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逢十首阅砺劲旅

2019-07-30 18:05余玮
中华儿女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天安门广场方队部队

余玮

弹指一挥间。195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阅兵,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是一个阅兵道,同是一支军队,但与10年前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威武雄壮的陆军各兵种部队洪流般向天安门奔涌而来,官兵们手中的武器装备已经完全看不见昔日的英文字母,而是清一色的“中国造”。伴着装甲之旅的巨大声浪,155架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呼啸着飞向天安门上空。银色的战鹰涂印着鲜红的“八一”军徽,似道道闪电挟着雷鸣掠过长空。它向世人宣告:中国已能自己制造超音速轰炸机和歼击机了!十年磨一剑,“当惊世界殊”!

这次阅兵是首次“逢十大阅”,也是毛泽东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国庆检阅。这次阅兵由彭德怀元帅负责筹划准备,由林彪元帅检阅部队,这是林彪惟一一次任阅兵首长。杨勇上将任阅兵总指挥,也是他惟一的一次。最令人兴奋的是,人民解放军“5”字开头的新式武器“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9”式中型坦克、歼5型歼击机等新式武器纷纷亮相,这些武器都是中国自行制造的。首都群众70余万人参加典礼和游行,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国庆典礼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

“大阅”之年的早准备

经过10年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基本实现制式化、系列化,海军、空军力量具备了独立作战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炮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比例大大增加。海军、空军和陸军各技术兵种人数占全军总人数的32%,人民解放军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军兵种齐全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形成了现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1959年阅兵既可向国家和人民汇报新中国成立10年来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可以展现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风貌。

1959年国庆阅兵适逢第一次“逢十大阅”,规模比以往要大,准备工作也比较早。总参谋部在9周年庆祝活动一结束即已经开始筹划10周年《国庆阅兵方案》。国防部部长彭德怀负责具体筹备和实施,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审定批准。

1958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的意见》时指出,要使庆祝典礼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比往年搞得更加隆重盛大。根据此文件精神,京津卫戍区司令部于12月拟制了《1959年国庆首都阅兵方案》,上报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批准通过。

1959年4月9日,阅兵总指挥部向受阅部队颁发了《1959年国庆受阅部队训练计划》,明确了训练时间及课目,提出了训练指标和要求,拟制了联合演习计划,要求单兵动作准确、整齐、雄壮、合乎要领,徒步和车辆方队做到队形整齐一致,雄壮有力。

4月16日,中央军委召开第169次会议,专题讨论阅兵问题。会后以总参谋部名义下达《1959年首都阅兵工作指示》,对阅兵规模、编组、组织指挥以及各项准备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实施方案。方案确定,受阅部队由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

部队开训前,阅兵总指挥部组织全体教练员进行了集训,统一规定动作要领,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提前进京投入训练的步兵师、石家庄步兵学校方队驻地召开了受阅训练和行政工作现场会,交流了训练经验。6月1日,各受阅部队正式开训,7月初集中到北京训练。

在受阅部队集中训练过程中,中央军委也十分重视阅兵工作。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亲自观看了阅兵预演,指示阅兵部队要百分之百地保证政治安全,百分之百地达到车辆完好,百分之百地掌握技术,百分之百地保障受阅人员的身体健康。受阅部队按照军委首长和阅兵总指挥部的要求,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下进行了艰苦的训练。

1957年,贾兴华如愿入伍,成为69军某步兵师的一名新战士。1959年初夏,贾兴华所在师全师万余人选出10人参与阅兵,贾兴华幸运入选。入选的战士进入北京南苑机场,开始训练。贾兴华记得共训练了4个月,训练内容不复杂,但是要求极高,做动作的误差限制在1厘米。“正步每步75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脚面离地面25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有教官拿着尺子专门负责量。四线成一线,就是头线、手线、脚线、刺刀尖要成一条线,并且横看、直看、斜看都要在一条线上。队列步伐要求所有人的皮鞋同时击地,击地声音也要一样轻重;做劈枪动作,所有人必须是同一个声音,专门有人负责听声音。比我们平时在自己部队的队列动作严格不知道多少倍。”

