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法石地区妈祖宫庙调查

2019-07-30 07:59卓阳萍
寻根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州妈祖泉州

卓阳萍

泉州法石街西与泉州中心市区接壤,东濒后渚港,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社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尚存有“文兴渡”、“美山渡”、宋代古沉船、古碑刻等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宗教建筑繁多,有真武庙、海印寺、文兴宫、长春宫、美山宫等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石地区的民间信仰十分兴盛,以往学者在对该区域进行研究时,比较侧重法石地区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族群发展等,较少关注该区域的妈祖崇拜。法石地区的妈祖庙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有着一庙两分的发展过程,其境内妈祖宫庙长春宫与美山宫原为一座宫庙,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分境而一分为二。长春境(又称长)分得神像,美山境(又称尾山)分得宫庙,随后各自发展,因受到法石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等影响,具有一定的特点。

美山天妃宫

美山古为法石乡第四境,系尾山的谐音,为法石地区政治、经济之重地。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王无逸、黄炳元1983年所做调查,该村原有美山船坞遗址,是近百年来帆船停泊避风、修缮的船坞。此外,清代在此设立海关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三“榷政”记:台既湾定,始设海关,海舶货物之聚,量取以供公家经费。海关之没,始于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请设海关……泉州府税口十所:南门外口馆、法石口馆、安海口馆、东石口馆、马头山口馆、厦门口馆、厦门港口馆、刘五店口馆、古浪屿口馆、排楼门口馆。法石口馆即法石海关,位于美山天妃宫对面,据庄为玑1989年《古刺桐港》记载:法石海关在抗日战争时才关闭,现已无存。尚留一座坚实的海关码头,从江岸向江面突出达30米,码头上有土地公宫一座,当地人称为“海关宫”,此宫东侧即海关厝,现只剩遗址约120平方米。

美山天妃宫位于法石社区美山村,其前身为元大德年间修建的小庙,供奉妈祖,后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迁于今址,时改高州会馆为天妃宫(又有一说为高州会馆设于天妃宫内)。美山天妃宫为法石地区乃至泉州市郊规模最大之妈祖宫。现存建筑具明清风格,由广场、山门、两廊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2052平方米,1989年华侨捐资重修,2001年再度重修。正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四进深,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山门正中悬挂“天上圣母”匾额;门侧石鼓一对,左右各有护翼;对面砖石结构楼牌式照墙,雕镶“美山福地”四个大字,西护翼檐下建一金亭(尚有亭基)。进入山门,正殿前两株古榕,殿前月亭两侧各建一角亭,与大殿连成一体,称为“虎头亭”。正中天后殿为单檐燕尾歇山式砖木结构,面宽、进深各五间,与角亭共用四十根石柱,斗拱连接,甚为壮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殿后有古榕树一株,榕树边原建有寝殿(梳妆楼)和观音宫,均重新修建一新。天妃宫广场前立有碑刻三通,其中一通为《泽被海滨碑记》(原件已毁),周边尚有宫池、古井、四王府、明代河泊所遗址、阿拉伯人聚居地、富鸿基墓道、清代文武馆遗址。

宫庙内祀奉妈祖,大殿内供奉大妈、二妈和三妈。两旁配祀二十四司,山门二侧供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殿后观音阁和梳妆阁分别供奉观音和妈祖。据庙宇看护人介绍,妈祖是美山村境主神,村民十分崇拜信仰,每月初一、十五都会前来烧香,妈祖诞辰更是如此,之前也有赴湄州主廟刈香、巡香绕境的习俗,具体日期由庙宇董事会向妈祖占卜确定。

关于美山天妃宫与高州会馆之关系,上文略有提及,说法有二:一为改高州会馆为天妃宫,二为设高州会馆于天妃宫内。二者区别在于时间先后的问题,因无确切文字记载,较难定论,据天妃宫广场1998年所立重修碑刻载,先有妈祖小庙在前,而后移至高州会馆所在地。陈垂成与李国宏都曾在所撰写论文中进行过相关阐述,李国宏引经据典,论证了明代高州与泉州法石地区的“大米交易”:元末明初,泉州因战乱导致米价昂贵,彼时任高州太守的晋江人陈腆组织商家贩运大米至泉州低价出售,并在法石街开设米行货栈,从而建立了高州会馆。因此,陈垂成认为,高州会馆奉祀妈祖乃是往来泉州与高州的米商为祈求航海顺利、生意兴隆而设。可见,明代美山天妃宫与美山境乃至整个法石地区的对外经贸往来有着密切联系。

长春天上圣母宫

长春宫全称“长春天上圣母宫”,属东海街道法石社区长春境,位于长春古渡头之畔,与美山天妃宫并排,相隔不过几百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为1998年重修,由拜亭、天井、正殿组成。正殿面阔、进深三间,抬梁式木结构,硬山式屋脊;拜亭尤为值得一提,为四柱脚攒尖顶,顶内图案为八卦造型,色彩明丽,保留完好。正殿内东西墙壁上泥塑龙虎图案相互呼应,栩栩如生,整座宫庙的建筑保存清末时期的主要构架,具有闽南传统特色。

