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客家音乐比较研究

2019-08-01 01:56廖旭华
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比较研究海峡两岸

廖旭华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音乐体系。在中华传统音乐组成当中,海峡两岸客家音乐实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两岸客家音乐存在着背景差异性,导致两岸客家音乐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几番周折,从最初的单向传播,到后来的各自为战,再到最后的双向互融,如今的海峡两岸客家音乐已经逐渐互为一体。在此过程中,虽然台湾地区客家音乐的风格与内涵能够依从于大陆地区,但两地差异性的多元化存在,依然决定了两岸客家音乐的形态、表演艺术等方面的不同。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从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的交互视角试图寻找海峡两岸客家音乐的综合发展历程,以此通过比较研究为客家音乐在两岸的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海峡两岸 客家音乐 历史文化 比较研究

台湾现有2100万人,其中客家人近五百万,约占全岛人口的四分之一。研究台湾客家文化对于了解台湾整体文化的状况是不可或缺的部分①。一直以来,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都备受瞩目,且具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一脉相承,以相同的传统作为根基,具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内蕴。但碍于海峡两岸文化、政治、地域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的文化内蕴始终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客家音乐文化作为海峡两岸的重要文化组成,早在明清时期即开启了两岸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尤其是随着后来两岸人民的深入往来,客家音乐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无论两岸客家音乐文化如何变迁,中华文明始终都如一汪湖水而为两岸文化的融合提供汇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随着两岸密切度的进一步深入,客家音乐也打破了传统时期的两岸隔阂,借文化的影响力而担负起对接两岸人民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情感之重任,对于民族认同的积极影响越发明显。因此,深入挖掘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背景并加以比较分析,对于还原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价值进而推动其良好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海峡两岸客家音乐融合的历史渊源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的文化交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被迫中止,此间的期限一度长达三十余年。直至1981年改革開放进程起步之时,才在当年3月由台湾地区音乐家许常惠教授和内地音乐家丁善德、李焕之的组织下召开了“亚洲作曲家联盟第七届大会”,该会议被称为海峡两岸音乐文化交融的“破冰之会”,可见其所承载的重要意义②。也正是凭借此次会议,海峡两岸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格局得以被重构。尽管如此,但从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来看,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尚处于敏感状态,不能否认这次会议对于海峡两岸音乐文化交融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对于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而言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从1981年到1987年整整7年之间,海峡两岸的隔阂状态依然无解,相互之间的文化互动几乎无从谈起。直到1987年年末,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主导作用下,海峡两岸之间开始了密切的人员往来,受此活跃度提升的影响,两岸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度和交互度逐渐升温。尤其是随着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香港民族音乐学会”联合创办的“第三节中国新音乐史研讨会”的召开,直接为海峡两岸音乐文化的交流打开了历史性大门,同时也借此为客家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开启了全新的历史性征程。自此之后,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音乐文化即形成了大陆朝向台湾传播的单向性模式③。

《土楼回响》是海峡两岸客家音乐融合的代表之作,是一部反映客家人离乡背井、辗转南迁的艰辛之路,同时又怀揣着吃苦耐劳、爱国爱乡、崇文重教、敬祖睦宗的坚定信念,重建家园的具有浓郁客家风格的交响诗。作品共有《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和《客家之歌》五个乐章构成,其中第三乐章《土楼夜语》风格独特,音乐中有叮咚的山泉,铿锵的号子,还有母亲推着摇篮深情地低吟,天上繁星点点,地上孩子眨巴着眼睛,大自然与人浑然天成,这种动与静的对比,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该音乐作品饱含了海峡两岸中原文化风格和意蕴,一切都震撼和冲击着作曲家的心灵,海峡两岸音乐情感的交织也许就是作曲家笔下有感而发、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二、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依据民族性来看,台湾地区的客家人口数量大约为五百万,在台湾当地属于第二大族群,占据着当地人口总数的比例已超过20%。由此可见,客家族群在台湾地区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台湾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反观内地,国家改革开放实践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应此形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方面均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音乐文化同属于海峡两岸,众多的音乐学者即开始尝试推动客家音乐文化的同步传承模式的建设④。包括许常惠、史维亮等老一辈台湾音乐家们均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视为现代音乐发展的源泉,以音乐作品《劳动号子》为例,该作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海峡两岸广受欢迎,基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带头开办了“台湾民歌采集活动”等一系列创作实践活动,对于台湾地区客家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地推动性作用⑤。

