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9-08-07 09:07朱春楠
江汉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个人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共同构成了其科学的思想内涵。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导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矫正,在现阶段具有引领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提升学生能力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创新创业教育要发挥其功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提升个人和服务社会有机统一起来,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功能定位;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中韩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IA180387)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6-0046-05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模式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官方层面正式采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达,成为我国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国家长期政策导向①。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效,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和重大工程。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影响到底如何?怎样深入实施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本文打算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角进行审视,以期对深入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解放。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命题和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1. 从发展主体来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发展

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要彻底把握就要抓住其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如此,根本就在于人本身,是人作为人的发展。而人有作为类的人、作为群的人和作为个人的人三种存在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不是作为群的人而是作为类和个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又是关注作为个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恩在谈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时总是强调“个人”二字。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至于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③ 在《反杜林论》中写道:“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④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此类论述很多。透过这类论述可以发现,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不是类人更不是群人,而是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忽视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反,他们认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没有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没有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然,没有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没有保障,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那么,个人是怎样的人呢?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他是现实的人,不是离群索居的而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⑤,“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⑥,是社会的人;他是主体的人,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改造了客观世界而且改造了主观世界,不仅创造历史而且创造了自己,历史则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⑦;他是独立的人,虽然离不开社会但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不依附于他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⑧。正是这样的个人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

2. 从发展广度来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

人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存在物,“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⑨,既拥有自然属性也拥有社会属性,既存在物质世界也存在精神世界,是“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⑩,是全面的、完整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自己的全面本质的真正占有。但是,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由不同的个人分担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劳动和享受、生产和消费成为现实,个人发展出现了片面、畸形状态。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1},消除个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状态,“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12}。

与人的多维性、多向性相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多维度的。一是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一切事务的动力源泉,多种多样,呈现层次性特质,恩格斯将其归结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3} 三个方面。需要一般是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开始的,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其他需要,从而推动人的需要不断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发展。二是能力的发展。能力是解决人类需要的基础,也是人的发展的基础。“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4},挖掘自己的全部潜能,使潜在能力成长为现实能力,并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充分展示和发挥,实现理想、抱负和人生规划,创造应有的价值,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实现主体地位。三是个性发展。人因“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因而要“使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15},使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加发展、个性更加丰富,从而成为自由的人。四是社会关系发展。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个人的全面性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7},“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8}。只有形成了和谐的社会关系才可摆脱社会关系羁绊而自由发展。

3. 从发展的深度来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理念,也是人类重要的价值追求。恩格斯认为,没有比“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更适合表达未来时代新思想的词句了{19}。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和理想状态,它是人摆脱自然和社会束缚,摆脱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奴役,不再成为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的奴隶,不再受他人支配和控制,“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20},成为一个具有自由个性的自由的人,达到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

自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存在状态,“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着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21},是个综合范畴。一是身体自由,即逐步摆脱物的依赖,摆脱自然控制,不受饥饿和疾病威胁,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2}。同时,“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3},摆脱肉体强制,成为身体的主人。二是精神自由。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统一体,但“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4}。精神自由就是不断发展主体意识和自主意志,逐步达到精神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不再受精神的折磨和压抑,回归人的本质,在能动改造对象世界过程中确证自己作为人的存在。 三是活动自由,即逐步破除活动范围的特殊限制,按自己的意志在任何生产部门自由发展,“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25}。四是时间自由,即逐步大大缩短一切社会成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人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从事社会的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26},发展自由个性,实现全面充分发展,享受生产和创造。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理想境界和最高追求,既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个现实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人对人的依赖”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类历史一直是朝这个方向演进的。在这个演进过程中,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7} 人类教育发展到今天,之所以倡导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因为这种教育实现了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在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1. 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教育改革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才主要的、基本的途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决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办什么样的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历史上,之所以出现人的“异化”和扭曲发展,不是因为没有教育,而是因为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被剥削阶级所垄断,普通群众很少有机会进入教育殿堂,被剥夺了发展的机会,沦为“会说话的工具”或者他人的奴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主要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剥夺了人的多方面发展的能力,破坏了职业原有的多面性,使人依附于专一生产部门,成为“局部机器的有自我意识的附件”。

新中国的成立为普通群众接受全面的学校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承继了传统教育理念,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1999年为节点,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迎来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转型,传统教育的弊端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民间资本的进入和高等学校扩招的铺开,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率比1998年增加47.27个百分点,达到81.13%,部分省市区超过90%,790.99万人加入了大学生行列。从录取率来看,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然而,从教育教学状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尚未摆脱精英教育理念和模式。即使国家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很多高校也没有实现实质性转向和转型。甚至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模仿综合大学,随意拔高培养目标,硬是想将生铁练成金子,从而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能力,使之既不具备专门工作能力又不具备普通职业能力,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反而产生了制约作用。显然,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以其固有的优势引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28},构筑使学生接受符合自己能力和需要的教育的体系和机制,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 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没有工作,基本的生存都难以得到保障,发展就更存在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从事了生产就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劳动群眾长期辛勤劳作,但由于他们失去了生产资料,被束缚于土地上和工厂车间内,成了他人的附属,失去了主体性,没有自由时间,不能自主从事生产,因而不可能全面发展,更不可能自由发展。可见,从生产来看,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就不仅要从事生产,而且要自主从事生产。创业把生产和人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又为创业创造基础和条件,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创新创业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需要就业的人数逐步累积,就业压力逐渐增大。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约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14万人,加上既有待业和失业人员,需要就业的人数就更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掌握劳动的自主权,按照自己设计的人生蓝图去拼搏去奋斗,从而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此外,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可以创造一批新的工作岗位,为其他社会人员实现就业提供机会,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价值。