宫内主祀妈祖,大殿内供奉大妈、二妈和三妈,其中三妈为黑脸妈祖。据温太平介绍,三妈的供奉时间不太确定,可以肯定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有供奉,并非近年增设。配祀千里眼、顺风耳、福德正神。长春宫看护人介绍,妈祖为长春境主神,清末民初,村内学子若得中举人,回乡首要敬拜妈祖;外出谋生或移民他乡之乡民,亦要至妈祖宫求带香火以求在异乡平安顺利。至今,每月初一、十五、妈祖诞辰,村民会到庙内烧香。每年该村都会在妈祖庙卜杯确定巡香日期,举行隆重的巡境仪式,祈求阖境安康。

据泉州市政府2003年所立碑刻载,该庙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为王爷宫。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长春、尾山(美山)分境而改为天后宫,祀海神妈祖。宫内保存有同治十二年所立《长春天后宫记》石碑,风化严重,字迹难辨。另有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对联石柱两对,刻有对联“山峙水流此地长春不老,钟英毓秀于今法石犹灵”;“长沐恩波禅心顶礼,春谋匠石独力肩成”。落款为陈怀德、陈怀义敬撰。村民介绍,陈氏兄弟系清末长春村富户,长春宫后不远处真武庙内有一古亭,亦刻有陈氏兄弟捐赠之对联“到此静观自得,登斯亭少住为佳”,一边落款“种德堂捐资旧贯重新”,据此可知陈氏兄弟在清同治年间所经营商户行号应为“种德堂”。同治年间,兄弟俩特意从福州购买了三船上等福杉,专用于修建陈氏宗祠及长春妈祖宫,并且兴建了陈氏故居,显赫一时。陈氏故居紧邻长春妈祖宫后方,现因年久失修,已然坍塌。据温太平老先生介绍,原来故居内曾挖出清代重修碑刻一方,上面亦对陈氏兄弟修建长春妈祖宫一事进行记载,且描述了彼时长春宫建制等情况,十分珍贵,但因陈氏故居已荒废倒塌,笔者查访时已无法找到,甚为惋惜。陈氏兄弟不仅捐资修建长春妈祖宫,且在法石地区的其他庙宇也有多次捐资记录:不仅有上文提及之长春妈祖宫及真武庙,海印寺内亦存留有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海印寺记》碑刻,可见陈氏兄弟的经济实力及其在当地的影响,同时,亦体现了清末长春村村民对长春妈祖宫的重视。

美心宫与长春宫的特征

法石地区的妈祖宫庙地理位置集中,不仅两座宫庙相隔不过百米,且与相邻浔浦村妈祖庙顺济宫亦相隔不过两公里。这种情况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了当时村境划分的影响(分境拆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石地区对于妈祖崇拜的重视。同时,三座宫庙布局集中,也显示了法石地区在各个历史阶段海上贸易往来之兴盛。法石地区丰富的文化历史使得学者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忽视了对该地区妈祖崇拜的探讨。学者在对法石地区进行宗教信仰调查时,往往把重点放在佛教(海印寺)或道教(真武庙)上,对妈祖宫庙较少深入分析,多是一言带过。法石地区的妈祖宫庙虽然在形制上并无特别过人之处,但在展示妈祖信仰在当地的发展过程、对民间信仰的传播方面有一定的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地理位置靠近古渡头,是妈祖信仰传入泉州及发展的具体表现,展示了泉州沿海妈祖宫庙地理特色。

李少园曾在《妈祖传入泉州的路线考》一文中分析:泉州建妈祖宫的前后,带动了海边渔港小村修建妈祖庙的浪潮,如“江北的厂口、沟后、院前、法石、浔埔,江南的蚶江、永宁、祥芝、安海、水头、石井、金井、围头、梅林等”。且据李少园考察,永宁、梅林、蚶江的妈祖庙,均建立在码头或临水处,法石地区的妈祖庙亦符合这一情况,展示了泉州及福建沿海一带妈祖宫庙多临水而设特点。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建法石寨,因寨前连后渚港,紧扼晋江要冲,海内外商船必须在此停靠,船舶聚集,热闹非凡。泉州天后宫修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称顺济宫,位于泉州南门,距离法石尚有一段距离。元代因出海祈求平安、就近祭拜妈祖的需要,美山境建起了妈祖庙(即为长春妈祖宫与美山天妃宫分庙之前身),彼时美山妈祖庙只是一座敬奉海神的小庙。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遣使往顺济宫祭拜妈祖,并奏请“令福建守镇官重表其庙”,在此影响下,美山妈祖庙亦得到民间重视,迁址重建,成为泉州城郊规模最大之妈祖庙。由此,法石地区的妈祖信仰传播恰是受到当地民间海上贸易往来需求和官方推动之影响,可谓妈祖信仰传入泉州及发展之典型。

