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青铜之谜 感文化之深

2019-07-31 07:35李瑚颜优华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青铜器讲解员青铜

李瑚 颜优华

南派三叔的系列小说《盗墓笔记》中有一本《秦岭神树》,里面虚构出了一棵位于秦岭腹地深处的青铜神树:坑中间竖着的,是一根直径十米左右的大青铜柱子……青铜柱之上还有很多细小但是粗细不一的铜棍……密密麻麻不下千根,再往上不知道还有多少。整个青铜柱的形状,就犹如一棵从石头中长出的大树,枝丫繁盛,直插苍穹。

秦岭深处到底有没有这样一棵树,谁也不知道。但是,我国古代确实出现了许多外形独特、精美绝伦、充满神秘色彩的青铜器。随着考古发现,一件件重现在世人面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湖南境内陆续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500多件,其中宁乡就多达300余件,包括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象纹大铜铙等众多青铜重器。

湖南不产铜料,这些铜器如何铸造而成?青铜器上雕刻的各种奇禽异兽和族徽纹饰有何寓意?这里的方国首领又是谁?这些“青铜谜团”,部分仍然等待人们揭秘,部分已经可以在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下称“博物馆”)找到答案。

作为湖南(宁乡)炭河里青铜科普基地(下称“科普基地”)的主要活动场所,博物馆设上下两层,下层为青铜文化展馆,上层是宁乡历史文化展馆。青铜文化展馆分为序厅、青铜迷雾、方国都邑、方国青铜文明、尾厅,共陈列展出了1000多件文物,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复原了古炭河里遗址的宫殿和四羊方尊的制作流程,以及古代祭祀等场景,通过文物展示、有声讲解、科普讲座、拓展活动等形式,从2016年10月开馆至今,已为近200万名游客答疑解惑。

走进遗址拨开青铜迷雾

走入博物馆大厅,一尊硕大的金色四羊方尊出现在眼前,这是按照1比6的比例复制的。

“它为什么是金色?”

对于记者的疑问,讲解员伍志霞似乎早已料到,她不慌不忙地解释:青铜器刚铸成时是金色的,所以古代青铜器也被称为“吉金”,寓意吉祥。而现在出土的青铜器由于在土壤中保存过久以及空气的氧化作用,多呈青灰色,青铜器的叫法由此而来。北方环境干燥,所以现在仍存有金色的青铜器。

解答完第一个疑惑,伍志霞带记者往展厅内走。展厅内使用暗光,伴着钟和铙的伴奏,神秘而遥远的南方青铜文明鲜活地出现在面前,探秘之旅真正开启。

“这是乌龟吗?”“这个人顶着什么?”“这是一个什么字?”“这个像蚂蚁的是什么?”走进仿造城墙而建的艺术通道,记者就被墙上的图案吸引住了,心中的疑问脱口而出。

“这些是青铜器上的纹饰,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上雕刻了许多奇禽异兽。这是一只乌龟,这边还有蝉、虎、鹿、象、牛、鸟,等等,这些动物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寓意。”伍志霞指着墙上的图案一一解答,“这个人戴着一顶帽子,可能是祭祀时的大祭司;这是一个冉字,是当时一个贵族的姓氏;这个像蚂蚁的图形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解释,很有可能是指某一类人。”

百闻不如一见,很快,记者就见到了他们的真面目。在方国青铜文明展厅,各种设计奇特、工艺精湛的青铜器让人大开眼界:有食器四马方座铜簋;乐器兽面纹巨型铜铙、猪形铜磬;酒器猪形铜尊、虎食人卣、兽面纹巨型铜瓿等。这些青铜器将兽形与器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啧啧称奇。

这些不可思议的杰作,古人是怎么做出來的?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方式主要是陶范法。工人先用陶泥做成母模,烧制后作为内范,根据内范分块翻制外范,并在外范上雕刻精细纹饰;然后将内外范组合成一体并留出空隙,往其中浇筑铜水,待铜水冷却后,将内外范敲碎、清除,一件作品就完成了。四羊方尊的工艺更加复杂,它的四个羊角是另外单个铸上去的。”伍志霞微笑着说,“陶范法的模具只能用一次,所以很多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成语一模一样也是这么来的。”

