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19-07-30 08:44杨君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探索实践

杨君

摘  要:从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认识入手,通过多种、有效组合方式对学生对健康与体育意识进行教育;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评价方式、课外运动管理进行相适应的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学生良好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体育行为的改变,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健康中国  体育“大课堂”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a)-0157-02

1  高校体育“大课堂”的构建

1.1 国家政策和先进教育理念是体育“大课堂”的理论支撑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民健身条例》2016年修订版等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等文件精神,西南石油大学在“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育人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制定了《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实施计划》,在学生体育工作、体育课程改革、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实施系统性改革方案,为构建体育“大课堂”探索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1.2 健康理念教育是体育“大课堂”的关键

为解决大学生健康意识淡薄、健身知识缺乏的难题,体育学院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大学生健康促进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从2015年开始开设了“新生体育大课堂”,邀请资深教授、体育学科专家为新生开展健康促进宣讲,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了解我校体育“大课堂”内容,包括校体育传统、体育课程设置、400公里健身跑计划。结合定期举办的各项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健康促进宣讲,制作科学健身展板,印制科学健身画册,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科学健身知识。理解健康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树立良好的运动意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为以后的体育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立体的课程改革是体育“大课堂”的主体

结合《规划纲要》的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调整,由原来的2年时间完成4门体育课的传统课程设置,调整为4年时间完成1门体能达标课程、2门体育专项课程以及1门体育俱乐部课程。从进入学校直到毕业,体育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求学生涯,从而形成“体育大课堂”。为有效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与促进工作,增设《体能达标与测试》课程,该课程有效督促了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体育专项课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继承,在学生入校第二、三学期执行,教学内容以各体育专项为主,同时融合健康促进理论教育与课外健身跑、游泳考核;体育俱乐部是在总结学校长期开展体育代表队训练、体育社团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人人入队”的新要求。从第四至八学期开始推行俱乐部教学对高年级学生实施“人人入队”计划,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骨干配合、全体会员自治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每周至少参加2~3次体育活动。

1.4 多元评价体系改革是体育“大课堂”的导向

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同时,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进行了配套改革。《体能达标与测试》课程评价以学生四年体质测试成绩为依据,并结合其400公里健身跑完成情况及体育群体活动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体育专项》课程评价调整为体育专项评价(30%)、课外运动评价(20%)、身体素质(20%)、理论考试/游泳(10%)、考勤(10%)、课堂表现(10%)六部分。《体育俱乐部》课程评价从出勤率、课堂表现、运动技能、课外运动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评价内容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评价方式由期末定时终结性评价调整为相应课程内过程评价,评价主体以教师主观评价与体育信息系统客观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的改革促进学生健康生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1.5 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大课堂”的舞台

结合《规划纲要》的构建相关学科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我校长期依托全民健身体育节、田径运动会、院级体育比赛、体育协会赛事等载体的多种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立公共体育“第二课堂”,做到课内教育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特别是自1995年创设24年来坚持不间断举办的全民健身体育节,始终保持参与性高、趣味性浓、健身性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长期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成为学生在体育“大课堂”展示自身体育能力的舞台。

1.6  400公里健身跑是体育“大课堂”的联系纽带

400公里健身跑计划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日常运动习惯为目的,将体育教学、体质测试、课外体育锻炼、校园群体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串联为有机整体,将体育课程由课内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督促学生参与运动健身的重要措施。自实施以来学生均每学期完成逾40公里健身跑里程,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大课堂”各部分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体育行为中,逐步让学生养成健身锻炼的习惯,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2  我校“体育大课堂”实践效果

2.1 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强、锻炼更积极、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体育“大课堂”抓住学生对体育认识和健康意识认识不足的主要问题,通过体育专项课、新生体育大课堂、体育理论在线学习、健身展板、印制科学健身画册、微信公众号推送科学健身知识等一系列的组合拳,通过这种渗透式的教育,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使得学生在体育专项课、俱乐部、课外锻炼等于锻煉和健康有关的活动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上体育课时再也看不见玩手机的学生,能认真的参与教学和练习,使得学生锻炼更积极、教学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相互促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成果丰富

2015年,400公里健身跑计划正式实施。健身跑计划实施顺应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中强化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初步实现了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的目标,学生结伴运动蔚然成风。通过400公里健身跑考核办法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健身活动显著增加,参加校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赛事活动的人数也逐年提升。

3  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为本,以体育为纽带,对高校体育“大课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从学生进行学校开始就进入体育“大课堂”学习,从解决学生健康意识入手;改革课程设置体系以及评价方式为导向;以立体改革体育课程为主体,以体育俱乐部为课程延伸,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支撑,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实现从课程到生活方式的转变;使高校体育“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刘志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与科学,2012,33(2):118-120.

[3] 丁海洋,钱芳斌.“全程育人”理念下递进式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8(5):103-107.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探索实践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