2.法石地区宗教及民间信仰丰富,真武庙与妈祖庙先后建立,和谐共存,展示了海神崇拜的变迁过程。

宋朝泉州的海外交通发达,此时影响较大的海神主要有两位,一是丰州九日山的通远王,二即法石真武庙的玄天上帝。真武庙始建于南宋,位于法石石头山上,受到当时航海条件的限制,海上行船者对季风和星象的依赖十分强烈,玄天上帝系北方之神玄武,被称为水神,又因主北斗,遂被航海者尊为海神,形成了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在九日山举行祈风仪式、在真武庙祭祀海神的模式。随着元朝政府打压“南人”维护统治的政治需求,作为“南人”信仰的通远王受到抑制,海神妈祖凭借在大陆沿海的广泛群众基础,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肯定,成为元代海神主导,法石地区始建妈祖庙,妈祖为当地民众所信仰之新任海神。至明代,海禁政策实行,对海神信仰需求削减,妈祖崇拜一度暂停发展,直至郑和二次出使西洋,妈祖信仰再度得到重视,法石地区修建美山天妃宫,至清代则拆庙分香,其地位可見一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代社会以妈祖海神信仰为盛,但在笔者的调查中,法石地区的部分民众出海时仍会插上玄天黑旗,部分民众插妈祖旗,亦有部分民众两个旗帜都插,可见,玄天上帝在法石地区的海神地位并未被妈祖完全取代,两者发展至今,在当地形成和谐共存的局面。

3.该地区妈祖宫庙充分展示了法石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期法石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

法石地区地处晋江下游北岸,西北连接中心城区,西南临晋江沿岸,东南接泉州湾口,以其背山面海、形势天成之优势,扼晋江海口,据泉州地理之要。作为古代泉州湾的重要港口,法石地区自宋代开始就受到政府的重视: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之”。宋末元初,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在法石的宝觉山上修建“望海楼”,“以望海舶”,作为望船舶出入港口之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设“河泊所在三十五都法石市”,明永乐年间设高州会馆,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总兵俞大猷又“请修沿海墩台以备望”。至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于“厂口、法石、深沪、陈埭、浮桥、洛阳、濠市等处,设立县馆”,用以收取盐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于法石设海关口征税,另军事上则改设“法石汛”,隶属蚶江汛。

综上可见,从宋至清,法石地区的军事、贸易和文化地位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宋代军事海防、元代海上贸易、明代抗倭防寇、清代贸易税收,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法石地区先有宋代玄天上帝之真武庙,后有元代妈祖庙,说明宋元时期法石地区海上贸易甚是兴盛。明代修建美山天妃宫并与高州会馆密切联系,可见当时法石地区及整个泉州地区与广东的国内贸易之重要。至清同治年间美山分境妈祖宫拆分,亦是民间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需求,同时陈氏兄弟捐资修建长春宫,展示了当时长春村的经济实力。

4.独有的妈祖信仰传播方式。法石地区妈祖宫庙的对外传播方式,除了笔者在上文提及的随着人口流动向外拓展,还有随“王船”向台湾传播的方式。吴幼雄在《法石的军事、贸易和文化地位》中有分析:与泉州富美宫、漳州海澄县等地所送之“王船”相比较,法石文兴宫所送出之“王船”,摆放木刻“天上圣母”神像,而富美宫和海澄县的“王船”均没有妈祖神像,可谓法石地区妈祖信仰及传播之独有现象。

此外,泉州城区供奉黑脸妈祖的宫庙甚少,长春妈祖宫所供奉之黑脸妈祖的来源亦值得分析。如上文笔者介绍,长春宫为美山天后宫拆庙而来,长春宫分得神像,重修宫庙,美山宫则分得宫庙,重塑神像,两座妈祖庙所供奉之妈祖神像本应一致,然美山天妃宫内并无供奉黑脸妈祖,可见长春宫内所供奉之黑脸妈祖应系后来传入。据温太平回忆,该妈祖神像在其童年时期长春妈祖宫内就已有供奉,时间推算应为新中国成立之前,因此该庙供奉黑脸妈祖的时间段可能在清末至民国。福建地区供奉黑脸妈祖大部分称银同妈分灵分香而来,笔者在长春宫田野调查时也听到这一说法。清嘉庆年间,朝廷开放蚶江与鹿港对渡,“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上襟崇武、獭窟,下带祥芝、永宁,以日湖为门户,以大小坠山为藩蓠,内则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自此,法石成为泉台对渡过程中重要内港之一。当时台湾尤其鹿港,黑脸妈祖信仰兴盛,尤以鹿港天后宫为最,因此亦有黑脸妈祖信仰从台湾回传之可能。

作者单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猜你喜欢
高州妈祖泉州
高州荔枝推出定制销售模式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三色旅游品牌”对高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