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2019-08-05 02:54丁克奇顾文忠张志恒周建忠张浩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防治

丁克奇 顾文忠 张志恒 周建忠 张浩

摘 要 绵羊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中华双腔吸虫和扁体双腔吸虫寄生于羊肝脏胆管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在尼勒克县时有发生,对养羊业危害严重。

关键词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防治

1 病况及症状

2017年3月,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索孜木吐村一养殖户饲养的200只哈萨克羊于3日内连续死亡5只,笔者到达畜主家后发现该养殖户所饲养的哈萨克羊正值产羔期,羊群膘情较差,羊群中有十几只羊存在下颌水肿现象,因冬春交替积雪消融,该养殖户圈舍潮湿,圈内粪层堆积较厚,还有5只羊存在食欲减退、口流白沫、磨牙发抖的症状。可视黏膜苍白,黄疸,贫血。病羊消瘦,被毛粗乱,肋骨突出。

2 诊断

对畜主提供的2只死亡羊进行解剖,发现肝脏发黄、胆囊肿大、胆管扩张,切开胆囊,在干净的卫生纸或纱布上缓慢倒出胆汁,发现大量棕褐色柳叶状双腔吸虫,形似肝片吸虫,但小得多。虫体寄生在绵羊的肝脏胆管、胆囊中。虫体扁平透明,有明显的头锥和肩部。肩部后虫体逐渐弯窄,尾端尖细,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发现的虫体形态,确诊为双腔吸虫。

3 病因分析

矛形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参加,中间宿主是陆地螺,补充宿主是蚂蚁。成虫在肝胆管和胆囊中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排出的成熟虫卵内已含有发育好的毛蚴。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毛蚴破卵壳而出,经胞蚴、子胞蚴阶段后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粘附于植物叶上或其它物体上,被补充宿主吞食,在补充宿主体内发育为囊蚴。本地哈萨克羊属于半放牧半舍饲的饲养模式,每年4至11月份在草原放牧,在放牧期间,牛羊吃草时,将含有囊蚴的蚂蚁一起吞食而感染。幼虫沿十二指肠、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该羊群在夏牧场放牧期间草原上陆地螺与蚂蚁随处可见,羊食用了被寄生虫污染的草料,夏秋季节哈萨克羊膘肥体壮,一般感染少量虫体时,症状不明显,但在冬春季即使是少量的虫体也能出现严重的症状。加之牧民在秋冬季节给羊群驱虫时往往只重视一些常见线虫的预防,使用的药物对吸虫无效。从而造成该病的发生。

4 治疗方法

对于重度感染症状的羊采用0.1ml/kg体重的剂量两次驱虫的办法,于5-7天后重复注射一次。取得较好的驱虫效果。其它没有症状的羊使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羊每公斤体重0.1-0.2ml的剂量皮下注射,取得较好的驱虫效果。7日后再未出现上述症状的羊。

5 预防

5.1 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每年春秋两次预防注射,按羊每公斤体重0.1-0.2ml的剂量皮下注射,可有效减少羊的感染率。

5.2 对死亡羊的尸体需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

5.3 圈舍内的粪便,每天清除后进行堆肥,利用粪便发酵产热而杀死蟲卵。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严格管理,不能乱丢,集中起来堆积发酵处理,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及再感染发病

5.4 饮水卫生。在发病地区,尽量饮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等清洁的水,不要到低湿、沼泽地带去饮水

5.5 在产羔季节加强饲养管理,来增强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6 体会

6.1 本病在本地多发于冬春交替季节,产羔时期,羊抵抗力不佳的情况下,病羊表现为精神不振、磨牙、发抖、口流白沫。急性型发病后在2-3天内死亡,慢性型逐渐消瘦死亡,并伴随着颌下水肿,眼结膜苍白、贫血等症状,常常给养羊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配种结束1个月后选用氯氰碘柳胺钠对羊群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可防止本病的发生。

6.2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大剂量药物驱虫后对个别双腔吸虫感染严重的羊易造成虫体阻塞胆管,造成急性死亡,死亡虫体碎片在胆管内形成絮状团块,阻塞胆管,采用小剂量两次驱虫的方法可减少病羊的死亡率。

6.3 本病对妊娠后期母羊能引起妊娠毒血症,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妊娠期需加强补饲来提高羊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 王光雷阿布都努尔·阿地迪买买提等编著,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

猜你喜欢
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