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展现中国画意境

2019-08-02 02:58张晔
江苏陶瓷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

张晔

摘  要  紫砂陶刻,是受成熟的中国画技法影响之后的工美艺术,工艺精湛,题材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紫砂文化的发展。就紫砂陶刻而言,历史并不久远,最早紫砂器所见刀迹陶刻,仅局限于器品底部作为制壶艺人之款识而已。清代为紫砂之繁盛时段,受江南金石篆刻流派影响,众多书画大家逐步将诗赋书画转载到紫砂陶坯上来,期间最具代表的有子冶、曼生等,在曼生等书画家前,许多紫砂名家,时大彬、陈仲美等大家还都只是用制壶用的竹制工具在紫砂坯上简单划刻,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装饰之用。紫砂陶刻尤以清末为始,直至民国为百花争鸣之阶段。越来越多书画家何心舟、任伯年,篆刻家岩如、宾如、若泉等参与到紫砂陶刻这个领域来,奠定了今日的陶刻基础,才有了紫砂陶刻工美艺术在今天的这般繁盛景象。

关键词  紫砂陶刻;中国画;传承;布局构图

紫砂陶刻以古朴雅致的紫砂“五色土”为创作载体,凭借慧心巧智的表现形式、淳朴古雅的迷人风采、精美绝伦的工艺特色与紫砂壶共誉四海。宜兴紫砂陶艺长盛不衰,在于它蕴藏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这同紫砂陶刻的工艺传承与艺术审美是分不开的。

在今天,紫砂陶刻作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而备受世人推崇,这足以说明历代陶刻家不断探索并传承下来的艺术成果,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融汇和升华。在创作陶刻作品时,师习古人笔墨构图,拜读唐末山水画巨匠荆浩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荆浩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更进一步,具有更高的绘画理论价值。荆浩重视笔墨技法理论,他在山水画中最早提出山石老树构图布景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其作品被奉为中国画之典范。

中国画在宋代达到巅峰,我的陶刻作品大多从宋画中汲取灵感。早在宋代,紫砂陶器已经在逐步显现雏形。宋代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紧跟着灿烂辉煌的唐代之后,形成了与当时相适应的“大道至简”的文化特征,那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艺术审美。宋代审美与当时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道教文化,以及高度流行的社会趣味相适应,达到了中国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紫砂陶刻是基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但又区别于中国绘画的独立技法,陶刻练习的基础都离不开对中国画技法的学习与借鉴,乃至于紫砂陶刻表现出来的审美特质与中国绘画的审美特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今天的陶刻艺术是依托于中国画审美特征的一种表现方式,紫砂陶刻只是选取了中国画线条与布局表现的一部分,来根据中国画的审美需求进行创作的。比如陶刻梅、兰、竹、菊,陶刻山水、花鸟、人物这些题材时,陶刻者都在依照中国画的审美特质来表现,陶刻大多以线条来表达画面层次,这就使得紫砂陶刻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容易将紫砂陶刻本身的审美特质表现出来。当然,也有不少紫砂陶刻者将版画、壁画、浮雕、金石篆刻等表现技法运用到紫砂陶刻上来。但是,这些尝试都未能成为主流,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些技法不但不能表现出中国画或紫砂陶刻本身的审美特征,而且还会破坏掉紫砂器物本身的神韵。

紫砂陶刻讲究谋篇布局,创作应符合紫砂的材质与造型,尤其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因势而利导走笔游刀,气韵格调尽都展现在方寸之间的紫砂坯體之上。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技法角度,紫砂陶刻与中国画技法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同样可以用中国画技法来解释紫砂陶刻的诸多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画的各种皴法,如雨点皴:以逆刀中直刻出垂直的短线,北宋范宽就运用此法表现过黄土高原的景致,陶刻同样可以借鉴;比如斧披皴: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就是此法的最佳代表,南宋马远、夏圭更是将此法运用得大胆凌厉。我们在陶刻过程中表现许多坚硬挺拔的石头时,同样离不开下笔重、收笔轻、运笔、运刀干净利落的斧披皴;比如披麻皴,在表现我们江南的土质山丘时,多用此法,在五代时,董源和巨然是将此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代表。当然,此法在陶刻表现上很难表现,但此法柔弱的线条组合是有助于我们去借鉴和研究的;再比如牛毛皴、折带皴、荷叶皴、云头皴、骷髅皴、米点皴、马牙皴、点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乱麻皴、乱柴皴、解索皴、卷云皴等等,我们都可以以刀代笔来表现。还有点苔之法也是我们陶刻的点睛之刀,因为皴染之后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于光滑干净,苔点像徵山石上的小树或杂草等,后来逐渐趋向写意、写趣。在古代,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借鉴的名家,比如,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湿而易生霉苔的山石,逐渐使用苔点,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盛,如赵孟俯的“立苔”,王蒙的“渴苔”,倪瓒的“横苔”,沈周的“攒苔”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都需要我们在下刀前认真研究,才能做到下刀干净利落。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紫砂陶刻的审美特质都与中国画一致,紫砂陶刻作品古朴、立体以及浓郁的金石之气是中国画不可替代的,否则紫砂陶刻就不会这么独特醉人了,不会有如此多的紫砂陶刻从业者心向往之,更不会有如此众多的优秀陶刻作品诞生,紫砂陶刻离不开中国绘画,更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紫砂陶刻以一种情感和生命的形式,是紫砂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表现来做情感的宣泄。紫砂陶刻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广纳相融,以其厚实之传统文化底蕴满足人们对其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中国紫砂陶艺史,一直延续着陶刻装饰文化,余虽沧海一粟,也要在传承中以己之力将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中国画传承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