然而,创新创业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前提的。就创业者个人来说,需要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技巧,等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积极发掘和培养、充分引导和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29},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使之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提升创业能力和技巧,因此成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的功能,使“一部分学生将来成为自主创业者,为社会其它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30},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为其他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 创新创业教育均衡学生能力有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是一个综合、多维的素质体系,共同影响着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人只有能力齐备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否则就难以逃脱被异化的命运。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但存在强弱、多寡的差别,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发展结果。就像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查理一样,虽然他拧六角螺帽的能力很强,但不具备其他工作能力,失业后只能流落街头。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之所以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是单一的、片面的、扭曲的、有缺陷的。工人被长期固定在一个生产部门内从事单一工作,导致能力被扭曲,能力结构失衡,除从事某项工作外根本无力从事其他工作,因而不可能在社会关系中获得主体地位,不可能自由选择工作,不可能展示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均衡发掘自身固有能力,培养自己多方面能力。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发掘、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和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习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水平,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导致学生能力不对称,书本知识丰富、考试能力强、理论水平高,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偏弱,从而影响学生顺利发展。“新浪网的一则调查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深究原因是中国学生过于浅薄的创新能力。”{31} 可见,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和择业的短板。至于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在很多大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被骗钱骗物甚至被骗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能力结构失衡是影响大学生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学生片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导致大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原因。实现大学生能力综合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还得从教育着手。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综合开发和提升,弥补了既有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力培养之不足。“通过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传授,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所有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32},从而有助于优化学生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综合、均衡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受教育功能和社会关系等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在现阶段承担着引领教育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提升学生能力的功能。这种功能定位对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围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教育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建构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才能充分激发。

1. 积极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是人的现实性生成的一个环节,是各个因素中最具有活力、最能体现人的主体性和历史性的部分”{33},其根本是人,目标和对象也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掘人自身固有的潜质,唤醒人的主体性,促进人向自身本质复归。与所有教育一样,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但人是千差万别的,其思想观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人格心理、情趣情调、欲望需求等等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在大众化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对象的发展能力、价值追求、心理特征等等更加复杂多样,单一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本不可能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只有从教育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出发,因材施教,才能适应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忽视人的个性和主体地位的一种反思和矫正。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抓住教育的根本,从人本身出发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真正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人的主体性,着眼人的本质回归和个性健全,充分考虑并关注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从“现实的人”出发设计教育内容和过程,评估教育效果;在教育内容方面,突出人文關怀、社会关怀,彰显人的个性,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互渗透,在科学与人性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分将教育对象客体化的状况和做法,变灌输式教育为参与式、实践型教育,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构建平等的交流互动关系,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之以主体精神、主体人格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发展、差异化发展。

2. 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教育不是抽象的社会存在,而是受制于一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并且为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34}。创新创业教育固然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35}。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立足中国新时代的基本国情,将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及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反,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自由,只有在社会发展中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通过改革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健全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勇气和创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更多主体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局面。这与提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的综合能力不是矛盾的,而是互动互促、高度一致的。在教育体系上,改革和重构现有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在教育实施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增强学生社會实践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建立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创新创业情况如精神、态度、意志、技能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校教育成效评估中,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依据,不以一时得失衡量学生能力水平,不以赚钱多寡评估创业成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快速发展中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3. 大力倡导终身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社会创新创业实践持续发展。但是,由于人类认识和社会实践具有阶段性、无穷性特征,人不可能穷尽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特别是在知识更新换代加速、科技创新复杂深入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能力,才能不断把创新创业推向深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创新创业教育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贯穿于社会和生命发展全过程。正是因为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可能由学校教育独自完成的,而是需要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协同努力,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场所,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人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这种全时空、宽领域的特点,要求每个人必须终身接受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增进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保持创新创业精神和意志,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并在其中实现推动个人发展的功能。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全部教育和培训的总括。从时间跨度来看,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从空间跨度来看,存在于家庭、学校、企业、社区等人活动的所有领域。终身教育的目的,固然有满足人的职业需求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终身教育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自身功能,服务社会、提升个人,就要不断推进终身教育,由国家、社会、市场共同参与构建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等为一体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个人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形成终身教育的良好状态,不断推进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注释:

① 王占云:《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0页。

②{11}{13}{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43、330、56页。

③{14}{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330、2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8页。

⑤⑥⑦{23}{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5、295、11、53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⑨⑩{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126、9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20}{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525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7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28}{30}{32} 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年第3期。

{29} 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4期。

{31} 邓承志、胡赛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33} 李海春:《浅析马克思的教育观:朝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民教育》2018年第9期。

{3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年第18期。

{3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作者简介:朱春楠,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责任编辑  胡  静)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