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时代共享的不只是“阅读”

2019-08-07 02:05沈杰群
共产党员·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弹幕场所阅读

如果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私事,你每翻一页书就“掉”进一群人热热闹闹的社区,甚至还能间接参与到作家的后续创作中……这样的“共读时代”,你能接受吗?

将“弹幕评论”与“线上阅读”嫁接,打造“共读时代”,是社交网络融入生活的一大表现。与其说“共读时代”的标签是“共享”,不如说它的本质是“分享”。实际上,共读时代带来的并不只有“共享式的阅读”,还有“分享式的升华”。

今年25岁的外企职员沈逸,一直自诩以“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碾轧朋友圈,上大学时一天能“刷”完厚厚两本书。最近,当她上班在地铁上用APP看小说时,阅读速度变慢了,因为她从“文字弹幕”里发现了新大陆。例如她看的小说《美食供应商》,每一段话的末尾都标注一个小小的数字——那是“起点读书”设置的“段评”功能。点开数字,其他读者写的感想一览无余。作者提一句蛋炒饭的做法,都能引发“弹幕”般的热评。

共读时代,可以是“共时间”

比如,“网易蜗牛读书”APP推出的“共读”功能,让你把读书这件事纳入“亲密关系场”:和相隔千里的朋友们,颇有仪式感地相约同一时间读同一本书,是不是还有种心有灵犀的浪漫感?“网易蜗牛读书”APP还会让你恍若回到需要排队“等书”的大学图书馆,为了一本好书,天南地北的人们奔向“共读小组”,彼此凝视对方的进度。被“量化”的阅读时长,代表了这个陌生社区里每个人的“读书表情”。有读者因此感慨:“只有碎片化的时间,而不存在碎片化的阅读。”

共读时代,可以是“共场所”

微信社交紧密绑定的“微信读书”,开辟了“共场所”的两种视角。在“共场所”的微观视角里,大家能偷窺一眼朋友的阅读生活,围观一个朋友的读书笔记,或是一览好友读书排行榜,就像是钻进他们家温馨的小书房。这样可以参考一下朋友选择书本的品位,或者“送”一本心仪的书给他人。在“共场所”的宏观视角下,群体的选择代表了一代人的思想动态。比如今年春节从除夕至正月初五,“微信读书”全体用户共计阅读1510万个小时,其中“90后”群体阅读时长最久,占总时长的40%。

共读时代,还可以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创作”

编段子、“抢楼”、撰写角色小传、梳理作家世界观……这是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共创作”;同时,在“文字弹幕”尤为密集的小说页面中,有的作者会主动参与到和粉丝的“共创作”中。当读者吐槽或质疑情节的真实性时,作者“亲自下场”极有耐心地写了四五大段话来解释构思理念;当有人捕捉到常识性“硬伤”时,作者会迅速更正,并在“段评”里告知所有人:“已改。”

当然,“共读时代”分享的除了这些,还有“情绪”。套用一句古诗:“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随着时代的更迭,交往的密切,人的思想日趋多元,我们比过去更期望通过网络寻求共鸣。基于阅读之上的分享,让情绪的交流更有针对性,而寻求共鸣的过程亦是放松自我的过程。

“共读时代”带来的除了海量的阅读体会,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进入“共读时代”,通过共读,找到不同人群对同一字段的体会,感受不同人群的人生答案,对生活的感悟也会更加充实。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功能,我们能经由一本书一个字段,寻找更多的书更多的读者朋友。“共读时代”的图书不是散落在各地的点点繁星,而是由“共读功能”串联起来的一整个星系、一整片星海。(文/沈杰群 据《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弹幕场所阅读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