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2019-08-03 05:53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专人动向关心

警惕这些求救信号

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老人们几乎都经历过挣扎、犹豫、求救、失望。这就给了我们发现和预防其自杀行为的机会。那么,老人自杀前的“蛛丝马迹”可能有哪些?

1.情绪突然转变:从抑郁突然转为焦虑、激动、愤怒或情绪突然放松和平静;2.特别消极:极端的绝望感、无助感或认为自己没有价值;3.丧失生活的兴趣:不再关心曾经对他/她非常重要的活动或事件;4.行为鲁莽:做一些危险的事,比如闯红灯,来显示求死的决心;5.讨论自杀:多达85%的自杀者曾通过言语、日记等方式直接或间接表达他们自杀的想法及计划,甚至会留下日记给亲属或朋友看。6.仪式化过程:处理好各项事务,如立遗嘱、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告别等;7.收集自杀物品:如安眠药等。

注意这些,或许能挽救生命

据调查,很多老人在考虑自杀的时候曾向身边的人提及过这个念头,但没有得到重视;也有人在犹豫不决时想过,如果有人关心我、问我过得好不好,我就不自杀了,但最终没有得到关心,心里的天平从而摆向了死亡的一边。

因此,如果我们身边的亲友有抑郁的表现,或者口头有轻生的表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设法帮助他们。

识别自杀动向。首先应与老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若在接触中发现其有自杀动向(具体表现参考上节),应及时劝导、抚慰,或求助于专业人士。

环境布置。老人住处应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整洁舒适。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可挂壁画、插鲜花。尽量调动老人的良好情绪,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专人守护。对有强烈自杀企图的老人,要专人24小时看护,不离视线。尤其在夜间、凌晨、午间、节假日等情况下,要特别注意防范。

安全管理。自杀多发生于一瞬间,凡能帮助老人自伤的工具和药物,均要妥善保管,以免其自伤或一次性大量吞服药物,造成悲剧。

@小编有话说:

很多老人都是被家庭逼死的,儿子质问父亲“到底死不死”,何异于亲手杀父?除了痛骂其不孝,我们也不得不深思,父母怎么就成了儿女的“包袱”?

当前社会已经出现较高的经济分化,如何轻装上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是中年人的集体焦虑。而一旦需要长期照顾缠绵病榻的父母,子女多年的辛苦打拼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在这种高度市场化的理性思维推动下,弱势的老人便成了被牺牲者,不少老人自己也觉得自己活成了“包袱”,自杀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多。

值得欣慰的是,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不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各种社会公益组织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独居老人,给孤独的老人们送去关怀和温暖。“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为人子女者,更应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努力尽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赡养义务。

一个人幸福与否,从不是看风光时如何呼风唤雨,而是看贫弱衰病时如何生活。但愿我们每个人到了暮年,都能活得体面,有尊严,不孤独。

猜你喜欢
专人动向关心
动向
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对分娩影响的观察
猫之旅
开心与关心
“专人”思政向“人人”思政转变研究*
检验仪器专人集中进行周保养实施效果分析
动向
动向
动向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