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响“乡村振兴”战鼓打好“人居环境建设”硬仗
——太仓市城厢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纪实

2019-07-31 12:01吴海萍倪一飞
上海农村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乡贤人居整治

■ 吴海萍 倪一飞

城厢镇位于太仓市域西南部,镇域面积约52.95 平方公里,下辖6 个行政村,2 个村改社区,14个城市社区,户籍人口8.1 万人,流动人口7.3 万人,农村总户数6616 户。南北两大片区以休闲观光和生态循环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化发展。近年来,城厢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落实中共太仓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拨出专项经费,明确职责任务。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苦干实干加巧干,形成全镇上下百舸争流的浓厚氛围,擂响战鼓,打好硬仗,一起见证城厢镇乡村振兴的成果。

一、认清现状,农村人居环境不留死角

(一)打好村庄环境歼灭战

城厢镇全面落实“百日行动”,深入开展“263 专项行动”,结合“331”行动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在农村垃圾整治方面,2018年全年共清运农村生活垃圾约1.4 万吨。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就地处置,目前,东林佳苑、电站花园、盛园小区3 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及万丰村已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共发放二维码5046 个(户),2018年前三季度,共收集农村有机垃圾49 万多份,约500 吨。至2018年底,镇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工作。在人棚混居和畜禽养殖整治方面,城厢镇曾是全市畜禽养殖集聚区。一个村人棚混居就高达数百个,畜禽养殖占全市的50%,棚舍多达20 多万平方米。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明确整治目标,并把整治任务写进人代会报告中。通过努力,到2016年底,共完成了42 户整治任务(含50 头以下),拆除棚舍面积15980 平方米,清空生猪6258 头、羊665 头、鸭24000 羽。人棚混居最后8 户也已经攻克,到2017年底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在河道整治方面,落实“河长制”改革工作,“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任务全面落实,疏浚整治北漳泾河等12 条河道。在厕所改革方面,3年累计改厕400 多座,全镇改厕率88.3%。公厕50 座,其中达标以上公厕11 座;镇级公厕22 座,其中达标以上公厕4 座。2018年新建公厕2 座,均为A级公厕。在“散乱污”整治方面,累计关停取缔污染企业(作坊)134 家,治理改造21 家。开展了苏创地块、浏河塘沿线等15 个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累计清运垃圾近3 万吨,拆违约1.2 万平方米。在拆除违建方面,结合“331”行动,共排查群租房、“三合一”场所消防隐患26337 处,整改4713 起,结合“263”行动,共拆除违章建筑232 处,共计4 万多平方米。

(二)基础设施提挡攻坚战

加快南北2 个共50 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2018年末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重点推进过渡区内3个靠拢点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建设农村公路5 公里,完成600 多户农户生活污水接管。全面完成新毛管理区整治提升工程和片区防洪小包围工程,新建防洪水利闸站5 座、圩堤1000 米,新建永丰村沼泾河2 公里圩堤。

(三)村容长效管理持久战

一是倡导绿色发展模式。节能降耗工作稳步推进,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3年累计达20%。生态循环农业“东林模式”成为全省典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二是开展日常环境考核。定期组织进行村庄环境现场考核,并且为了进一步加强日常督导的密度和力度,体现考核的客观公正性,拟引入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第三方考核以补充现有考核体系。三是落实长效管护机制。2017年起,在南部片区试点成立村民自治综合治理队伍,2018年整合至镇综合治理联动中心网格队伍,网格化巡查全面铺开。

(四)美丽乡村示范阵地战

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结合“三优三保”大力推进镇域内小企业的回购和土地整理复耕工作。加强过渡区农房翻建管理和靠拢点建房特色的引导。高质量推动太丰1 个点、永丰2 个点、万丰7 个点累计10 个点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并确保验收通过。高标准推进永丰村和太丰社区两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形成特色生态和特色产业。健全村容村貌长效管护机制,完成沪通铁路沿线220 多户农居片区田容田貌、路容路貌、河容河貌、宅容宅貌整治。至2018年底,3年来全镇相继投入建设和治理资金23627 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5328 万元;管护投入3453 万元;拆违投入9846 万元及美村建设投入5000 多万元。从而使城乡镇绝大部分的农村人居环境得以彻底改观,重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鱼翔浅底、袅袅炊烟”的祥和宜居景象。

二、创新方法,农村人居环境行之有效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打的是环境整治之仗,也是社会治理之仗。城厢镇党委政府运用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从线到片推进工作,层层压实责任,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突出一个“合”字,形成“工作一盘棋”新格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涵盖农业农村方方面面,历来农业农村工作都是分条分块,过去大部分都是采用项目制的形式,“九龙治水”各管一块,造成项目资金无法整合利用等问题。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镇领导召集各部门以及各村书记定期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会,将各部门捆绑在一起,共同努力,协同作战。同时,根据每个村的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不同,运用系统化思维进行通盘考虑。全镇上下,整合资金、统筹规划、齐心协力,共同构建农村人居环境“一盘棋”新格局。

(二)突出一个“异”字,形成“因村施策”新发展

城厢镇6 个行政村,2 个涉农社区,基础不同,风格不同,发展不同。因此,镇科学把握各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特征,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因势利导,彰显各村的特色魅力,防止“千村一面”。既要综合施策,又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对基础条件差、居住分散的老村落,可以采取修旧如旧、“穿衣戴帽”的办法。比如南片新农村由于人居环境基础非常差,起步也很晚,部分组别沿铁路而居,就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定位在美丽乡村一星点标准,即面上整洁、干净,铁路沿线墙面刷白,整体美观。对基础较好、环境较优的乡村,重点做好与生态农村旅游业相适应的配套工作。如北片电站村、东林村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迈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行列。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各村差异化发展,一村一策,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格局,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城厢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新路子。

