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四弟陈方恪曾是和“明楼”一样的“伪装者”

2019-08-07 01:29
北广人物 2019年30期
关键词:陈三立伪装者军统

热播剧《伪装者》中的大哥“明楼”是个有着多重身份(汪伪政府要员、军统特工和中共地下党等)的“伪装者”,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伪装者”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不是绝无仅有,比如上世纪四十年代,活跃在上海文化界、政界,身兼中共、中统、军统、日伪和青帮五重身份的袁殊(一说他即是“明楼”的原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不是他,而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弟弟陈方恪,他也是一个这种有着多重身份的“伪装者”。

陈方恪,字彦通,1891 年11 月15 日出生在他爷爷、晚清名臣陈宝箴的湖北布政使衙署内,义宁州安乡(今江西省修水县宁州镇)人。他的父亲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是同光诗派的重要诗人,与谭延门岂、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素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陈三立出任伪职,他为表明立场,竟绝食五日,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方恪大哥陈衡恪是著名画家,二哥陈隆恪是著名诗人,三哥陈寅恪更是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国学大师。陈方恪也是自幼学诗,诗名还在他的几个哥哥之上。陈三立就曾对人言道:“我这几个孩子,论做诗,还是七娃子(方恪虽是三立的四子,但在家族的大排行中,却是行七,故乡人多称他为‘陈家老七’)要好一点。”

1910 年秋,陈方恪毕业于复旦公学,因为三个兄长皆在外谋职或求学,所以留在家中侍奉父母。1912 年冬,他应狄楚青(《时报》的创始人,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之邀,到上海任《时报》编辑。后经梁启超介绍,进入上海中华书局,任杂志部主任。他在上海时,还加入了洪帮,且在洪门中的辈分还挺高的。1920 年秋,他回到江西,因为他的父亲陈三立与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私交甚好,他也得到了赣省多任督军的眷顾,先后担任了江西图书馆馆长、景德镇税务局局长、田亩丈量局局长和厘金局局长等职务。其间,他曾多次返沪,与小他10 岁的花国中人、才女孔紫萸一见钟情,并很快就私定了终身。1924 年春,由于江西的局势不稳,他便辞了官,然后就和孔紫萸一起,住到了南京。当家人与亲友得知孔系花国中人时,均极力反对,但他却不为所动。1938 年3 月,陈方恪进入了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教育部任编审。虽然他身在伪政权当中,却一直与抗日地下组织保持着来往,并正式加入了国民党军统局。军统局给他的任务就是掩护在南京的军统潜伏人员和搜集汪伪政府的情报。他还参与了对汪伪高官陈公博和缪斌等人的策反。与此同时,他与在南京的中共情报人员、时任新四军城工部南京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徐光楚等人也多有接触,为新四军提供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情报。1943 年5 月,陈身份暴露,但日军特高课为放长线钓大鱼,并未对其采取行动。7 月,汪精卫还任命他为国民政府秘书。

1897 年初春,陈方恪兄弟们的合影。左起:陈隆恪、陈覃恪、陈衡恪、陈寅恪、陈方恪

1945 年3 月,军统特工金志涛在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上,刺杀了一名日本军官。日军宪兵队随后在南京展开了对军统人员的大搜捕。6 月,两名住在陈家房子里的军统特工被抓捕,陈亦被抓进了宪兵队。但在审问过程中,他一直坚称自己只将房子租了出去,并不清楚租户是干什么的。之后,日本人拿出他就是军统人员的证明,并对他实施了拷打,要他供出军统在南京的组织。陈虽受尽酷刑,但始终没有屈服。其时,陈在狱中,已抱定必死之决心。幸亏8 月14 日,电台播出了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他才获得保释。据说陈在入狱时,还是一头黑发,出狱时已是满头白发,瘦骨嶙峋,体重仅剩下四十余斤。9 月下旬,军统局要员飞抵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接受敌伪资产和布置肃奸事宜,同时又表彰了一批在日军占领期间,潜伏在宁、沪的有功人员,陈亦在表彰人员名单之中。

1946 年年底,军统局被改编为国防部保密局,因编制缩小,开始大量裁员,陈也脱离了军界。南京解放后,已失业多时的陈,蜗居在南京南饮马巷的两间旧屋内,生活艰难。1950 年,陈毅在一次专门招待南京文化名流的宴会上,得知漏请了陈,便立即派人去到他家,把他请到了宴会上。不久,南京市政府就帮他改善了居住条件,还每月发给他一定的生活费。1959 年,毛泽东又在一次宴会上讲到了陈的爷爷陈宝箴在任湖南抚台时,非常注重文化启蒙,业绩冠于各省。又问起了陈氏后人的下落,当听陈毅说,陈家有个老七,现居南京,这个人抗日期间还帮助过我党,便立即指示南京有关部门要照顾好他。于是,陈一家又被安排到了牯岭路26 号的一幢小洋楼里居住,陈本人也被安排在《江海学刊》杂志社任编辑。1966 年1 月3 日,陈方恪病逝于南京,享年75 岁。

梁实秋:勿要心存侥幸

梁实秋在哈佛读书时,为答谢师友,决定将中国古装戏《琵琶记》改编成话剧。尽管没几个外国人能真正看懂,可留学生们排练得仍很认真,演出非常成功。但在演出的当晚,梁实秋就突然意识到了剧中的赵五娘居然唱出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他感到非常自责,可一直没人对此提出异议,他想这个错误,要是我不说,应该没人会发现吧。于是,又有点暗自庆幸。

然而,在一个多月后的毕业晚宴上,梁实秋看到一位美国女学生欲言又止,便说:“毕竟同学一场,有什么话,你尽管讲出来!”结果,这位女同学的回答,却让他感到十分汗颜,“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们演的那部戏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但考虑到你们的自尊,所以,我一直没有说出来。”

事后,梁实秋曾不无感慨地对朋友说道:“这人啊,无论做了什么错事,都不要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心存侥幸。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先前之所以不说,那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

冯友兰:这纯属特殊性

大哲学家冯友兰在生活中是坚持“君子远庖厨”的。妻子对此丝毫也不计较,还经常笑着对人说:“我家老冯在家里不给我添乱,就算是烧高香了。”

一次,妻子包了一盘饺子,一转身就没了踪影。其时,老冯坐在椅子上看书,妻子就问他:“饺子跑到哪里去了?”

“饺子哪里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他争辩道,并不停地挪动着身躯。妻子终于发现饺子被他坐在了屁股底下,已形同烂泥,他竟然浑然不知。“你不是说和你没有联系吗?这又怎么解释?”妻子问道。老冯“嘿嘿”笑了两声:“这,纯属特殊性。但是,话说回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刚才我在情急之中,显然是犯了一个哲学错误。”说完,便收住笑容,毕恭毕敬地给妻子鞠了一个躬,以示歉意。

主要参考资料:《闲闲书话》

猜你喜欢
陈三立伪装者军统
大自然中的“伪装者”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中统和军统到底有什么区别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风筝》没告诉你,戴笠并不是吃素的
别让你的员工当伪装者
军统保密慎之又慎
海洋中的“伪装者”
英殖民者对察隅等地的侵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兼论军统巴安组在藏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