1959年是中国政坛风云激荡的一年。由于庐山会议的政治原因,彭德怀被“罢官”,不再作为国庆典礼的阅兵首长。9月30日,彭德怀举家从中南海搬到京郊西苑挂甲屯居住。中共中央办公厅仍给彭德怀发了请柬,通知他上天安门参加国庆典礼。彭德怀请了假,他在以后的交代材料中写出了当时的心情:“在天安门上见了面,怎么说话呀!”

这次“反右倾”斗争是完全错误的,不仅打击了一批干部,而且给军队建设造成了很大损害。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审查和纠正了对彭德怀、黄克诚等人所作的错误结论,予以彻底平反。

为了1959年举行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大典,1958年年底明确了对天安门广场的综合改造方案:保留正阳门和箭楼,拆除中华门。原来架空的线路改走地下,许多年以后人们才得知,当时提出这要求还有一种重要而迫切的战略考虑,那就是为了战备需要,防范帝国主义的袭击,宽的道路便可让中小型飞机升降,假如首都受袭,紧急时刻能在长安街上起降飞机。1959年的天安门广场比1954年阅兵时扩大了2倍半,达44万平方米。

每逢重大的历史更迭,城市的建筑和格局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首都北京更是如此,启动了国庆10周年献礼“十大建筑”的建设。由于很多重点项目的设计方案最后都由周恩来亲自拍板,周恩来被称为“国庆工程的总设计师”。

当时,许多建筑工人以能参加国庆工程建设为荣。人民大会堂动工的时候,雷锋正在辽宁鞍钢化工总厂的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1958年底,辽宁要为“十大建筑”输送工人,雷锋在各个方面的考核都已过关。可是不久,满心憧憬为“十大建筑”添砖加瓦的雷锋却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辽宁地区只招收木工、瓦工和钢筋工,由于工种的限制,雷锋只能与大会堂工程失之交臂。雷锋曾为此特别遗憾:“没能为大会堂建设添砖加瓦,是我一生的一大遗憾。”“十大建筑”的工地热火朝天,展现了一个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朝气和活力。

国防工业从“学徒”到“出师”

10月1日清晨6时,受阅部队已经集结到受阅现场附近地区,进行受阅前的准备。车辆方队对车辆进行最后的擦洗,对武器装备进行最后一遍的技术检查;徒步方队整理、检查着装;飞行梯队在各机场检查飞机,待命起飞。

首都群众兴高采烈地朝天安门广场涌来。此次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是前11次阅兵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达70余万人。人们手里捧着各色各样的鲜花,在广场中间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徽图案和“1949—1959”的字形。在天安門两边的标语塔上书写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人民公社万岁!”“大跃进万岁!”“全面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标语。

当天上午,北京的天气很好,万里无云,秋高气爽。9时55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林彪、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世界关注着中国的国庆阅兵式,越来越多的友好国家的领导人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共享盛典的欢乐。据外交部档案显示,共有1981名外宾观礼,其中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就有292人。

10时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国庆典礼开始!”这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礼炮鸣响,400名少先队员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

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群情振奋。一身元帅服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林彪在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陪同下,乘国产阅兵车缓缓地沿着天安门广场南侧和东长安街检阅广场和东长安街列队的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受阅官兵身着在“55”式服装基础上又加以改进的新式服装,佩戴军衔,英姿飒爽。

