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射频应用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效果

2019-08-07 07:36苏乾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医院天津3018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4期
关键词:源性腰椎间盘射频

苏乾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医院 (天津 3018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应用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共计入选8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根阻滞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加用脉冲射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疼痛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疼痛评分分别为95.2%、(2.1±0.5)分,而对比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及疼痛评分分别为83.3%、(3.8±0.7)分,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且疼痛评分低于对比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腰间盘源性疼痛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在神经根阻滞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脉冲射频治疗效果更加高效,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评分。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是因为椎间盘内紊乱,进而对椎间盘内造成刺激,从而发生的慢性下腰痛,该疾病并未存在神经根受压,也无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现象,所以,未有神经根症状[1]。近年来,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发病率逐年升高,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治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需要研究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法[2]。本次共计入选8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研究应用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计入选8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各42例。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6例、16例,平均年龄为(54.6±5.2)岁,平均疼痛时间为(1.5±0.5)年;对比组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4例、18例,平均年龄为(55.8±5.3)岁,平均疼痛时间为(1.4±0.3)年。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脉冲射频治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方法为:栓侧疼痛与中央疼痛治疗方法均为双侧治疗,用药剂量均相同。患者应采用俯卧位,利用腰针进行穿刺,穿刺部位选择在腰椎小关节内侧缘,将针尖穿刺至纤维环后缘,注药前需要确认回抽无出血和脑脊液,之后在将药物注入。药物为:2mL的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2mL维生素b12及5mL生理盐水,药物注入剂量共计10mL。患者治疗之后应该卧床休息不低于6h,然后进行脱水治疗,时间为2h。术后的5~10d进行疼痛评分测评,若疼痛评分小于3分则可批准出院,但大于等于3分时,则需要再次进行治疗。

脉冲射频治疗方法为:患者采取俯卧位,在腰椎小关节内缘利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并通过C臀机进行引导,使针尖可以达到纤维环后缘中心点,将5mL带水注射器连接后加压,使针进入侧隐窝位置,当回抽发现并未存在血液和脑脊液时,则可以进行2Hz运动觉测试,利用2V电压,若患者出现肌肉收缩,则判定部位正确。利用射频热波治疗仪进行治疗,参数设定为2Hz、42°C,治疗时间240s,患者肌肉收缩过强,则调整参数为4Hz、42°C。

1.3 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并且统计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疼痛评分(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0分为无痛,分数越高疼痛越强烈)用以研究对比[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中出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收集、整理以及分析,计数资料用%和±s表示,计量资料用(χ2)分析,组间构成比用t检验,P<0.05表示实验数据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疼痛评分分别为95.2%、(2.1±0.5)分,而对比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及疼痛评分分别为83.3%、(3.8±0.7)分,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且疼痛评分低于对比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3. 讨论

当前,临床对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并未明确,但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那就是椎间盘髓核变形致使纤维环应力平衡被打破,或者出现破裂,进而刺激纤维环内层,引发疼痛[5-7]。近年来,医学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治疗技术和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本次研究中的脉冲射频通过设置不同射频参数来进行治疗,其电流为间断性,可将组织热能扩散,进而将电极尖端温度控制在42°C[8,9]。临床应用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能够达到消除炎症、镇痛的效果,并且,治疗后不影响感觉及运动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0]。本研究显示,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且疼痛评分低于对比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脉冲射频治疗效果更加高效,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评分。

猜你喜欢
源性腰椎间盘射频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利用PCR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