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对比分析下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9-07-29 09:05黄江帆
财讯 2019年32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发展路径

摘  要:经济特区是发展中國家和地区根据其自身区位条件,在区域内开辟特定区域。深圳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充分展现出“特区速度”。本文在理论上分析经济特区的发展路径,并将深圳特区与亚洲其他经济特区作对比分析,探讨特区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及模式,并结合当前特区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发展路径

经济特区,是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其自身区位条件,在区域内开辟特定区域。特区主要通过特殊的政策优惠手段,降低货物流通成本和企业交易成本,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本、货物和人员流入,成为国际贸易物流中心乃至生产基地。

一、经济特区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发展路径

经济特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和高新区,乃至近年来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在广义上都可视为是“经济特区”,依据的也是过往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采取灵活自主的管理模式,通过优惠的税收和土地租金政策,吸引资本流入,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和人才集聚。

在经济特区设立阶段,中央政府通过考察调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地区的区位条件,决定是否建立经济特区,并委托相关专业机构对经济特区的发展蓝图开展科学规划。经济特区或特殊经济管理区域成立后,通过廉价劳动力、低土地成本、低关税水平、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优势,吸引大量境外资本进入,成为转口贸易中心或出口加工生产基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累,形成发展经验和管理模式,通过设立更多“特区”、模仿特区运营模式、引入特区资本及人才等方式进一步向全国开展推广。当经济特区积累了充裕的资本和人才资源后,特区内的相关企业便会“走出去”,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通过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承包园区建设工程、共同开发运营园区等方式输出资本。

二、经济特区发展的对比分析与发展模式

(1)深圳特区与亚洲其他经济特区的对比。与亚洲其他经济特区相对照,深圳经济特区秉持的发展路径,也是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对外贸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抢抓科技革命先机,吸引和培育优质的科研教育资源,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和创新集群。

(2)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纵观我国以及亚洲其他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经济特区的设立并非凭空而来,它们均具备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且在特定历史发展背景中设立,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着相似的进程,符合一定的经济规律和发展模式。

第一,经济特区大多设立在沿海区域,且一般具备优良港口。经济特区是为了吸引境外资本、货物流入,一般会以低关税作为优惠政策,但如果其区位条件不好,缺乏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就难以真正降低流通成本,也就难以获得投资和贸易的持续增长。

第二,经济特区在建设的起步阶段,都会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特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会在港口、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上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交通网络,进而有效降低企业的流通成本,在打通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后,贸易的增长又会带来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推动城市发展。

第三,经济特区会参照成熟的港口和城市进行规划,并为城市预留发展空间。高标准的科学规划是基于先发地区成熟城市的发展经验,在生态环保、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特区的规划一般会更为均衡和动态,随着城市的发展,临近的区域也会逐步进入特区规划中,成为特区经济圈的一部分。

第四,经济特区重视营商环境的建设,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基础设施是硬件,营商环境则是软件,硬件建设是量的提升,而营商环境是质的改变,会促使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对投资者而言,营商环境越好,投资吸引力越强。

三、对经济特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及展望

本文在考察我国的深圳特区以及亚洲其他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经济特区的普遍发展规律,进一步结合当前经济特区发展面对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提出以下四个政策建设及展望。

第一,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要保持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和坚守。实体经济是根基,我国经济特区设立的初心也是吸引实体投资,并形成了大批富有实力制造业企业,培育了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这些资本和人才都是宝贵的战略资源,不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简单地以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为由,将生产者和生产设备驱走,而应以技术升级和高附加值生产为方向,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第二,经济特区要形成服务实体的金融体系和生产性服务业。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金融、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服务业对实体经济有着重要的互补推动作用,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特区的金融体系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全方位支持。

第三,经济特区应以高标准的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城市发展规划先行,科学的规划才能引领可持续发展,经济特区应与邻近的城市共同规划,形成相互影响的特区都市圈,在土地、人才、资本和公共服务上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区域间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经济特区要大力推动科研教育事业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特区在积累了充裕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后,都会朝向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科研教育事业,并形成产学研融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广东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发展[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3-4.

[2]孙长学.深圳经济特区的体制改革探索及其示范价值[J].改革,2018(05):18-26.

作者简介:黄江帆(1991-),男,广东高州人,硕士,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发展路径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