检阅完毕,林彪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台,向全体陆海空军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之后,分列式开始,英雄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以雄壮的阵容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受阅部队共有35个方(梯)队,其中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6个空中梯队,共有11018人受阅。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迎风招展的“八一”军旗引导着军事学院方队首先进入天安门广场。步兵学校、炮兵学校、工程兵学校、坦克学校、铁道兵学校、空军学校、海军学校的学员方队,紧跟在军事学院方队之后通过。他们充满着青春活力,队形整齐,步伐有力,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之后是祖国万里海疆的保卫者——海军军官和水兵们列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他们身着白色水兵服,佩戴肩章,头戴黑色飘带水兵帽,手持国产半自动步枪,刺刀闪闪发光,神采飞扬地走过检阅台。他们当中,有击沉、击伤敌舰船100多艘、俘获50艘的东海舰队水兵;有来自福建前线的水兵,他们在1958年秋天的两个月里曾把20多艘台湾国民党军的军舰艇击沉在台湾海峡。人民海军已经是一支拥有大量水面舰艇、水下潜艇和海军航空兵、海岸炮兵等各兵种组成的坚强的海防力量,我们伟大祖国“有海无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继水兵方队之后,是6个步兵方队。指战员们头戴钢盔,手持自动步枪,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威风凛凛,显示出他们高水平的训练。徒步方队每个排面24人,10个排面,另有2人领队,每个方队共有242人。

在6个步兵方队中,隶属北京军区的69军战士贾兴华位于第二个方队的第二排,从左数第8个。4个月的刻苦训练带来的是行云流水的动作,受阅时“我感觉非常地轻松,动作比平时做得还要好,潇洒极了”。在他看来,整个方队像一块钢板向前移动。领队发出“向前看”口令时,步兵方队由劈枪转为托枪;到西观礼台西侧,正步转齐步,接受阅兵的方队逐渐走出了天安门城楼上观礼者的视线。经过多次彩排,贾兴华已知道,他们通过的整个过程是8分钟。

紧接着,广场上传来一阵马达轰鸣声,原来是由72辆解放牌卡车组成的方队。站在车上的他们是手持冲锋枪或半自动步枪的摩托化步兵方队,和胸前斜挎冲锋枪、身背降落伞包的空降兵方队,以强大阵容循序通过金水桥前。

拖着大炮的“59”式履带牵引车和坦克组成的钢铁巨流,发着隆隆的巨响,驶进天安门广场受阅。由144门各种口径火炮组成的7个炮兵方队,一波一波地通过天安门广场。受阅的装甲兵方队由99辆坦克组成。排在前面受阅的第一个装甲兵方队,装备了中国制造的“59”式中型坦克,这是我国制造的第一代主战坦克,性能优良,有各种最新式的技术装备和强大的火力,当年定型,当年投产,当年装备部队并参加国庆阅兵。

当装甲兵第一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人们正向轰隆而过的铁流招手欢呼的时候,受阅的人民空军轰炸机和歼击机群突然出现在天安门东方的天空。领航机群准时飞临广场上空,接踵而来的是6个空中梯队,最后飞过广场上空的是由中国制造的歼5型飞机组成的梯队。这些英雄的战鹰,排着整齐的5机编队,像闪电一般,夹着雷鸣般的吼声由东向西飞驰,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由155架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组成的机群,飞行高度350米至500米,闪电般地飞过广场上空。

历次国庆阅兵上的武器装备的变化,反映出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或加强,也反映出我军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建设的不断提升。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的武器装备有110多种、80多个型号口径,这些缴获来的武器出自24个国家90多家工厂,可谓“万国牌”,有人称那次阅兵为“万国武器展览会”。据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军史专家姜廷玉讲,到1954年国庆5周年阅兵的时候,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有所提升,这个时候阅兵武器装备的型号、口径基本是统一的,因为我国这时候仿制并引进了苏联的一些武器装备。“到了1959年,我们基本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发、制造武器装备”,受阅轻重武器装备绝大部分已实现了国产化,一批国产武器装备登台亮相,装备数量大大增加。国防工业的崛起,标志着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已经从“学徒”发展到“出师”的程度,从依靠别人的兵工厂到有了自己真正的兵工厂,人民解放军三军由此登上了“武器装备走自己发展道路”的庄严而光荣的战车。