“哦!一模一样还有这层意思,长知识了!”讲解员的话音刚落,一旁的游客不禁发出了感叹。

玩转文物感受青铜魅力

博物馆绝对是增长见识的好去处,“游客不仅可以通过看、听来接收信息,还可以边玩边学。”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宣教科科长张渊介绍,为了增进游客对青铜文化的了解,加强游客的体验感,博物馆的尾厅陈列了三种乐器:铜铙、甬钟、铜镈,大家可以用手敲击它们,或是点击下方电子触摸屏上的乐器,就可以听到不同青铜乐器的悦耳之声。

“铙与钟的形状相似,口朝上为铙,口朝下为钟,甬钟、铜镈都是钟的分类。敲击铜铙的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大家可以试一试。”走进尾厅,一大群游客正围在一起听讲解员的介绍。

有了讲解员的“发话”,好奇的游客毫不客气地“动手”了,你拍一拍、我敲一敲。有人凑上去,想探个究竟,还有人即兴弹奏了一首曲子,引得众人拍手叫好。

参观博物馆的乐趣远不仅于此。“在我们接待的约200万名游客中,有五分之一是中小学生。在接到学校预约后,我们会根据学生的意愿,策划一些有料又有趣的活动,如‘测量宫殿遗址、绘制青铜器纹饰等。”在张渊看来,“用眼睛看还不够,要让孩子用心去思考,再动手完成,这样的过程一定会让他们有所收获。譬如,画一幅青铜器的纹饰,学生至少就会知道这件青铜器的名字、用途等。”

去年暑假,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组织的168名中小学生来到炭河里,参观完博物馆后,同学们接到任务: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测算宫殿基址长度和宽度,并计算出宫殿面积。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们脑洞大开,各显神通:有的用脚步丈量,有的用随身携带的旗杆丈量,还有的利用高科技——手机软件来测量距离。随后,同学们各自选择了一件自己喜欢的青铜器,为它绘制纹饰。在近两个小时的创作时间里,大家分布在博物馆各个角落,以飞扬的想象力绘制了一件件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纹饰。

每年寒暑假,博物馆还会涌来一批特殊的讲解员,他们来自各个学校,经过层层选拔,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来到博物馆,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曾经担任过“小小讲解员”的钟知诺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既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还能帮助别人,以后我要更多地参与。”

多措并举提升科普服务

“讲解生动、声音甜美、内容丰富、收获很大”“为我们了解青铜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参观完博物馆,许多游客有话要说,留言薄上既有赞美,也有建议,“如果有成套的影像资料出售,让游客收藏就更好”“望贵馆将展厅灯光调亮一些”……

对于游客的建议,张渊欣然接受:“这些声音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道问题所在,才能想办法解决。”大到编制《走进炭河里》《炭河里青铜传奇》《炭河里遗址保护条例》等画册和宣传资料、增加讲解场次,小到调节灯光亮度、添置轮椅、提供凉茶……科普基地没有放过任何一处可以改进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让游客挑不出毛病。”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管理处主任张赞辉介绍,为了提高团队科普宣教的专业水平,科普基地每年会分批次选派讲解员前往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进行封闭式培训,不定期参观湖南省博物馆、铜官窑遗址,与同行交流礼仪知识、讲解技巧等。此外,科普基地还经常邀请青铜文化的专家开展科普讲座,虽然讲座的主要对象是游客,但只要有时间,工作人员就会去旁听。“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能填补知识盲点,还能学到一些更好的表达方式。”伍志霞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我的讲解方式比较单一,都是照搬讲解词。但是现在我会和游客互动,主动向游客提出问题,加入一些有趣的知识点,游客的反响很好。”

而在以博物馆为科普活动主阵地的基础上,科普基地还不断加强遗址本体、文化长廊、室内外电子屏、宣传橱窗、微信等辅助阵地的建设;征集著名画家成五一的《炭河里》系列画原作入馆展览;组织工作人员排练编钟舞,对艺术进行还原,并于每周五、周六上午10点进行公演……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充实和丰富科普基地的内涵。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未满‘3岁,非常年轻,我们虽然做了一些事情,获得了一些荣誉,但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提升。”张赞辉很清楚科普基地的优势和劣势, “科普工作无止境,我们一直在前行的路上。”

猜你喜欢
青铜器讲解员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博物馆当讲解员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青铜古鼎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