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及其周边社区适老化改造研究
——以黄家湖大学城为例

2019-08-06 10:28肖慧敏郄恩田施佳高宇辰
安徽建筑 2019年7期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

肖慧敏,郄恩田,施佳,高宇辰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1 引言

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呈现出“独生子女多”、“未富先老”、“增速快,高龄趋势明显”的显著特征。截至2015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1%,并且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预计到2050年年末,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届时全国老龄人口将高达30%以上。根据《2018年武汉市人人口老龄化分析报告》,截至201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83.73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7.94万,占总人口21.27%;65岁以上老年人口124.25万,占总人口14.06%。老年人总数比2017年增加9万人。武汉市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增长时期,在居住养老成为未来主要养老方式的趋势下,城市社区居住环境的适老化程度面临严峻挑战。

武汉市作为科教中心之一,高校林立,共计82所,主要分布在洪山区、武昌区、汉阳区等。高校老年教师是有着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特殊老年群体,他们曾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数十年,其退休后的养老现状问题应得到关注并积极解决。有别于其他普通社区,高校社区一般具有良好的区位以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便利,积累多年的社会网络,是一种具有鲜明特殊性的城市聚集形态。由此,本文以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为例,旨在深入了解退休老教师行为活动需求,总结提高高校社区适老化的要点和策略,进一步完善国家养老体系。

图1 调查社区区位及空间形态

2 适老化调查

本小组通过对黄家湖大学城三个高校及其周边社区的社区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为武汉科技大学教工社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工社区以及东澜岸社区(图1),将高校社区和高校周边普通社区进行对比,调查对象以具有自理能力的高校老年教师为主,其他老年人群为铺,探究社区的客观环境与老年人的主观感受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并提出合理的改造策略。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和访谈相互补充的方法,了解社区老年人的日常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对高校社区目前已经具备的室外环境、住宅内部环境、公共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3 调查人群特征

在生理机能方面,与其他老年人群相似,高校老年教师人群身体各项机能如感知、神经、免疫、运动(系统)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表现出行动缓慢,反应灵活性减弱的现象,健康状况极易受到环境影响。并且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和站立教学,老年教工人群易有腰腿疼痛等“职业病”。同时他们的健康意识比较高,除了日常锻炼,会积极补充养生知识,注意营养均衡。生理健康是老年生活的基石,健康的身体状态有助于老年人培养生活信心,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表 表1

在心理状态方面,退休后的老年人脱离了原来的社会环境,重心由工作转为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打破了心理平衡,生理机能的退化也容易让心理状态雪上加霜。在当今的社会认知里,老年人理所应当地背负了“接送孩子”、“照顾家人”“操持家务”的重担,很多老年人为繁琐的家务事身心俱疲,得不到家人应有的关注,久而久之会产生负面的厌烦情绪。他们渴望得到群体和社会的认同,需要与亲朋好友互动交流来获得心理慰藉,同时需要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来保证安逸的晚年生活。而高校老年教师作为高知群体,大多生活稳定,对自身价值有认同感,对居住环境有归属感,有利于为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心态转变,正如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所指出:“切不可只把老年人的居所看作一个容身之地,除了物质部分外,还有精神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适老化改造不能停留在表面,还需赋予人文关怀,竭力完善细节,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在行为模式方面,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教育机制下孩童能早早送入幼儿园代管,退休后的老年人拥有更多可供支配的时间,活动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他们希望能与全龄社会有交流与沟通,更倾向于生活在和谐友好,有人情味的社区中。根据问卷调查,老年人作息习惯具有一定规律性,可大致分为三类:家庭劳动型、余热充电型、娱乐安逸型。不少老年教师在离开教育岗位后继续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阅读,因此余热充电型比例较高。三大类型的相似点是老年人都保持一天至少出行一次的频率(图2),因此在社区中应设有一定活动场地,用于开展有集聚特点的活动,如下棋、打牌、健身等。许多老年人乐于参加社区事务,有的也需要照顾第三代,这些场所的设置同样需要考虑在内。大部分老人兴趣爱好集中在聊天和散步上,同时,要考虑个性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能简单以“爱热闹”来概括老人的交往活动,如部分老年人需要安静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要尽量减少产生干扰。

图2 老年人行为作息时间表

图3 老年人认为需要改造的地方

3 调查适老化环境并提出策略

3.1 无障碍设计

图4 武科大社区单元出入口

武科大教职工社区建造较早,受施工技术水平的制约,单元出入口台阶尺寸不均,且没有坡道,为腿脚不便或搬卸重物的人造成极大的不便利,甚至会致人摔倒而受伤(图4)。为此部分楼栋的居民用水泥简单涂抹,以充当坡道。而东澜岸社区在这点上已经大大改善(图5)。

改造策略:应注意车道和步行道、住宅内外、不同活动场地的合理衔接,对高差进行妥善处理。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坡度不应大于1/12,且坡道铺装不得过度做防滑处理,易给行动不便者带来困扰,发生绊脚的危险,宜用渗水性好的材料代替。

