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019-08-08 04:05何叶
课外语文·上 2019年5期

何叶

【摘要】不片面地把古文实词翻译当成高考拿分的途径,而将其视为提升语文学科能力,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切入点。思考如何在高中古文阅读训练中,提升实词翻译的准确度;如何通过落实实词翻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高效完成积累、理解、推断、应用等认知历程,帮助学生达到语文表达和思考的更高层次。

【关键词】逐字落实;引申;立足语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没有粮食怎么能走那么远的路;同样,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就无法在古文阅读理解上获得大的提升和进步。这里的“粮草”即指立足语境组词或解释进而引申的意识,在本义或常见义的基础上立足语境进行推论的方法。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和学习这种方法的过程,就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举一反三思维习惯的过程。具体方法指导如下。

一、逆向讲解引申的概念,正向培养联想推理的意识,提高实词义项积累效率

引申是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在讲解义项之间联系的时候,不必强调“隐喻”“换喻”的具体方法,因为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更大难度的概念混淆。可以先从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关系感受引申的概念和方法,比如:

“引”的义项有:拉开弓;拉,牵挽;延长;延续 ;伸着;牵连;攀供;引导;帶领;引决、自尽;援引;荐举;招致 ;退避;选用;吸引;辞职;举起;竖起;承认;延请;取过来,拿出;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引,本义是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由“拉”和“拉开”派生出了“牵拉”(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伸长(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的具体动作,也派生出了“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的抽象义;又“牵拉”某个人派生出“引用”某个句子、“引导”“带领”某支队伍、某种风气等义项;“牵拉”的动作还派生了事件关系上的“牵连”(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牵拉”“引用”中含有的“拿来”之义又在“引决”“引药”等词中意译为“自尽”,从而使。

新词义就这样围绕本义在原有义词的基础上不断联想、生发,教师可以细致地讲解主要义项与本义的引申推理关系,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词义如何在联想中的产生和丰富;这样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死记义项中解脱出来,立足语境,进行灵活而准确的翻译,大大提高实词义项积累效率,自信从容面对不同语境中词义的灵活变换。

二、强调逐字落实,强化立足语境的意识,养成从本义和常见义进行引申的思维习惯

逐字落实,首先组词解释或翻译常见义,再根据语境进行词性变换,词义引申,最后根据需要进行意译。

如“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中“当血是刃”四字,逐字落实为“应当鲜血这刀刃”,根据语境将名词“鲜血”变形为使动用法“让……染上鲜血”,最后根据语境,将翻译调整为“就一定让这把刀染上(我的)鲜血”。组词解释或翻译常见义,是逐字落实的基础;而立足语境组词或翻译常见义既需要学生具备统观上下文的广阔视野,又要有足够的组词和搜寻常见义的耐心,如果持之以恒,会大大提高积累实词义项的效率,以及翻译的准确率。

三、细致解析教材的典型意译,引导学生感受直译与意译的区别,发现翻译的乐趣

有不少教材注释是以意译的方式出现,既展示了翻译的自然流畅,又能更准确地表达句意、情感和语气,但是学生如果缺乏逐字落实的习惯,仅仅满足于知道大概句意,很容易错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无法体会文中的语气、情感与语言的简洁之美。

特举四例:

1.粤教版必修一《诗经·氓》中的“自我徂尔”,注解为“自从我嫁到你家”,很多学生一一对应,以为“徂”就译为“嫁”,但实际“徂”并没有“嫁”的义项。教师需向学生展示整个意译的过程:(1)“徂”译为“往,到”;(2)原句直译为“自从我(一个女子)到了你家”;(3)再根据语境知道“我”不是去你家玩耍或做客,是出嫁,所以最后当意译为“自从我嫁到你家”。

2.粤教版必修三《逍遥游》中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注释为“哪里需要飞到九万里高空之后再向南飞”,几乎所有学生在解释“奚以”时都回答“哪里”。正确的意译过程为:   (1)“奚以”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当调整语序为“以奚”;(2)“以奚”译为“为什么”;(3)根据原文蜩与学鸠对大鹏不屑的语气,最后意译为“哪里需要飞到九万里高空之后再向南飞呢”。

3.粤教版必修五《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注释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而“如”即不能对应为“唯恐”,译为百度上所说“副词,只”之意也很牵强。实际上用“如”的常见义“好像”“如同”代入就非常简单,“杀人如同/好像不能举,刑人如同/好像恐不胜”,从“如同/好像”意译为“只担心,唯恐”,更能体现秦王内心的残暴。

4.粤教版必修五《鸿门宴》中的“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注释为“率领”,而“从”是“跟从”,“跟从”和“率领”两个词的主语都不一样,那么“从”是如何得出“率领”的解释呢?具体过程为:(1)“从”组词为“跟从”;(2)代入原句,发现“沛公第二天跟从百余骑”不合常理;(3)将“跟从”变形为“使……跟从”,翻译则变为“沛公第二天使百余骑跟从”;(4)为了表述自然准确,意译为“沛公第二天率领百余骑”。如果缺乏这个翻译过程,就会忽略“从”的使动用法,也不能在以后类似的变形中举一反三。

发现并解析意译的过程,既是逐字落实和引申推理的过程,也是追求翻译准确得体,不偏离,不遗漏,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能让学生在练习和思维的过程中充分学习古文翻译的严谨与灵活,发现翻译的乐趣。

四、重视学习教材时的方法指导,详批古文阅读练习,提升翻译能力

高中教材学习提供的是更重要的方法指导,诸如如何判断特殊句式,如何根据常用义进行推理,如何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主语或宾语变化,如何灵活增删调补等。学生要转变观念,要从重积累转向重方法,要意识到只有学得“渔”法,才能得到更多“鱼”。

如学习粤教版必修五《鸿门宴》中的“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后,又通过多次练习强化,学生对“非常”译为“突发变故”可谓滚瓜烂熟,然而在练习中碰 到“范既得众,又有重名,谓可因机以定天下,乃更收士众,希望非常。(《南史·萧范传》)”时,很少有人能将“非常”译为“不合本分的东西,不应得到的地位、财富等”。这就是在学课文时流于单纯记笔记和记忆,没有思考译文的来龙去脉造成的。可见,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尽早调整古文学习方法,重视翻译的逻辑理解而非简单识记。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古文阅读练习进行批注练习,拓展实词积累,加强翻译推理训练,不应只是满足去订正答案,批注答案。根据译文进行批注时,学生会接触到海量的固定搭配、熟词新义、意译、文化文学常识等,在识记积累的同时思考理解,做好重点词义项梳理,可以更深入地挖掘练习资料,拓展阅读见识,更高效地利用课外阅读练习资料。

总的来说,要相信,只有准备好充足的“粮草”,才能保障行军打仗没有后顾之忧。学生在了解古文翻译的特殊句式、词性活用等基本语法知识的同时,应该耐心地进行立足语境、引申词义的训练,慢慢丰富实词积累,逐渐形成翻译表达的语感。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高中生正确的古文学习方法,也为到高校进行古代文化方面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