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步伐,“我”的发现

2019-08-01 09:42解莉萍束鹏芳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自画像人文主义学生

解莉萍 束鹏芳

人民版教材《神权下的自我》,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载体,以薄伽丘等人的作品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为中心,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人的自我关怀,它是人的“自我”解放的伸张。这一“自我”解放的伸张,又是由意大利、德意志和英格兰的“自我”连绵而成的。遵循必修课程的课标要求,本课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两场运动所彰显的以“自我”为主题的人文主义,而不是通史意义上的两场运动的貌相。

据此,本课拟定如下学习目标:

(1)能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感受人的“自我”解放的必要性。

(2)能依据多类型的材料,叙述14—17世纪人的“自我”解放的历程。

(3)能在14—17世纪人的“自我”解放的历程中,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延展性阐述。

(4)能运用地图和时间轴,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延展性阐述中,发现两者的内在关联。

(5)能在同属文艺复兴时期的两者的内在关联中,概述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

(6)能基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在时空拉伸中作历史转述,涵养当下的“自我”。

上述目标以两场运动的相关史事为依托,以人的“自我”解放为主题,逐一递进,是师生之“我”在叙述、阐述和转述的学习步伐中,打开西方人文精神中的“我”,并重构当下的“我”。这些目标要借助一系列学习行为来达成。

本课初上是在外埠借班上课。上课之前做了三项预备工作:学生提前完成体现自我特征的简笔自画像;组织比赛活动的分组,并激发学生对活动的期待;发放课堂使用的学案,包括比赛规则、涂鸦板、图文史料等。

【环节一】出发寻找“自我”

教师展示自画像并提问:这是谁?(学生很快反应:是老师你)。再问:那你是谁呢?请大家出示简笔自画像,自主选送展示。

学生展示猜测中,兴奋度可观、积极性得以调动。

问题1:符合自身外在特征的便一定是“我”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且去看看历史上的“自我”如何形成。

师:公元前5世纪,人类的自我意识从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觉醒,苏格拉底提出了哲学意义上的“自我”这一命题。时光流逝,1700年左右,“自我”再次复苏,并持续伸张。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展示达·芬奇“自我”的自画像。他是谁?来自哪里?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他曾经生活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看看“自我”为什么再次复苏,又复苏为怎样的状态。

设计意图:西方人文精神属于哲学范畴,而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它所思考的核心议题是人的自称:“我”。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自我的审视,对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意义的追求,从智者运动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演进史,始终没有离开对“人-自我”的关注,“自我”是其精神实质。此外,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的使命与价值也在于对“人-自我”的关切。因此,以“自我”的探寻为焦点,可以将哲学的思辨、人文精神演进史的实质和教育的本质有机结合。“自我”觉醒于古希腊时期,历经漫长的湮灭后又再度复苏,而这种复苏是从佛罗伦萨开启的。佛罗伦萨的达·芬奇致力于“人-自我”的审视,其自画像“脸上那种极为美丽的光彩,会使得每一个人感到宁静”(瓦萨里语)。运用心理学常用自画像审视自我的原理,从师生自画像导入“自我”,再加入达·芬奇自画像,是遵循“自我”的历史进路和教学逻辑,也是奠定学习之我与历史之“我”相互对视的基调。

【环节二】“自我”的历史叙述

步骤1:叙述意大利的“我”。

问题2:(播放视频)14世纪末的佛罗伦萨,柯西莫·美第奇说:“我很纠结!”视频里的他为什么纠结呢?

生:因为他的放贷与他的信仰产生了矛盾。

问题3:他信仰什么?

生:基督教,天主教。

问题4:他的纠结和矛盾是否当时的个案?

出示材料:

在14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从事毛织工业的人口为3万人,相当于该城总人口的1/3。14世纪以后,佛罗伦萨涌现出巴尔迪、美第奇等金融家族。①

那个时代,人们只认识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人们也只有一种服饰——达尔马缇卡(如右图所示)。②

问题5(在学生捕捉材料信息后):工商业经济发展了,“我”却面对宗教和神学的禁欲主义压制,甚至人的性别差异都在中世纪统一的服饰里被模糊了,柯西莫·美第奇之类的工商业者如何不纠结!那该怎样化解纠结呢?

