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

2019-08-08 05:14詹国枢
经济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上海文化

詹国枢

前些日子,到上海参加长三角城市发展大会,主办方希望我讲讲文化与城市的关系。时间有限,讲了两点。

其一,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与文化血脉相通,骨肉相连。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地域范围内千千万万人群多年一起生活所形成的共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北京有京城的城市文化,上海有沪上的城市文化,成都有蓉城的城市文化,昆明有春城的城市文化……一个城市,几代、几十代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同喝一井水,共吃一锅饭,呼吸与共,冷暖相通,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处世习惯乃至饮食习惯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表面看起来似乎无影无踪,但仔细琢磨却有着若干明显特点的城市文化。

比如,北京的皇城文化。京城市民,非常关心时事政治,动辄就是国际形势如何如何,国内形势如何如何,过去如何,现在如何,将来如何……哪怕街头一出租司机,与乘客聊起天来,也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有着非常强烈的参与感和政治意识。又如,上海的海派文化。上海市民,也一样喜欢放眼世界、纵横神州,但是,他们的视角更多地是着眼于生活、着眼于商业、着眼于市场,以及各种实实在在的机会。他们通常考虑的是人与社会的灵活相处、互不侵犯和兼容并包,正因此,上海城市文化中隨时透露出一种处世的精明练达和商业社会的契约精神。再如,成都人的安逸与知足,昆明人的朴实与本分……只要深入下去,呆上十天半月,你一定会在某一城市嗅出一种其他城市没有的独特味道。这,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标志,文化是城市之根,是它的血脉之源。对于城市文化,我们应该珍惜它、培育它,使之更加清晰、明白,更有特点、更有韵味,并且,还要让其发扬光大,让这个城市的市民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不是相反,抹杀它,弱化它,同化它,像时下一些城市的现代建筑那样,一味摹仿、统统照搬,失去了自己本来的面貌和性格,搞成了百城一格、千街一面,毫无特点而难以区分。城市没有了根,没有了特点,该是多么枯燥,多么无趣,甚至,多么可悲。

其二,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产业是城市的亮点和核心竞争力。

北京有京剧,上海有沪剧,西安有秦腔,太原有晋剧……毫无疑问,这就是城市文化,也是城市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但是,文化产业,远远不止于此。总体说来,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两大部分。

传统文化产业是根植于这个城市的历史,千百年来历经时间洗礼而保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首先应该对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作一梳理,去伪存真,汰劣留良,然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使其发扬光大。

新兴文化产业,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信息化时代起步以来,这个城市有意无意生长发育起来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的文化业态。

贵州贵阳,本是一个比较偏远的西南小城,但近年来网络数字经济如火如荼,网络文化产业已经俨然成为贵阳乃至贵州全省的新兴产业。

浙江横店,原本也是那么一个远离大都市的小山村,却因为有一位颇有眼光和胆识的徐文荣老人,咬定青山,坚持多年,终于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影视文化基地之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的面貌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在一、二、三产业中,文化产业正无可阻挡地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它正显现出轻资产、重效率、重人才、重创新的显著特点。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生机勃勃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新兴文化产业这盘棋到底可以下多大,关键的关键,还是要看我们城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的眼光、胆略、胸怀和勇气。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上海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