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始终站在世界中心

2019-08-03 04:58主讲人王其亨图片来源网络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园林建筑

主讲人_王其亨 图片来源_网络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不断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尊重。而我们如今频频学习西方建筑风格,殊不知中国的古建筑始终是站在世界中心的,最早一直是被西方推崇和模仿的。

从遮风避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区分功能,体现礼仪规制、人文情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部建筑史贯穿其间。这些历史遗迹中蕴含着怎样的奥妙和文化内涵?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从古代建筑的外在特点道出了其内在价值。文章转载自昆仑策网,有删改。

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图为在CCTV-1《开讲啦》栏目中讲述中国古建筑之美

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研究建筑史的意义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古建筑的价值是我们的根基。强国的背后,文化自信一点都不能缺失。

从九十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发端,中国建筑学界的学者们一直努力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发声。1929年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集结了国内的精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梁思成、刘敦桢。他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中国的学术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文献挖掘等方法,让中国建筑在当时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国际氛围下,登上了世界舞台。虽然音量很小,深度也不够,但是起码得到了尊重。中国古建筑具有极丰富的内涵,但我们首先要明白它的外在特点。

建筑和自然的对话

首先最大的特点是结构,这凸显出古代工匠的大智慧。

井干式、抬梁式和穿斗式三种古代建筑结构

结构中的承重结构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包括三种式样: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这几种方式都是根据地域来分布的。

井干式建筑比较原始,在汉代以前非常发达,现在的井干式建筑集中在西南,云南的西北部和四川的西部,那些地方盛产木材,现在还有大量干栏式的建筑。

北方的宫殿、住宅都是抬梁式。北方气候严寒,木材不容易腐朽也不容易长白蚁,抬梁式建筑安装、预制装配都很简单。

湘西、贵州、广西的西北部等主要是穿斗式建筑。那一片有大量的穿斗式的民居。他们搬新地方的时候,楼板甚至瓦都不揭,力气大的壮汉直接扛着走,到了新地方大体摆平,不够的地方垫一垫,这就是穿斗式建筑。所有的吊脚楼,都是这种结构形态。

西方的经典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没法解释中国古代建筑。现在的楼都要打桩做刚接,这与古建筑从根基上就不一样。蓟县独乐寺经历过28次大地震,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摆动了好几米,最后回到原位。独乐寺的柱础,考古部门一清理,就在原来的土地上夯了夯,摆了个柱础就搁上去,做模拟实验发现,这是最抗震的。

第二个大特点,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屋顶形态、组群布局和色彩。埃德蒙•N•培根曾在《城市设计》写道:你进入故宫,从天安门走进去,看到的就是一个非常辉煌的、彩色的交响乐。

上世纪初德国驻华的公使去东陵拍照片,认为东陵、西陵、避暑山庄都是人类的天才作品,是建筑和自然的对话。接着鲍世曼来调查,同样写下这样的话:东陵、西陵,尤其是定东陵,是天才的设计。

从小巧精致的简单民居,到磅礴大气的皇家陵寝,中国古建筑超越实用性,逐渐赋予建筑无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城市。全世界延续下来至今没有中断过使用的古城,我们国家是最多的、最丰富的。像成都这样起码有2400年以上历史的城市很多,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我在成都长大,50年代的成都有20万人口,那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极高,每一条小街一定有三个店,花店、画店和书店。西汉以来中国文人中很多标志性人物,都在成都涌现。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心态发生了转化,当时西方确实有很多优点,比如电报、火车,后来的电灯等等。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一部分中国人,说得不好听就是崇洋媚外,毁坏了我们的城市。但是,城市原来的环境没有改变,依托的自然资源的纹理没有改变。去年我几次回成都,晚上的时候根据我记忆里的空间概念,街道的中心没有变化,但是到了白天一看,根本不认识。

现在每年在盖的全世界最高建筑,有70%在中国,不能不盖高层,但是盖太多,就是“过犹不及”了,就是价值观出了问题。过去那种人杰地灵与自然的呼应,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这就是损失。

中国文化在园林上改变了世界

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有了城市,有了住宅,还一定要有园林?这又牵扯到中国人的价值观。人是两性的人,第一个生物人,有生老病死,有七情六欲;另一个是社会人,你不能裸奔,也不能随意就爆粗口。起码从现在的文献可以看到,2800年前的文献描述周宣王的宫殿落成,周宣王的宫殿叫斯干,去读一读文献就很清楚,自然人和社会人得给出处。

古代建筑中的天井设计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风、采光、安防的功能,并且在建筑中显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使天、地、建筑在空间中融为一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建筑屋脊上的走兽不仅有震慑妖魔清除灾难的寓意,还起到固定瓦片的作用,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梁思成评价:“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例,北京四合院一到垂花门,门外你不能当“膀爷”,古代还有男女授受不亲;进了院子,年纪大的老人可以穿大裤衩,摇扇子。小孩儿光着屁股跑。门以外讲的就是礼,就是社会规则,但是另一方面人的情得给出处,在院子里头,我们强调是亲情、天伦之乐,更适合的就是园林空间。