兩个组的学生说出:放弃自己的职业;放弃自己的信仰。众人笑,有生插话:都不可能。

问题6:事实上,柯西莫·美第奇们的纠结将如何化解?

出示材料:

这些银行家、工厂主从商业、银行和工业活动中获得巨额的财富,能够组织雇佣大批诗人、学者和艺术家,通过这些作为雇员和助手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得以抒发自己的价值观念,寄寓自己的性情。③

生:他们雇人代言,以图冲破禁欲主义的压制。

师:解读精准,但要按规则抢答。有哪些人为他们代言?

学生抢答,说出他们已知的人物。

设计意图: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在为神服务的基督教文化统治下,“自我”在神权下泯灭,现世在未来里逃遁,这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以及古典文化被“遗忘”有关。当佛罗伦萨的工商业急速发展、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时,基督教文化的压抑所导致的纠结不可避免。柯西莫·美第奇作为工商业者的代表,他的纠结也是那个时代的佛罗伦萨的风向标。用典型个体探视社会整体的历史思维,以“纠结”和“纠结如何化解”的情绪感受为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简要了解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感受“自我”从神权中解放出来的必要性,涵养唯物史观;还能以柯西莫·美第奇的“我”的纠结为桥梁,连通本课教学的聚焦点——“自我”。

师:这些人如何代言?他们传达了什么观念来化解工商业者的纠结?让我们先听14世纪中期薄伽丘讲的故事,再看看16世纪初达·芬奇的画。

【关键行为1】听故事、观画作,透视其中的思想倾向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历史课不是艺术课,但不可否认的是,文艺复兴等时期的艺术品,是直观了解这一时期的典型资源,因此,笔者讲述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出示《蒙娜丽莎》——图下配注释: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懼、2%的愤怒。①

学生讨论后,在规定的时间抢答,出现如下答案:人的欲望不能被压制,禁欲是不对的;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流露出自然的人性,她的微笑成分说明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师(计分后):在宗教神学压抑人性的背景下,薄伽丘的故事和达·芬奇的画,倾诉着“我”是活生生的人,幸福不在天国而在人间。大家针对画中人物的衣着打扮为其配个音,感受一下人性。

问题7:通过观赏作品和图片配音,分析14—16世纪初,意大利的“我”,是怎样的“我”呢?

有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抢答:关注现实生活;摆脱宗教束缚;反对禁欲主义,显露人性。学生表现出很满足的样子。

师:是的,此时意大利的“我”试图让人性从神性束缚中解放出来,“我”是现世的,是自我欣赏的。这样的“我”会让柯西莫·美第奇们化解纠结。但这样的“我”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以文艺的形态呈现的,所以史称(学生接应)文艺复兴。就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一些人文主义者以复古的名义重新注解《圣经》,不自觉地奏响了宗教改革的序曲,16世纪初,德意志的“我”扑面而来。

步骤2:叙述德意志的“我”。

师(出示漫画):这是天主教会画的七个头的人,攻击他是伪君子、强盗、盲信等。天主教会在丑化谁呢?为什么要这样攻击呢?

学生呈疑惑状。

【关键行为2】读文献,思考其中的思想主张

展示材料:

《九十五条论纲》: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基督徒的自由》:基督徒乃是全然自由的,是万物的主宰,不需要听命于任何人。《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我日夜思索这句话——义人靠信仰生活,我终于明白:慈悲为怀的神通过福音书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呈现抢答题:

(1)天主教会丑化和攻击的对象及其理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2)文献作者是如何使基督徒不听命于罗马教廷而获得自由的?