《杵歌》源自台湾高山族妇女舂米劳动时所唱的歌曲,是海峡两岸客家音乐的代表之作。由于舂米劳动相对其他劳动体力消耗少一些,因此速度中等,可以齐唱,表现舂米劳动的愉悦。随着以电动机械取代舂米劳动,这种农事号子演变成歌舞,成为记录高山族历史的节目。另外,以童声合唱形式演唱的《杵歌》,不仅增加了听者对台湾高山族的了解,也丰富了听者对劳动号子、劳动歌舞演进的直观体验。

另一方面,从汉族立场出发,台湾地区的汉族民间音乐文化同内地本是同根,两地传统文化始终一脉相承,而上述音乐家们则能够立足于此努力推动着两地音乐文化的交融。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海峡两岸传统音乐文化的频繁互动模式被正式开启,众多的内地音乐学者联合台湾地区音乐家们共同开始研究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海上之舟 》和《土楼夜语》标志者海峡两岸客家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期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便形成了双向性传播之格局,对于深化海峡两岸之间客家音乐文化互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比较

随着海峡两岸音乐学者的努力联动,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差异亦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民族之魂的共融。为了更清晰地梳理出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的代表性特征,本文以代表作《土楼回响》为例加以说明。

《土楼回响》是台湾客家音乐的著名代表作,所反映的主题是客家人民生产生活的艰难发展之路,在南迁的过程中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并最终实现家园的重建。从风格方面来看,该作品属于交响诗乐,全乐共有五个乐章;创作背景方面,该音乐取客家山歌之精华,被誉为是作曲家心灵之作;内容方面,《土楼回响》的五个乐章相互之间看似全无关联,但其中却综合了中西方的音乐创作激发,通过西方音乐布局辅以客家山歌音调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音乐内涵。正是基于如此的创作,使得该作品蕴含了浓厚的客家文化风情,同时又将中华民族的气势磅礴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承载的不忘根本、思古怀乡情感也深邃动人。最终该作品在著名客家指挥家郑小瑛的演绎下得以驰名中外,自2000年至2017年分别由厦门爱乐乐团和福建交响乐团在日本、俄国、英国、欧洲、东南亚以及我国内地多个城市开展巡演涉猎范围遍布全球十余个国家的六十多个城市,演出数量更是多达将近三十场⑥。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该作品演出所到之处无不使观众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不仅向全世界昭示着客家文化,同时更以此带动着全世界对于中华文明与历史文化的认同。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的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海峡两岸的客家音乐文化融合度已经越来越深,无论是台湾地区还是内地,客家音乐文化已经趋于一体化,其传播与发展都已经成为了当代海峡两岸客家族群文化的重要任务。其同属于中华民族与文明的独特符号,在极大程度上助力于唤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实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播向全世界的重要非物质文化资源。尤其是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已经成为了当前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录,所蕴含的就是客家人民的历史与民族情感,音乐只是作为一种以文化为依托、以艺术为平台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文化符号作用不容忽视。以此为视角,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即可概述为三个方面。首先,作为客家人民的重要文化,海峡两岸客家音乐均以增强客家族群的民族向心力为定位,以海峡两岸客家音乐作品《硕斧开天》和《客家之歌 》为例,都重点在于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始终在呼吁客家文化民族自信的回归;其次,海峡两岸客家音乐能够凭借浓厚的客家文化内蕴而有效唤醒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宏观层面亦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认同;第三,海峡两岸客家音乐都是在描绘中华民族的客家文化根基,通过将客家文化寄予到音乐形式当中来引导更多海内外大众以此透视到客家文化内涵,并基于此对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于发展历程形成更为深入地了解。这种引导并非传统教育实践所能够达成,而是通过音乐艺术文化的表达而实现的⑦。

四、海峡两岸客家音乐的文化认同与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海峡两岸客家文化原本一家,一脉相承,不仅群族之间有着同根关系,文化之间也为同根关系。以此为基础,决定了海峡两岸可见族群人民对于民族文化乃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全部根植于内心深处。然而回顾历史又不难看出海峡两岸之间的历史关系较为疏远,作为海外的孤岛,台湾地区在历史上长期游离于政府的管理范围之外;而近代史上又视台湾被日本割据为中华历史之殇,随着后来台湾被国民党所统治,海峡两岸的各领域隔阂确实曾为海峡两岸文化互信蒙上了阴影,文化认同也由此生成了危机,音乐文化的融合即因此而受阻⑧。