3.2 公共活动场地设计

总体上看,老人们对社区外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基本满意的,占调查人口总人数的76.3%。三高校社区与大学紧邻,幽静雅致,绿意盎然,整洁卫生,很受喜爱散步和锻炼老人的欢迎。附近热闹的商业街提供开阔的场地,是老年人聚集跳舞的好去处。

但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大部分老人会把社区内散步和聊天作为主要外出活动项目。武科大教职工社区是开放式行列,布局缺乏规划,因此给老人休在社区憩、静坐、与街坊邻居交流的交往场所严重不足(图4),穿行的机动车给所剩无几的活动场地带来了威胁。放学后孩童在道路上玩闹嬉戏,陪同的老人也常常进入行车区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图6)。

也有受访老人指出,社区内缺乏有吸引力的供人停留的“小场地”。东澜岸社区景观优美,绿化率高,但由于休息设施较少而使用率不高,并且都是条式长椅,两椅之间相距颇远,造成了几个老人一起聊天,却没人愿意先坐下的景象。武科大和湖中医教职工社区建造年代较早,社区内已绿树成荫,但植被种类少,空间环境单一,观赏性差,再加上社区管理不善,宅间绿地大多杂草丛生,或已荒芜,造成极大的浪费。

改造策略:高校社区已建成多年,空地面积小,系统改造的难度大,并且高校老年教师很看重社区的熟悉感和归属感,所以应尽量挖掘既有社区中已有的潜力空间,如住宅的架空层、宅间绿地等,或对山墙面进行加建,插入多处随机的口袋空间,以提高老年人活动的随意性。改造时,场地设计上应注意光照、风向的影响,合理安排休息座椅以及遮阳设施,景观多样有趣且尽量不遮蔽视线,要充分考虑儿童和老年人的互动关系,使之成为适合老年人或全年龄观赏、静思、休息以及晒太阳的场所。

对既有的道路进行人车分流改造,在原先人车混流的道路基础上分级为环形消防车道、组团道路以及步行道。山墙面的步行道连接数个景观节点,不仅扩大了室外活动空间面积,丰富了景观层次,而且为全社区居民提供了安全放心的交流场所(图6)。

同时,应合理搭配铺面材料、景观植物、小品雕塑等元素,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提高绿化区域的可进入性。甚至可以利用荒芜的绿地开辟自种植区,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护理和采摘,提高老年人的参与性,增强社区居民的互动,有助于充实老年生活,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

图5 高校社区的活动场地非常局促

图6 人车分流增加活动场地

3.3 照明设施

东澜岸社区和武科大社区分别有17%、87.6%的受访老人表示对社区的夜间照明不满意。东澜岸社区部分步行道上灯具造型典雅,但照度过小。穿过武科大教职工宿舍的主干道虽然灯火通明,但在次干道也出现照明度不足的问题,甚至有楼栋声控灯没有及时修理,居民只能摸黑下楼。

改造策略:老年阶段会出现视觉衰退、视力下降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眼盲或失明。为了帮助老年人在居住环境中获得舒适安全的生活体验,需要合理布置灯源,避免炫光,增加夜间照明等,同时为了方便老人识别标志系统,强化可识别性,应考虑尽量使用漫反射材料,字体尺寸清晰明确等,门牌号需要夜间照明。

3.4 公共服务体系

高校社区附近有医院、商场、幼儿园、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为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但在更深层次的需求上有所欠缺。在访谈中,有六位老年教师反映自己买菜需要乘坐公交或开车去白沙洲或武泰闸菜市场。很少去临近的菜市买菜的原因是“种类少,价格不实惠”;46.2%的受访老人表示社区缺少公共厕所非常不便;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买菜、做饭以及清理厨具成了他们巨大的负担,两位老人在访谈中建议高校食堂也为社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

改造策略:高校社区天生拥有优质的社会资源,然而与部分设施利用率极高相比,其他公共服务低效运转。首先,社区、后勤、医疗、安保等管理机构需要做到同步共进,相互协调,合理划分职责,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完善老年活动中心、医护点、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制定为老年人服务的共同目标;第二,高校可以发挥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与社区合作,以社区作为平台,学生志愿者定期开展科普、娱乐、家政等服务活动,有利于缓解老年教师的孤独感,丰富老年生活;第三,高效整合高校社区的公共资源。如高校食堂可以向社区开放一定名额,为高龄老人或空巢老人提供外卖服务,缓解老人就餐难的问题。

4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如今我国社区建设中对适老化投入大量关注,以满足老年人愈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然而,虽然我国已出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及《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等多套针对老年住宅的国家标准,围绕这一研究话题百家争鸣,遗憾的是很难上升到具有普适性的层面。

于是,本研究通过对高校社区现状的归纳总结和对周边社区的对比来进行补充,针对高校老年教师这一特殊老年群体提出高校社区改造有效措施。希望此类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既有社区改造研究,能对既有住区环境改造形式进行补充,为完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养老建设体系出一份力。

猜你喜欢
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