(三)突出一个“自”字,形成“村民自治”新气象

城厢镇各村始终坚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实现村民自治,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绝不大包大揽,喧宾夺主。通过村报、微信、会议等多种媒介宣传,村民建设村庄的主人翁意识与保护建设成果的责任意识被充分唤醒,激发了村庄建设的内生动力,提升村民的认同感,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比如在万丰村,一支由村民自发组建起来的美丽乡村环境整治队,共有成员10 人,其中有党员、村民代表和普通村民。整治队伍经常利用早晚、周末等休息时间挨家挨户与农户见面,宣传政策、讨论整改方案,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减轻了村委的工作压力,提高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效率。

(四)突出一个“帮”字,形成“乡贤齐上阵”新态势

农村工作除了好干部,还要有好乡贤。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重要性,充分鼓励村委挖掘乡贤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挖掘“古土”乡贤,传颂“古圣贤”典故;寻找“在土”乡贤,讲好“新乡贤”故事;请回“离土”乡贤,引导他们反哺桑梓。组织开展乡贤文化“四进”活动:进厅堂,突出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培养重德家风;进课堂,突出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培育崇文学风;进讲堂,突出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导清明政风;进礼堂,突出广大群众这个最大公约数,淳化质朴民风,切实让乡贤文化润泽乡间邻里。

(五)突出一个“活”字,形成“点面互促”新方法

城厢镇领导针对各村情况实地考察、反复磋商,灵活运用新方法,用“以点带面、以面推点”的方式实现“建”“治”“防”。“建”,在薄弱村大力投入资金进行修桥铺路工程,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治”,尤其是西片区城乡接合部地带,违章搭建随处可见,在村落大力拆违,解决“脏乱差”的问题。“防”,在北部村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解决生态保护的问题。各项工作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原则,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成效显著。

(六)突出一个“比”字,形成“你追我赶”新氛围

城厢镇本着强化责任、落实标准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严督实导,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实行动态监督和管理,由镇卫计科、农技站、农经站、水利站、整治办、环卫所等相关部门组成考评小组,每季度对各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抽查,尤其是对上一季度考核分数较差的村,村主任随同参与考核,学习先进村庄的先进做法。通过每季度公示考核排名,倒逼各村持续、扎实地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追先进,进一步提高环境意识,调动各村积极性,形成共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三、聚焦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重道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呼声时来已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个村取得成效不尽如人意,有的村甚至尚未真正推动,历史欠账过多,面临了一定的难题和挑战,短板仍然突出,形势依旧严峻。

(一)地理条件制约,整治反复回潮,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如城厢镇新农村毗邻上海、昆山,由于这些周边城市拆违等整治力度加大,外地租户都被挤压到周边农村。老百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都将自己的住宅,甚至在红线图外肆意搭建简易棚进行出租。外地租户的涌入,不仅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增多,而且违章搭建等造成的隐患也随之增多,拆违难度增大,环境整治反复回潮,工作量大,任务重,而收效却不明显。另外,村级卫生保洁呈现出“为了考核而整治”的现象,检查一处整治一处,整治一处又被破坏一处,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的长效保洁机制。

(二)经费投入较大,成员不够积极,整治捉襟见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前期开荒阶段已经投入相当大的经费,但村民的维护意识较为淡薄,后期的长效管理成为只看见经济投入看不见经济回报的差事。再由于村集体经济体量较小,投入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的经费有限,使管理人员、保洁人员的待遇较低,难于调动积极性。同时,为了节约用人成本,管理人员一般都身兼数职,真正花在管理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出现管理职能不到位。又因经费的制约,卫生保洁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更新投入也非常有限。政府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可仍呈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

(三)村落空心严重,老弱病残驻守,核心力量不足

有几个村庄产业较传统,农村人口为了谋生计,不得不赴城打工,导致留守人口占户籍人口的50%都不到。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村落,留守人口比例甚至低到20%左右,空心化现象严重,且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者,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样的现状,不仅要抓好农村工作,也要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平衡性,“去城市化”也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一环。

四、展望未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永无止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整治工作不靠好嗓子,要靠硬膀子,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硬作风让美景成为一种追求,让美德成为一种传承,让美好成为一种感觉。城厢镇开拓创新,决心继续做好以下工作,将城厢镇农村人居环境从1.0 逐步升级到2.0、3.0,打造出“原真、原味、原生态”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一)政府职能转变再转变

政府已经从原来的大包大揽转变到扶持指导,但转变的力度依旧不够。政府要以雪中送炭的方式帮扶、保障、兜底,“放管服”继续向纵深推进,让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时发力,努力形成务实高效的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机制,真正激活农村的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文内涵挖掘再挖掘

所谓“内涵”,不是重回原始社会和传统农业,不是简单的复制和还原,是发展中的振兴,是融合下的提升。要深入挖掘本地最有内涵、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精雕细琢,久久为功。比如万丰村,攒聚文化元素,寻找出画家张文元、解放英雄人物陆春芳、王守礼等宝贵的人文历史。以万丰村为样板,其他村也应努力打造属于自己村庄的“村魂”,保护好珍贵的精神内涵,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三)政治站位提高再提高

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系统性的研究,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工作提升到政治高度上来。将市委农工办成立“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支部”作为引子,镇党委也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专项行动支部,党员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德治和法治并行、管建并重原则,不急于求成,但要善始善成。让文明之风滋润每个家庭,让风清气正充盈每个乡村。

猜你喜欢
乡贤人居整治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