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枪击案频发,“白人危险”被忽视(焦点话题)

2019-08-05 06:18王宏伟
环球时报 2019-08-05
关键词:公共安全枪击案白人

王宏伟

美国得克萨斯和俄亥俄两州3日和4日接连发生枪击事件。其中,得州埃尔帕索市枪击案造成至少20人死亡26人受伤,是2017年拉斯韦加斯音乐会枪击案以来伤亡最多的枪击事件。通常,美国发生枪击案后,舆论都会对枪支管控问题进行反思。但笔者这次不想就事论事,而是想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做些引申性思考。

在许多人脑海中,美国国内与黑人有关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因而通常认为对美国公共安全来说,“黑人是危险的”。但近些年美国一些恶劣枪击事件,枪手却以白人居多,最近两年美国伤亡最严重的枪击案凶手都是白人。“在美国,白人也是危险的”,这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诧异。但事实是,美国仇恨犯罪近年来呈上升态势,而其中由白人至上主义导致的仇恨犯罪增长尤其迅速,但“白人的危险”似乎始终没有得到足够关注。而严重的枪击事件则提醒人们,排查安全风险必须警惕这种固化思维。

思维固化是因一个现象重复发生而导致人们的研判与预测高度模式化、雷同化。在安全领域,受思维固化影响,人们会以确定性情景和既往经验为基础,对未来风险进行排查。结果,一些“黑马”与“黑天鹅”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一些经过科学分析与客观调查得出来的数据也会被忽略。对于“黑人是危险的”而白人枪手却制造了更多恶性枪击事件的惊诧,就是思维固化的一种表现,因为白人至上主义者犯罪早已不是小概率事件。

普通人存在思维固化的缺陷不足为怪,但如果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对风险的认知存在瑕疵,结果就会不堪设想。例如人们经常会给恐怖分子“画像”:贫穷、文盲、粗鄙、单身、心理行为怪异等等。但这是一种并不符合实际的偏见,是思维固化的产物。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主犯就是一个残疾人学校老师,温文尔雅。尽管伦敦曾有周密的反恐预案,但它们在实战中依旧如一纸空文。

在工业化社会,人口流动性降低,信息相对闭塞,安全风险比较简单而确定,突发事件有规律可循。但在今天的信息社会,由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耦合发展,安全风险的样式与演进规律与以往迥异,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新奇性、复杂性、跨界性、不确定性等。

在这种新情形下,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如果再延续陈旧的思维模式,就可能犯致命性错误,因为固化的思维将锁定某些方面的风险或某几个特定的风险源。而在高度网络化时代,任何被忽略的“漏网之鱼”都可能导致“蝴蝶效应”。美国枪击案频发且白人凶手频现当然有很多原因,但类似严重危害公众安全的事件接连发生却仍没能引起足够的认知和警惕,显然是与“黑人而非白人是危险的”这种固化思维有关。

在美国一次次枪击事件后,媒体和分析人士都在关注美国上下围绕控抢的争执,却往往忽视了政策争论之外,有着更复杂的思维固化问题。即便现在,“白人的危险”似乎也没在美国引起足够警惕。美国之外的人们,因为过去美国媒体的长期塑造,也大都怀着“在美国,黑人才是危险的”这样的固化认知。这样的现实警示着我们,在高度不确定的信息社会,承担着公共安全重任的相关部门和组织必须突破类似的固化思维。这或许是白人频繁成为美国枪击案凶手给我们带来的一点有价值的思考。▲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枪击案白人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公共安全大数据研判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美国连续发生两起校园枪击案
关注城市公共安全 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后隔离”时代的骄傲与焦虑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