建筑顺应这种价值观,宫殿、住宅一定是循规蹈矩的,甚至孔庙也是。查查全国的方志,每个学宫或者文庙,有没有能够相对自由的地方?当然有,孔子经常就带着学生在舞雩台,在风光明媚的、鸟语花香的地方弹琴,学生在那儿吟诗。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立于礼、游于艺,最后成于乐,把乐和礼范畴化。宫殿、住宅是属于礼的范畴,园林属于乐的范畴,起码中国两种住宅体系,它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图式。

从1985年到现在我对园林的研究也没有停止。不仅如此,还发现我们过去对园林的深层次研究远远不够。比如说列入世界级遗产,也就是作为人类智慧资源的档案文献“样式雷”,那里居然有6000多件是园林的设计图。我一直希望把这些图变成可读的,难度很大,90%的图没有文字,得归类、实测,和实物对上,还要挖大量文献,把这个文献整理到每一天所施工的那一个工程。完成这一部分工作以后,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设计的认识,肯定可以面目一新。

如果没有中国,连景观专业的概念都不能成立。原来西方的园林叫garden,他们的园林是几何布局,靠修剪。凡尔赛宫的花园全都用剃的方式修剪,上面剃平头,修成骨感的美,还有几个喷泉能够点缀一下风景。但是因为消耗能源,如果在游人如织的时候,突然喷泉一停,大家都不知道该看什么好。那就是欧洲期的园林。

在大航海时代,荷兰人最先到中国来运回大量的中国画、瓷器、丝绸。当时英国首任驻荷兰的大使就了解到这和西方园林完全不一样,英国就借鉴这个词landscape,风景。正好这个时候,曾经在康熙时候当过朝廷里的宫廷画师制作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的铜版画。他就把这个铜版画带到了欧洲,首先到了英国,在此基础上,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自由布局的自然风景园,然后就在garden的基础上加进了风景这个词,德国人、法国人不服气,强制说这叫中英式园林,核心的内容就是自然风景园。

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园林设计的大师到英国学习,最后把这个概念搬到了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竞赛当中,中央公园是美洲第一个英中式园林。获奖的奥斯瓦尔德,就觉得叫garden不合适,他用了一个更广泛的,人工建造物加上带有艺术倾向的,用architecture取代了garden,它的中国文化基因起码在园林上改变了世界,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所有建筑城市、规划的本体,这个思想西方从来没有,中国几千年却一直延续这个思想,今天仍然如此,我们应该继承,应该让它走向世界。

参天地、赞化育的大智慧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个工官制度,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里就有“工”字的写法,从现存的文物当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很多工匠的姓名刻在青铜器上,刻在竹木简里,刻在甲骨文的板片里,这个传统在周代形成了《周礼》,一直延续下来。

清代继承古代的传统,凡是工钱、料钱超过一千两白银,要设宫廷指挥部,当时叫钦工处,同时设立审计机构,叫勘古处。他们经过审查后,认为没有舞弊,再上报皇帝,皇帝转给户部,再拨银子开始修。还有一个相当于今天会计师的机构,专门做预算、决算。这样形成一个管理机构,承担设计一直到建筑施工的就是“样式雷”家族。“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学界流传的这句话,背后是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长达两百多年的繁盛历史。

这个家族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是无与伦比的。它的设计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包括运作体制和相应的设计程序、设计理念,涵盖了宫殿、住宅、府邸、园林、坛庙、陵寝等等,甚至还有工厂、衙署。然后从设计方法来讲,选址、勘测一直到设计、施工、施工管理等等,他们画的西陵的全图,非常漂亮,绝对是一流的大师。

他们的图学表现成就非常高。细节的设计,任何人看了都惊讶,因为画得太细了,一个大型的表现图当中,彩画的房子都画出来。还有各式各样的烫样、透视图,内檐装修的设计,甚至还有屏风和湖里的小船。

但是西方后来很长时间瞧不起中国建筑,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度地解说价值观。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就是尊重大自然,用《中庸》里本体论的话,叫参天地、赞化育。我们可以根据认识的规律,也就是天道,去顺应它,去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它,这就是这个文明几千年长盛不衰、一次次落下去再起来,没有中断的一个奥秘。

古代建筑核心的问题就是遵照典礼之规制,什么样等级的建筑不能够逾越是设计的要点之一,更本质、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典礼制度,必须服从于环境,这叫做配合山川之盛势,你和自然环境对话,你感觉到最好的就是好风水。

另外,我再讲一个风水的价值,如果轻易忽略,那中国古代就没有城市,没有园林,也没有农业。

风和水,我们这个合成词用得很聪明,风土、风情、风俗、风气、风貌我们都可以用于现代的工程实践。我们修那么多高速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最重要的要素是哪两大要素?是风和水。地球演化,如果没有风和水就没有土壤,这都是风化过程、搬迁过程。我们生存的空间、农业全是这样一个过程产物。像都江堰无坝工程,还有西安灵渠、郑国渠这些工程一查文献,背后的地理就是风水。因为中国古代风水就是地理,地理就是风水,是同义词。

要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真正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是真正的大智慧。它怎样思考建筑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每个个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这里的智慧,比西方几千年来的建筑文化相应的思维要深刻得多,也更有未来挖掘、借鉴、弘扬的价值。

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

猜你喜欢
园林建筑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园林初探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