(3)概括文献作者的主要思想。

学生朗读、默读材料,再在既定的时间内抢答,形成天女散花式的群言状态。

师(计分后):请大家跟着老师,将材料信息与你们的讲述连缀成完整的历史叙述。1517年,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提出信仰即可得救,掀起了触犯天主教会利益和威权的宗教改革运动。他感悟到“基督徒乃是全然自由的”,通过自主阅读和理解《圣经》就能“成为义人”,即“因信称义”。

群体学生附和,教师重又陈述要义,然后抽查两个学生进行复述。

马丁·路德声称他的思想来自《圣经》。为此,他花八个月时间将拉丁文的《圣经》译成德文,并借助中国传过去的重要发明(学生兴奋地插话“活字印刷术”)将它送到广大的基督徒手中,让他们“与上帝直接对话”,德意志的“我”广泛地扩展开来。

展示图文材料: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示意图》(略)

宗教改革中存在各种对福音的解释,正好是每个人内心所向往的理念……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在德国和整个欧洲流行开来。①

问题8:依据材料,广泛扩展的德意志的“我”,又是怎样的“我”?

学生稍作议论,即很快作答:有个人的内心向往;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

师:确实如此,德意志的“我”,精神可以自主。在普遍信教的欧洲,德意志的“我”,“流行开来”。1534年,英国也加入宗教改革行列,许多天主教修道院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众多剧场。剧场中吹着世俗的精神自由的风,形塑出英格兰的“我”。

步骤3:叙述英格兰的“我”。

【关键行为3】关联图片与演说台词,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师:请同学们把下面三幅图片关联起来,说说其中的史事与史论。

在教师的启发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宗教改革带来了精神自主,市民的精神文化更多地落脚于剧场,文艺复兴运动走向高潮;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创作了包括《哈姆雷特》在内的众多戏剧作品。

师:大家的畅言,内含一种历史解释的路径:图文的关联与转换(第一次板书)。

师:莎士比亚的作品,语言优美、哲理深刻,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接下来,我们来演绎莎士比亚的台词,看谁更有味。

展示《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

【台词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台词2】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学生自动举手,要求表演,身姿与语言共存,节奏与情感共生。掌声自发而起。

依据同伴评判,教师计分。

问题9:借由哈姆雷特的嘴,莎士比亚对人的探寻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抢答,教师补白,汇聚出:人的生与死,人的智慧与行为,人的高贵与文雅,人的复杂与无限……

师:相比薄伽丘、达·芬奇和马丁·路德,莎士比亚走向了人文主义的社会道德理想,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格兰的“我”,是蒙上理想色彩的高雅精致的“我”。

设计意图: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与伸张,也是“自我”的复苏与伸张。它从意大利扩展至西欧诸国,从文学艺术扩展至政治思想、宗教生活和自然科学,从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扩展至人的精神自主与道德理想,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关怀日益深化。依据课标与教材的史事选择,本环节通过“听薄伽丘的故事”“看达·芬奇的画”“想马丁·路德之想”和“说莎士比亚的台词”等学习行为,以课堂之“我”探视历史之“我”,在时空转换中,连贯地叙述14到17世纪“自我”伸张的面相,并注重对学生表述的整合,以推进累积学习。本环节的步骤注重图文关联,改变课堂教学中孤立地、静态地处理图片的“习性”,追求目标分类学所提及的“要素、关系、综合”的理智能力与文本转化能力的培养。

【环节三】“自我”的历史阐述

步骤4: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认识它们对“我”的形塑。

【关键行为4】解析视频,发现“课中课”的秘方,并以摹效方式解读文献

问题10:文艺复兴时期的“我”逐渐出落成型。其中,文艺复兴运动对“我”的形塑起了哪些作用?

为帮助学生作答,教师搜索并播放“中职历史在线”的一段慕课,出示任务。

1、2组:视频中的老师表达了哪些观点?

3、4组:他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哪些依据?

5、6组:他在讲课过程中,使用了哪些阐述观点的方法?

学生观看、讨论,解析出视频中的观点:文艺复兴张扬人性,但也带来了个人的私欲膨胀;文艺复兴解放了人,并由肯定人发展到追求“个人的完美化”,对“完美”的追求又促成了思辨与行动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带动了近代科学革命,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问题11:视频中的材料依据都有哪些类型?