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台上,广场上,人们不断地向受阅部队欢呼,祝贺人民解放军在现代化革命军队的建设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整个阅兵式历时58分钟。阅兵规模比往年大,所用时间却比往年少,这表明阅兵组织工作比往年更周密、更细致、更成熟。这次阅兵与5周年国庆阅兵相比,取消了三轮摩托车和口径在100毫米(不含)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队,徒步方队横排面由20人增加为24人,受阅总人数增加三分之一。在阅兵时,毛泽东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从彩色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虽然偶有笑容挂在脸上,但比较勉强,看得出并非全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意。

原来,一方面这时候中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十分困难时期,而另一方面原本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技术援助的苏联却突然变卦。尽管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署《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通过提供原子弹、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等形式援助中国建立起综合性原子工业,但在1959年6月苏联撕毁中苏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而就在这次国庆阅兵期间,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准备撤回在华专家,并不再提供核技术帮助。城楼上的毛泽东听到这话,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那也好”,随后便同身边的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去了,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其实,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他随后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提出“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要求,中国导弹的研制进入快速发展期。

此后,由于我国国庆典礼制度的变化等原因,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阅兵,国庆10周年阅兵也就成了毛泽东辉煌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阅兵。

70万人狂欢后24年沉默

在庆典阅兵式之后,首都70万群众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庆祝建国10周年大游行。在游行的队伍中,由15000名工人、学生组成的仪仗队抬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横幅大标语整齐地前进。10个金色的插满鲜花的花篮托着巨大的国徽,象征着祖国无限光辉美丽的前景。几幅彩色的图表,记载着10年来钢、煤、粮、棉跃进的数字。一行行标语、一幅幅图表、一个个模型,构成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美丽图画。首都民兵师以强大的阵容赢得了广场上雷鸣般的掌声。首都民兵师除没有空军、海军外,共含有17个军兵种,充分体现出“全民皆兵”运动的深入开展。

钢铁战线上的职工围绕着大型高炉、平炉、电炉、转炉和一组小高炉的模型欢呼前进,高炉旁的烟囱里喷出阵阵烟雾。农民自己的乐队用唢呐、笙等民族乐器吹奏着“社会主义好”的曲子,广场上响起了一片“人民公社万岁”的欢呼声。

傍晚时分,天空开始阴云密布,大家都为上午阅兵时的好天气而高兴。晚8时,天安门广场上的焰火晚会准时开始,满天礼花,竞相绽放,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其间下了一阵小雨,但大家仍欢聚在广场上,久久不愿离去。当晚的北京城区全城空巷,人们走到天安门广场或周围或户外,欣赏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礼花。

当时,除了广播实况转播外,刚成立一年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尝试着对北京地区做电视实况转播。年轻的电视台记者们扛着笨重的苏联生产的摄像机步行到天安门广场,拍摄大阅兵及群众游行的盛大庆祝场面。当时全北京所拥有的黑白电视机也是有数的。

在天安门广场上阅兵式进行时,身居京郊挂甲屯的国防部原部长彭德怀闭门闷坐,他从电视中收看了阅兵式现场转播。对这次本是由他亲自策划部署的阅兵式,他看得很仔细,但他看完后未作任何评价。晚上,彭德怀偕夫人浦安修到房外观看国庆焰火。天下雨了,警卫参谋把雨伞撑起在彭德怀头顶上,彭德怀不满意地把雨伞推向一边,凝望着天空中的礼花,站立在雨丝纷纷的夜幕中久久不语。

当日,新华社发表电讯稿《国庆三军大检阅,人民的军队不可战胜》,报道北京天安门广场“陆海空三军国庆大检阅”的消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在第一版报道了庆典盛况,配发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宾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图片,还有“海军方队通过天安门”“空降兵准备接受检阅”“坦克方队通过天安门”“坦克和自动火炮方队通过天安门”“首都民兵师方队通过天安门”等图片。

