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倾妙“写”雪域间

2019-07-31 02:04李熙斌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藏獒雪域油画

李熙斌

林跃,1961年出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7年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现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古玩收藏协会会长。

林跃专以藏獒为创作题材,因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被誉为“中国藏獒画家第一人”“东方画獒大师”“守望东方生灵的艺术使者”,受到国际主流社会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誉。其作品先后在法国卢浮宫、巴黎大皇宫、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科研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伦敦奥林匹克油画大展、巴西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展出,并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美术馆和巴西国家博物馆收藏。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世界犹太人协会主席杰克·罗森、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著名华人侦探李昌钰、意大利前总理真蒂洛尼、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尼泊尔前总理贾拉·纳特·卡纳尔等国际名流也珍藏其作品。2006年至今,已在成都画院、耶鲁大学、北京民族文化宫、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科研博物馆、广安邓小平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十余次。

中国当代具象油画面临着一种选择,就是要介入当代文化。林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表现藏区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和藏獒与人、自然相依相伴的母题创作之中,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的精神情感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以严谨细腻的写实手法、轻快柔和的色彩调子、浪漫抒情的艺术语言,融合东方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让人过目难忘的佳作。其绘画中所深蕴的人性和对生命的挚爱,启迪着观者在那质朴的题材中感受美的存在,在艺术形式中体悟心灵的诗意,这就是我读林跃的藏獒系列油画后,让我无比惊叹、心动、钦敬的原由。

林跃的大学生活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四川美院绘画系度过的。他有着优秀的绘画禀赋和灵敏的把握画面结构与色彩表现的能力。他的画笔似乎被一只灵巧传神的手驱使,画面形象的灵动和诗意,构成了他油画作品的两大特色。他作画时的手法,是“写”而不是“画”。“画”是描,比较被动,以物为主,是象形。“写”则是主动,以我为主,随我心意。如是,绘画可以达到形物从心的境界。油画创作艺术对于普通人来说具有某种神秘色彩。事实上,一个艺术家对于其他艺术家来说,也是神秘的,彼此观摩作品之际,亦常揣度其作品里的玄机,包括材料、手法、创意、情绪等等。但无论怎样,艺术家的心灵,才是艺术诞生之真正所在,艺术作品的一切都来自于心灵。作品里的欢乐与哀愁,崇高和悲悯,都是画家心灵的写照,而作品只不过是心灵的投影而已。林跃作为写实画家,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属于他艺术的一切心灵体验都来自于对自然之观照。他创作的艺术形象都来自于自然,他的创作语言所走的道路是承接于传统的,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既关注自然的精神,也关注语言的精神。林跃的藏獒油画系列作品,能让人读到他在创作时即时微妙的心灵状态,以及他面对自然、人、藏獒的那种震顫的激动和表现的欲望。可以说,林跃的油画语言方式乃至语言的审美气质都是他体悟自然、人、藏獒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并由此铸就了其作品的语言气质。

林跃对雪域高原的热爱,源于他第一次见到陈丹青的《西藏組画》,藏区牧民的原始、奔放的美,深情地呼唤他的心灵。2003年7月,他去四川甘孜州的新都桥藏区采风,近距离地观摩写生,聆听大自然的律动。远处,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横亘在草原上空;雪域的清寒、牧草的芳香、牦牛的气息,随风袭人;草地碧波般一望无际,在夏天草原牧场行走,如泡在缠绵的音乐海洋:绿色是丰腴的,牛羊是肥壮的,忘情地啃食着鲜嫩多汁的青草;蓝色的勿忘我和红色的野草莓引来青鸟的歌吟,牧歌里有浓浓的奶汁味儿。林跃置身于这雪域高原梦境般感受到神秘面纱后的绮丽与壮美时,霎时间,忽然一条硕大膘肥的藏獒飞奔跳跃其间,速度极快,姿态优美,抖动鬓毛时獒头獒尾起伏有致……随着牧民一声粗犷的吆喝声嘎然而止,威风凛凛的獒头猛然回首。林跃兴奋异常,感受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心动魄。藏獒身上的忠诚、勇敢、不离不弃的品质,让曾经在商海里搏击品尝了人间冷暖的林跃怦然心动,产生了强烈的创作灵感。此后,林跃每年都要到藏区,在辽阔的草原上,陪牧民一起放牧,在毡逢里和牧民喝青稞酒,品酥油茶,看藏獒四处撒欢,让心灵感受到最简单而宁静的快乐。