生1:图片、当时人创作的诗歌、后来人的观点。

生2:他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教师提醒“用术语”)

生2: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还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提醒“用术语”)

生3:這叫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问题12: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沉默之际)提示新航路开辟。

生4(迫不及待):扩大视野,普遍联系。

师(确认组别、计分):历史是相互联系的。评价史事时,要注意区分史实与解释;要运用材料和术语;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要注重特定时空里的联系性与辩证性。这些是历史解释所关注的基本方法(第二次板书,写下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

师:请摹效慕课中内蕴的方法,研读学案提供的材料,归纳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有助于人的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①

宗教改革的直接遗产是,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的地方性教会……所有这些地方教会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都是由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各国向现代民族国家演进。②

宗教改革实际上进行着三重精神上的冲突。王侯们要夺取精神权威和财富。平民面对新得到的圣经,要求一个非常正义的教会,他们依靠自己的心灵来批评和选择,难免呈现精神上的动乱。教会内部的改革者则力求恢复教会的善性。③

各组讨论后,要求学生概括观点。

问题13:(确认组别,计分)你们的结论有什么依据?

学生寻找教科书和材料提供的依据。

问题14:阐述宗教改革的影响,给你的方法启迪有哪些?

学生模仿着说出了前面提及的几个要点。

师:有没有新的启迪?

生1:任何事件的影响既是多方面的,又有侧重点。

师:非常好!(学生自发鼓掌,教师第三次板书,并圈画三次板书的文字,标注“历史解释”)如果我们侧重于人的自我解放,那么,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2:更广泛、更内在的解放。

师:这种“内在的解放”便是人对精神自主的关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场运动在产生多方面影响的过程中,形塑了解放着的“自我”,推动着“我”或者“人”的不断成长。

设计意图:“自我”的复苏与伸张是在两场运动中不断彰显的,但这两场运动的影响,不限于哲学层面的“自我”伸张。因此,对其影响的分析注意了点面结合。本步骤通过解析数字资源与文献材料,在历史解释的方法运用中,促进学生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多方面影响,并在兼顾面上的影响分析时,回归本课聚焦点——人的自我解放,初显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人的自我关怀,建构“自我”与人文主义交集的认知效应。

步骤5:阐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我”。

【关键行为5】综述“我”的含义,理解人文主义的概念

问题15:意大利的“我”从天国来到现世,充满了自然的人性;德意志的“我”将思想清风从精英阶层吹向普罗大众,体现了对精神自主的追求;英格兰的“我”用舞台上的悲欢离合彰显人性的高雅与复杂。“我”的不断演进所蕴含的思想倾向是什么呢?

生(群体应和):肯定人和人性的人文主义。

师: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随着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的延续,内涵日趋丰富。

展示文艺复兴扩展进程的空间图(略)①和西方人文精神演进的时间轴。

师:我们来解读这一时空图。14到17世纪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我”在意大利拉开文艺复兴的序幕;16世纪,“我”在德意志掀起宗教改革的浪潮;17世纪,“我”又在英格兰推出文艺复兴的高潮。此后,“我”还将接受启蒙运动的洗礼。在长达几百年的文艺复兴时期,“我”的基本诉求有哪些?

学生讨论和交流,教师指导他们回归教材。

课件展示,学生诵读:“我”反对禁欲主义,鼓吹人性解放;“我”批判神权统治,倡导思想独立;“我”在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融合中,拥有人性的高贵和精神的自主。

问题16:在这里,“我”的诉求可以转化为什么历史概念?(生回应:人文主义)何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再请大家相互复述、彼此查验。

学生自主复述和彼此纠正。

师:西方古典的“自我”,在14至17世纪,伸张为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再重构西方的“自我”,丰富了“人”的精神之美!美第奇们不再纠结!