国庆10周年庆典期间,地空导弹部队一直处于紧张的战备中。国庆当天及其后5天,都太平无事。10月7日9时41分,警戒雷达发现台北市以北50公里的海面上空有一架大型飞机,10时3分进入大陆,经判断是从桃园机场起飞的RB-57D型高空偵察机。地空导弹部队接到命令:发现大型敌机一架,可能到达北京地区,注意做好准备。营长岳振华带领值班人员进入阵地,做好兵器功能检查等例行工作,听到警报响,马上进入一级战备。12时4分,岳振华下达发射命令。“轰、轰、轰”三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一架台湾的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被击落。

地空导弹打下敌机,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12天后,新华社公布了国防部的嘉奖令。为了保密,这个嘉奖令含糊了两点,只说在华北地区上空,没说北京,也没说用什么打下来的。国外议论纷纷,不知道中国是用什么神秘兵器打下了最现代的飞机。这个谜底直到30年后才被揭开:那是国庆战备使用的“543”防空系统发挥了作用。除了苏联,没有人想到中国军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地空导弹技术,更没有人想到中国军队居然用地空导弹打下了飞机!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阅兵被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新中国每年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阅兵对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鼓舞部队的士气起了很大作用,但到了1960年我国进入自然灾害和与前苏联断交后的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

据当年国庆阅兵海军院校受阅方队总教练孙国桢晚年回忆,1960年的国庆阅兵原本是按计划进行的,受阅部队已经集中到了北京。正式阅兵前的合练、预演都进行过了,在最后的准备时间里,受阅部队只要求保持状态就可以了。那年,参加阅兵式的各部队教官都提出,参加这么多年的阅兵,都没有在观礼台上看过阅兵,能不能在预演合练时也让我们上观礼台上看一看?领导机关接受了教官们的建议。就在9月下旬的预演合练时,这些年来一直在阅兵场上风吹日晒的阅兵“教头”们第一次上了天安门和观礼台。

晚年,孙国桢清楚地记得,就在国庆阅兵的日子屈指可数的时候,突然上级一道命令下来:取消1960年所有的大型国庆活动,阅兵式当然包含在内。孙国桢只记得上级说的理由是:“国家经济发生困难。”

实际上,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开始。生活在部队大院内的孙国桢对这一切并不十分知情,不过他感受到的变化是:过去部队到北京集训后,不仅伙食有所改善,上级还要发补贴,给战士们增加营养。而这次,伙食里竟然有一半是高粱米等粗粮,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孙国桢推想,部队都这样,地方上一定更困难了。国家有难,军人只能为国分忧。离开北京驻地返回大连的军列上,孙国桢和他的战友们忧心忡忡地望着后退的原野……

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值得一提的是,在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了阅兵条款。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成立20周年的庆典。在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个人崇拜达到了极为疯狂的程度,“红海洋”成为20周年庆典的重要色彩。在筹划国庆庆典时,就有一个主题的指导思想:抬头要见红太阳,低头看左右、上下,都是一片红。按照这一思路的设计,当时整个天安门广场沉浸在一片“红海洋”之中。本来要举行的阅兵,因为“文化大革命”等诸多因素而被取消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开始了新的历史转折。“逢五小庆,逢十大庆”这是历年来的惯例,但是在1979年建国30周年的时候,国家既没有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也没有组织群众在天安門广场举行游行活动,这是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我国的政治、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转折初期,可谓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央在作出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的重大决定之后,还有比国庆庆典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在1979年国庆前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处于转折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在为国家的发展大计而运筹帷幄。因此,国庆30周年的庆典集中体现在9月30日召开的国庆招待会。

虽然从1960年到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举行阅兵,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没有止步。几乎中国所有的重要国防保障(包括“两弹一星”)都是这个时期自行研制成功的。共和国阅兵史,定格在1959年10月1日那一天。谁也没有料到,共和国大阅兵一停就是20多年。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1984年,当共和国再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国庆35周年阅兵时,已是24年沧桑岁月过去了。

猜你喜欢
天安门广场方队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值得回味的阅兵亮点
2009 国庆60周年阅兵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胜利日大阅兵
三月的北京
雄壮的方队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