林跃的艺术之所以生机勃发,激越多彩,一方面由于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与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他的创作母题始终没有离开那丰富多彩、让他激动不已的藏区雪域高原、草场牧民、藏獒、“普古”(俊男)、“曲姆”(美女)。在时光嬗递流转中,他将艺术之根深植于那片地域文化的母体并饱吮深吸。另一方面,他善于把握艺术形式语言各种对比与差异所产生的“美”。在他的作品里,线条、色彩、团块、造型等构成都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细节、夸张、放大、强化等手法,将各种视觉元素置于共时态的“对比”之中,在张力的冲突中达成新的节奏与和谐,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刚健、气度、妙趣的美学价值。例如,林跃对人物画《雪域盛装》《背影》《微风》《康定情歌之金色少女》等的刻画,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雪域盛装》中描绘的人物,通过凸显脸部“表情”的刻画,色彩微妙的暖色调,虚虚实实的边缘线,远处皑皑白雪的雪峰,近景中的“普古”“曲姆”、男孩、女孩盈盈愉悦眼神,释怀的动作,都获得了一种虚实相生、欲言又止的表达效果;《背影》中那个放牧者以臂遮月瞭望的动作、《微风》中少女令人迷惑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情、《康定情歌之金色少女》中凝神专注阅读书本的美丽心灵,都被林跃刻画得惟妙惟肖,塑造得如此真实,显得丰赡美满、明丽润泽。这是油画表现力的无穷造化,并彰显了林跃对环境、氛围、情调的敏锐观察力和具有新颖、灵活、凝定在用色彩抒情的图式之中的能力。与此同时,林跃造型上笔触的大胆肆放,使笔触的笔意在把握完整性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其表意表现在现实空间中,更加率直又率意;在生动鲜活的笔触和色彩变化形式下,他在一瞬间准确地抓住了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其生存背景相得益彰的结合,直接指引了存在的本身并将其展示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情景里所呈现的就是人的灵魂秘密的所在。

浏览林跃的藏獒系列油画,他用画笔倾抒着富有时代感的个人审美世界,赋予画面一种思想与情感。他的描述手段,乃至描绘的对象都是有选择性的。林跃的恩师、徐悲鸿的得意门生、现当代著名油画家冯法祀曾经教诲林跃:“不要跟风时髦,一定要坚持现实主义写实道路,不要为金钱冲昏头脑,民族特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林跃牢记恩师的谆谆教诲,并付之于绘画。藏獒是雪域高原上忠诚卫士,它守护主人,与野兽搏斗的雄姿是青藏高原的一道最美风景线。它在这里倔强地繁行生息,历数千年而不改其原生态秉性:坦然的忠诚、高傲的愤怒、深情的温顺。林跃数年来坚持创作了几百幅表现藏獒生命情态的油画。他通过传统写实手法,将藏獒的猛悍、骄健、威严、坚韧和与人为善、忠诚的本性,刻画得精微细致而又气度不凡、妙趣横生。例如,《守护》《守候》《风雪藏獒》等作品中的藏獒,大嘴阔鼻的面部表情,形态迥异,仪态万千;重色线,藏獒的鬓毛纤毫毕现;重挥写,藏獒的形体、色彩绽放出刚健、雄强、凛然的气质和豪迈之气,让观者目不暇接、精神亢奋。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魏传义教授赞叹说:“林跃画藏獒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表现手法上,而是抓住它们灵动的精神世界,在创作中表现出极大的激情,十分注意画面构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仅刻画出形,更体现出神”。它的“神”,正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统一,中西艺术的融合,是继承、创新和包容相结合的灵气、生气和人气的彰显。雪域高原的光照与平原、丘陵很不一样,高原上的空气澄澈清新,能见度高,尤其是晨曦和黄昏时刻,天空云彩变幻莫测,格外鲜艳而明亮。为了表达这种特有感受,林跃改变以往表现手法和技巧,吸收新印象主义的色彩并置技法,以提高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并以厚重的颜色增强色彩的力度和肌理效应,从而获得画面上色彩颤动的美感效果。此外,他还加强笔触的律动,使之更有利于抒其情怀。《祈祷》《秋日之语》《相伴》等油画作品,对“曲姆”肢体形态的表述是林跃的重要形式。《祈祷》中的“曲姆”双手合掌真诚地为家人或正热恋的“普古”祈福,求佛祖保佑幸福平安;《秋日之语》的“曲姆”双手插在两腿之中;《相伴》的“曲姆”一手搭另一手背,箍在双膝之间。林跃所关注的是形体和局部的关系,他要表现的是“曲姆”本本真真、無所顾忌的个性。除了运用粗涩的笔触来显示无可辨别的力度和表现力外,还要体现出“曲姆”进入相思状态下的那种自信。除了在色感上增加动势和节奏的变化外,还塑造出那种有藏獒守护下相伴相依的视野里演变成个性的单纯符号的直觉意图。如何让貌美纯洁的“曲姆”发出的思辩和况味一样,这种对“曲姆”的心灵真实写照,把她们在生活中的状态——平实、亲和、生动、紧张、痴情,看成为某种符号的力量源泉,并投射了理性的光彩。林跃认为绘画的极端——纯粹就是美,绘画无法承担那么多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时间,对于女性,对于人本身,永远具有不可知性,它永远引诱自己去探寻那份神秘感,让他更注重于细节的刻画和对诗意的营造。他画的藏獒有“曲姆”相伴相依的系列油画,保持了敏感度和神秘性,甚至画面上并不回避美貌女性的痴情,容易让观者一目了然地产生联想的情愫,这些系列油画正阐释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藏獒雪域油画
雪域家园
狼与藏獒(长篇节选)
雪域高原长歌行
雪域高原
油画去哪了
想变成藏獒的兔子
雪域
油画《惊涛拍岸》
想成为藏獒的兔子
楚雨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