从地域划分来看,台湾地区的客家族群主要由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因此海峡两岸客家人民具有着相同的生存记忆和历史背景,除此之外,包括风俗、语言、信仰、饮食、生活习惯等等在内的多方面要素均有明显重叠。与此同时,客家人民普遍所具有的性格特质也存在明显的共性,包括勤劳质朴、吃苦耐劳等等。所有的这些共同构成了客家族群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此为基础,客家音乐也就成为了客家人民的独有艺术形式,根植于客家族群的文化基础,通过音乐艺术的融合赋予其特定的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力。本文认为,无论是哪个民族,以当下的视角而言,最具民族感染力且能够整合民族向心力的,无疑就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只有放大这些民族文化元素,才能更清晰地展示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质。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即由此被赋予了相应的重任。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海峡两岸音乐学者们通过共同努力打开了海峡两岸客家音乐的互融格局,海峡两岸客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直接打破了之前存在的差异性而找到了相同的根基。从此能够看出海峡两岸客家音乐的学者们对于挖掘客家音乐文化的意义具有着相同的认识,并基于相同的文化自觉意识打造着客家音乐文化认同的新成果。直到20世纪末期,海峡两岸音乐学者们针对客家音乐文化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交流研究,为后期海峡两岸客家音乐创作与表演浪潮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此背景,海峡两岸客家音乐得以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舞台,除了上文所述案例《土楼回响》之外,还包括更多代表作如《土楼神韵》、《交响山歌·客家新韵》等。随着客家音乐创作成果的累积与演出范围的扩大,无论是海内外群众还是客家后裔均被带起越发强烈的精神共振。比如在2006年由厦门爱乐乐团在金门的巡回演出,现场除了客家人民之外,还有海峡两岸音乐家们共同登台,集合了闽西客家山歌、竹板歌、交响乐等多种音乐形式,直接将海峡两岸客家人民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度推向巅峰,音乐作品也尤其动人心魄,通过热烈的表演和激情互动,客家音乐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直接挑起了人们内心对于客家文化的情感。依据客家音乐文化如今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海峡两岸客家音乐已逐渐融为一体,未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化以及客家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情感的關系也将越发深入,更多的客家音乐学术交流会以此越来越多地开展,更多客家音乐创作成果也势必将会为客家音乐文化的繁荣起到应有的推动性作用。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海峡两岸的客家音乐承载着客家人民的历史背景与民族情感,虽然在整个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几番周折,但时至今日的海峡两岸客家音乐却已经融为一体。宏观层面,文化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客家音乐文化作为客家族群的重要文化载体,蕴含着客家人民的民族文化内核。“天下客家是一家”如今备受认同,音乐文化殊途同归,最终并无“海峡两岸”之分,有的只是海峡两岸可见人民所共有的文化情怀。人们有理由坚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海峡两岸有朝一日终将打破所有隔阂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家,对于文化认同也就将会以国家认同为基石,通过最大面积的文化重叠,面向全世界展示不一样的中华民族。

注释:

①王卓模.闽西汉剧与民间音乐研究[M].燕山出版社,2000.

②黄文杰.认同与展望:二十世纪末两岸客家音乐的“双向性”交流与互动 [J].大众文艺,2017(15)134-136.

③黄文杰.国家认同视角下的海峡两岸客家音乐交流——从《土楼回响》在海内外的巡演说起[J].艺术评鉴,2017(12):61-63.

④梁福妮.研究客家服饰文化与艺术的当代力作——读《海峡两岸的客家服饰文化与艺术》 [J].创意与设计,2016(5):55-59.

⑤任英荣,美丽云南陈红玲赴台湾举办艺术交流独唱音乐会[J].民族音乐,2013(5):99-101.

⑥任英荣.曲曲心歌育桃李 满园芬芳醉春风——记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陈红玲[J].民族音乐,2013(5):111-113.

⑦吴良生,罗勇.海峡两岸客家文化旅游开发运作比较研究——以台湾“桐花祭”和龙南“客家文化年”为例 [J].农业考古,2011(4):49-51.

⑧钟碧美.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有感 [J].客家文博,2011 (2):22-24.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资助项目,编号:JBS08128。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比较研究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