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提质”为条例正式施行作准备

2019-08-12 01:39彭燕玲
上海人大月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月刊事务所条例

彭燕玲

“我们起到了桥梁作用”

上海人大月刊:虽然事务所成立只有短短4个月,但它是站在服务社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运营至今,您认为积累了哪些比较好的经验?

杨园:经验可能现在还谈不上,但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些我认为我们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一是坚持垃圾分类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党员和楼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居民参加垃圾分类社区活动会有疲软期,可能参加了一两次以后就不来了。在社区,引导力和带动力是推动行动的最佳力量。为此我们开展了专门针对党员和楼组长的“红色旋‘绿”项目,通过将专题讲座、党课观影与现场DIY活动(如制作酵素等)相结合,先激发小区里党员和楼组长的兴趣与热情,之后在他们的带领下,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主动去做,最终促其实现垃圾分类从“知”到“行”的跨越。

二是专注于打磨业务能力,争取将垃圾分类的各项培训、活动和服务做精、做深。垃圾分类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合力,尤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静冈县沼津市动员居民自治会会员到垃圾场开展志愿活动,指导居民如何丢弃垃圾之后,“沼津方式”逐漸推广到日本全国。在公民参与基础上,社区、民间组织、企业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和配合构建“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垃圾管理机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面需要政府重视挖掘社会组织的潜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组织“锤炼自我”,增强“赋能者”的能力。比如在事务所开展的培训中,居民经常会在课堂上各种“花式”提问:小区里分好类的垃圾都去了哪儿?会不会最后还是“混装混运”了?末端处置跟上了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我们在背后做很多功课——既要熟悉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也要熟知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与流程,这样才能让居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为他们真正践行垃圾分类增加更为强劲的外部推动力。

上海人大月刊:条例7月1日起就要正式实施了,上海的垃圾分类也将进入“强制时代”。事务所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何打算?

杨园:我们前期更多的是链接政府与社区,即承接政府的项目在社区开展,后面想尝试链接企业。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循环经济,而社区里的垃圾也需要后端处置,我们想拓宽自身的桥梁作用,将企业与社区进行对接。此外,上海每个区的垃圾收运处置方式都各有千秋,我们也想尝试打破区与区之间的壁垒,让不同区之间的企业分享交流垃圾处置的经验,提高垃圾处置效率。

“习惯的改变注定很难”

上海人大月刊:您除了是事务所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同时也是虹口区人大代表。作为人大代表,您对条例的施行抱有怎样的期待?

杨园: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大全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意义重大,相较于过去鼓励居民进行有偿垃圾分类是大的进步,但可预见的问题和困难也会很多:未来如何解决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原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小区的垃圾分类谁来负责监督?垃圾分类违规行为举报举证难如何破解?垃圾分类改变的是一种生活习惯,而垃圾的产生几乎是24小时不分昼夜的,这件事注定很难,但“追求卓越”是上海的城市精神,越难越要上。就像市委书记李强在垃圾分类动员大会上讲的,“这是一件没有退路的事情”。

猜你喜欢
月刊事务所条例
证监会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影响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一图读懂《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美国律所生意开始难做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探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之道
社会保险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