宝贵资源都可作为电影创作的灵感。同时还有利于电影原创人才的培养,帮助电影创作者们打破思维定式,接触更多不同题材和艺术特色的精良作品。比如我国早期如特伟执导的一些影片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万氏兄弟执导的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也都是基于我国文化背景创作的题材。

2.电影艺术促进湖南花鼓戏的广泛传播与文化传承

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年轻人较少了解中国戏曲文化。湖南花鼓戏与电影的融合,能使观众用新视角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爱上花鼓戏。

(1)利于各年龄段群体对传统艺术的关注

低龄儿童群体,极少接触湖南花鼓戏文化,动画片是他们的最爱。青少年群体,较少接触湖南花鼓戏文化,电影和游戏是他们的最爱。中老年群体则熟悉湖南花鼓戏文化,他们对动画片和电影、游戏知之甚少,而花鼓戏才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情怀。若将年轻人喜爱的动画、电影与老年人喜爱的花鼓戏相结合,这不仅是艺术上的火花碰撞,更是心灵上的情感互补。

(2)利于湖南花鼓戏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

湖南花鼓戏与电影的融合,是以花鼓戏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理念和鮮明特色作为电影剧本的编写思路,以电影作品弘扬传承花鼓戏曲神韵,促进戏曲文化的流通与推广。尤其让年轻人在观看带有湖南花鼓戏元素的电影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湖南花鼓戏的戏曲艺术氛围,于无形中获得对湖南花鼓戏的认同感,甚至还会迎来一批花鼓戏小戏迷,为戏曲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人才。

结 语

衡量一个电影项目成功与否,离不开票房收益的标准,但票房并不是唯一。真正成功的电影项目,不但可以兼容各个领域的优势资源,而且能催化其产生化学反应。电影是资源组盘游戏,而每一个资源方的介入都伴随着需求。在电影艺术求新求异的今天,创作者们站在艺术前辈们的智慧精粹上,重新审视电影的功能与使命,更为冷静地来摸索电影发展之路。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们可以除去功利化的艺术动机,切切实实为电影艺术及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付湘宁.实景戏曲电影的创新途径思索——以花鼓戏电影老表轶事为例》【J】,电影新作.2014年(11):01

[2]沈巧娜.大众文化视角下的湖南花鼓戏与动漫融合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7年(09):60.

[3]郭坚、李季 试论湖南花鼓戏人物与动画角色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5(11):23

[4]钱建良.音乐教学乡土资源的开发【J】.中国音乐教育.2007(03):164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项目“《心临其境:黑色电影赏析》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编号XJK18CGD04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