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恒庐美术馆伴有和声的独唱
——张华胜作品展

2019-08-04 04:06本刊讯
中国画画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互融西画作品展

9月28日,由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承办的“伴有和声的独唱——张华胜作品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幕。

“伴有和声的独唱——张华胜作品展”是选自《今日手稿》里的一小部分作品。张华胜与曾宓先生有数十年“亦师亦友”的情谊,感情甚笃。对这次张华胜先生的“个展”,曾先生也以“书法作品”与之“和声”,这当是他们“金兰之谊”的琴瑟和鸣。

当一个人的“生命”在遇到某个生存“节点”的时候,他会更加珍惜时间;当遭遇某种困苦时,他会加倍努力。张华胜在2014年不慎遭遇右臂“断裂性”骨折,2016年又再次患难“脑梗阻”中风,右半身“感觉神经受损”承受着麻木、刺痛的苦难。幸好他没有气馁,在这被病痛折磨的二、三年期间里,他竟然以不甚灵巧的“右手”坚持书画创作,日积月累大约创作出了作品近500多幅,近期出版的作品集有:《今日手稿》(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伴有和声的独唱——张华胜作品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等画册。

张华胜在大学本科时接受过系统、严苛的“西画”学习,具有较强的素描、色彩功底和“造型”能力。这使他在“转型”中国画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西互融”的美学理念和审美取向。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传统的“中国画笔墨”与“西画”的色彩、构成理念之间的“互融”关系,在绘画表现中,力求画面的“厚度”内涵和“意境”的传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在绘画技巧上,他坚持中国画的“以线为骨”观念,结合了“西画”以“色彩、块面塑型”的造型方式,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寻找自己的“意象”表达语言。他不盲目追慕所谓“宋、元古气”的“千人一面”的套路,也不崇洋地玩弄“现代”感,只是在现代语境中留下对“当下时代”思辨的烙痕。

故此,在于张华胜自身的“学术背景”和学养,他把“中国画”定义为“宣纸绘本”,即以”宣纸”为载体,任由“墨彩”游弋其上。他执意追求对“线条”质量的把握及强调绘画的“书写性”,并以“墨色”为基础,融合色彩、光效,力求“画面”具有浑厚华滋的厚度感。他常以现代“构成”的图式,把书法、钤印“合力”布局,显现出作品的张力和现代感。

莫奈您好! 69cm×46cm 张华胜

我的照相本 46cm×34cm 张华胜

在张华胜的创作中,“人、山、花”题材皆有可能,他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有什么感动他,他就画什么,任凭兴趣和感觉。在他那里,只有情感的倾诉和对“趣味”的捕捉,这或许就是“文人画”的心态。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气息”的修养内涵和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洞察和激情,正如曾宓先生评说:“出于天赋,成在意趣;外师造化,力得心源。”

对(绘画)“套路”的循规蹈矩和“题材”单一的翻炒,是(绘画)语言贫乏和技能低下源由。张华胜作品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猜你喜欢
互融西画作品展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作品展
小主编作品展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
中职教师师德师风与教育教学“互融”“互促”的常态化建设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小主编入选作品展
中国画教学中独特的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