设计意图:文艺复兴进程中爆发的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在“复古”与“人文”两个层面的延续,是文艺复兴在教会内部的发展。两者在运动进程中互为因果,在人文精神上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关怀的华章。本步骤将同一时期的两场运动关联起来,通过历史之“我”的拟人化综述,用比兴手法将“我”“人的自我关怀”“人文主义”关联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作为阶段性的认知小结,它融入了某种激昂的情绪感受,以推动情感与价值判断的相得益彰。

【环节四】“自我”的历史转述

步骤6:转述西方的“我”,再重构当下的我。

师(展示微信开机图中的地球转动界面):西方的“我”有没有转向东方?文艺复兴兴起之时,有一位名叫倪瓒的中国画家,作画“且写胸中逸气”;文艺复兴高潮之时,有一位名叫汤显祖的中国戏剧家,写剧“心灵飞动尚真色”。但这种中国式的人文气息,没有张扬出西方式的“自我”。几百年后的19世纪末,康有为将文艺复兴引介到中国,“复兴”盖过了“自我”。“九一八事变”后,有一份杂志宣称:“本杂志愿代表民族复生之精神,因定名为再生,循文艺复兴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之途,而求中华民族之复兴。”它还使用了National Renaissance作为英文刊名。①如此看来,文艺复兴的价值被赋予了什么新内涵?

生齐答:民族复兴、社会变革。

问题17:西方的“我”来到近代中国,被赋予了“民族”“社会”的面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中国化倾向?(片刻,学生无反应)中国的传统文化、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影响了西方的“我”在那个时代的转述,影响着历史解释。解释受制于特定语境(第四次板书)。遵循这一逻辑,当下的、东方的、在座的“我”,應该是怎样的“自我”?

学生注目于教师,思考状。

问题18:外貌吗?(抹自己的脸)端详你们的自画像,此时的我要添加哪些元素?

学生(七嘴八舌):自由、个性、民族,但是怎么画呢?

师:历史的“我”转身告诉老师(做转身讲悄悄话的姿态),解老师的自画像应该是这样……(展示新的自画像“萌娃”)现在的“我”怎么样?

学生交流,抢答。出现如下答案:不仅萌,还有多种表情包;内心复杂;有个性,但背景是中国,是现代化。

师:对啦,这是个性的我,也是民族和国家天穹照耀下的我。历史转述给大家的“我”究竟有哪些面相?请本组的同学彼此转述。

学生两人或两人以上地说着“我”的面相,抖搂着自画像。

师(放慢语速):斗转星移、时空转换,我们从历史叙述到历史阐述再到历史转述,从西方神权下的“自我”转向东方皇权下的“自我”,再立足当下,进行历史解释。在我们的学习步伐中询问“我是谁”,发现人性解放的“我”、精神自主的“我”、充满人文理想的“我”、肩负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使命的“我”。作为人的自我关怀,“我”是多面的,是精彩的。历史因“我”而多面、因“我”而精彩!

《威尼斯船歌》响起,电子课件中一袭拉斐尔的猩红色披风亮出,四幅配了标题、分上下两层排列的图片徐徐升起。上:看达·芬奇自画像、看解老师“萌娃”像;下:看蒙娜丽莎的看、看同学们自己的看。

设计意图:东西方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共享的财富,是学以成人的教育资源。受制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东西方人文主义各有特色。西方人文主义的中国化,既是一种历史进程,也是一种教育取向。本步骤以时序推进的叙事方式,荡开西方之“自我”融入东方之“自我”的新界面,展示本课的教育价值,兼有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和东西方之“自我”在勾连中闭合的双重功能。以学习行为的视角来看,本步骤通过西方的“自我”被东方转述和东西方历史里的“自我”被学习者转述,在中外关联和重回自画像中,增进“人文主义”之于学习者而言的意义理解与情怀感受;在审美的眼光里,播撒学习的精神——我和“我”、看和被看、学和被学的双向建构。

【作者简介】解莉萍,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大港中学教师。

束鹏芳,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大港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自画像人文主义学生
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