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专业毕业生认知度及就业现状分析

2019-08-06 02:40何蒲明贺亚亚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农林

何蒲明 贺亚亚

[提要]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关系到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就业质量和就业去向。本文以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认知度及就业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一般;多数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相关性,但密切相关的较少;虽然毕业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业的影响,但后期发展潜力较好。最后提出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加实习实践机会,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加强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水平与技能,强化职业规划,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等建议。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业认知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就业相关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5日

一、引言

農林经济管理由于在专业名称上涉农的原因,并不是社会所认可的热门专业,各高校该专业的第一志愿率与其他经济管理类热门专业相比明显偏低,其就业也不理想。然而,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存在巨大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但现实是该专业的毕业生“离农”、“悖农”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供求严重失衡。因此,对设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要加强该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二、调查组织与过程

为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评价及就业现状,课题组以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近年来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课题组获得了281份调查样本,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找到方向。此外,为完成本课题的其他相关研究任务,本课题组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相关调查数据,有待后期进一步进行研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认知情况

1、毕业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知度。毕业生对本专业认可度的一个衡量方法是,给定毕业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看其是否仍然选择本专业。若仍然选择本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则说明毕业生对本专业认可度较高,反之则认可度较低。为了解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本课题组对他们进行了重新选择专业(最多可以选择3个专业)的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允许毕业生重新选择专业,选择人次最多的专业为会计专业,其次是法学与金融学专业,这与近年来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基本相符,在所列的13个专业中,仍然选择农林经济管理的毕业生占比为16.73%,位列第6位,基本处于中游位置。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本专业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尽管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很低。

2、对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情况还体现在对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方面。毕业生只有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才会热爱这个专业,才会向更多的人推荐报考该专业。通过调查,75人非常看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占比26.69%,147人认为一般,占比52.31%,59人不太看好,占比21%。总体上,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正向评价接近八成,但非常看好的比例不高。

3、对专业知识学习作用的评价。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发展(职业)规划。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其未来发展规划的帮助如何?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评价结果比较好,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占38.08%,认为“有帮助,但帮助不大”的占比52.67%,只有不到9.2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说明总体上是满意的,但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说明在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

4、对专业实践与实验作用的评价。专业实践与实验是大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正式走向社会之前,提前进行“预演”,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专业实践与实验的作用评价如何?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帮助的超过八成,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占比35.59%,“有一点帮助”的占比50.18%,只有14.23%的人认为“没有帮助”。但是,与“专业知识学习”的认可度类似,充分肯定的比例不高,仅有35.59%,说明在强化专业实践与实验的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提升。

5、影响毕业生专业认知度和自豪感的因素。前文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实践与实验作用的认知偏于正向,但完全充分肯定的程度并不高。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对此,课题组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位于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后续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实践机会和培养模式,选择的人次均超过50%。其实这七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一个完备而又科学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好的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机会,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方式与方法陈旧,再好的专业,也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自然就会影响后续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效,课题组主要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专业对就业的影响、专业对就业后发展以及就业单位看重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展开调查。

1、毕业生的就业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专业教育对他们的影响。长江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地区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尽管与其他高校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很多选择了在“北上广深”(占比27.05%)、“东部其他沿海地区”(占比12.46%)以及“中西部大中城市”(占比21.71%)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就业,只有20.28%的毕业生在中西部小城市就业,而在乡镇就业的只有12.46%。

2、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有一项指标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与所学的专业相关,密切相关的占13.17%,有关联的总计占比59.08%,其中认为“有一定联系,要用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占比22.78%,认为“有一点关联”的占比36.3%,认为“没有关联”的占比27.76%。总体上还算比较理想,但也还不是很尽如人意。

3、本专业对就业和就业后发展的影响。课题组在调查“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帮助”和“专业实践与实验对就业和今后发展的影响”之后,再从总体上调查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对毕业时就业的影响和就业后发展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很好就业的只有15.3%,一般的接近一半,有36.65%的学生认为不好就业。由此看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对比“本专业对就业后发展的影响”的结果发现,毕业生在当时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通过“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专业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在慢慢消除,“不利于发展”仅占14.59%,明显低于“不好就业”的36.65%。而“有利于发展”的比例明显高于“很好就业”。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这固然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分不开,但也离不开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教育。

4、就业单位对农经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本课题组通过“就业单位看重的农经专业毕业生能力”调查,可以了解用人单位对农经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从而有利于今后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综合素质”、“沟通、组织与适应能力”和“专业水平与技能”。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是需要能力比较全面的员工,最注重综合素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适应新事物、新环境的能力。用人单位对于专业水平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位于第三位,其占比为13.88%,这一比例与前文关于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比例(13.17%)高度吻合。这说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水平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与毕业生选择从事与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是一致的。虽然专业水平与技能对用人单位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就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运用,既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水平与技能的要求,又有利于毕业生个人发展。由此,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予以启示,即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情况来看,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居中;近八成的毕业生对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给予了正向评价,对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实践与实验对就业和今后发展影响的评价总体上是满意的,但给予完全肯定评价的比例并不高;“后续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实践机会和培养模式”是影响被毕业生专业认可度和自豪感的因素。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的占大多数,能够下到基层就业的人偏少;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相关性,但密切相关的比例偏低;虽然毕业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專业的影响,但后期发展潜力较好,说明农经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就业单位最看重农经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沟通、组织与适应能力”和“专业水平与技能”。

(二)建议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加实习实践机会。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时之所以出现“离农”、“悖农”的现象,主要是专业思想不牢固,对该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高度重视“三农”,把“三农”走向与“中国”走向直接关联在一起,多次作出深刻而精辟的阐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中来自农村的比例高于其他专业,他们对“三农”问题有一定认知,但认知并不深刻,对农业、农村有一定感情,但并不深厚。因此,有必要通过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选择高质量的实习实践单位,让农经专业的学生更多地接触现代农业,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和前景,培养专业兴趣,增强专业情感和归属感。

2、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一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但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找一份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由此,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毕业生不愿将就。所以,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先就业,通过第一次就业,磨炼自己,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和经历,到了一定程度后,然后把握主动权,进行择业,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再尝试创业。

3、加强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水平与技能。为了提升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注重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质量,尽可能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成为多元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此,首先,要加强通识教育,通过“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为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其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兼顾“农林”、“经济”和“管理”,使三者相互融合,突出农林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专业特色,提升对口专业的意愿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向社会提供“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农林应用型人才。

4、强化职业规划,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一以贯之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地位。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决心和能力,农业农村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肩负自己的时代使命,主动担当,强化职业规划,把个人的兴趣、专业特长和国家重大需求统一起来,进行有效对接,努力寻求三者的最大公约数,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早霞.“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N].山西日报,2017.8.1.

[2]佚名.如何看待“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EB/OL].http://www.jxxdf.com,2016.6.27.

[3]贺超,刘靖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5).

[4]张淑辉,高雷虹,沈宇丹.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3).

猜你喜欢
农林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河北萌帮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开启“院企合作”新模式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云南省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