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私家园林遗产
——兴化李园历史与价值研究

2019-08-13 07:26崔晨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兴化市园林文化

彭 涛,刘 晗,崔晨阳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时称囿,从汉朝起为苑,可供皇帝游玩观赏,也供其处理朝政。隋朝行宫园苑逐渐兴盛。进入盛唐,石雕技术成熟,皇室园林设计更加精致美观。宋元时期造园业兴盛,皇帝和文人画家都参与造园。至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中国园林创作到达高峰,造就了一批造园专家,出版了许多专业书籍,如计成编纂《园冶》。清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成等大量在落后的社会经济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园林创作停滞不前,逐渐衰落[1]。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将传统园林的建筑、雕塑和书画等艺术创作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人的精神追求。皇家园林追求豪华宏大、庄重威严,但是有一类属于仕宦、巨贾、文人士大夫等私人拥有的园林追求超脱世俗、野趣朴实的生活,该类被称为私家园林。

1 兴化市历史沿革

江苏兴化是一个有着2 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唐朝以前,兴化市因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和文化不能很好发展。唐宋相继修筑捍海堰,五代时设立兴化县,设县后兴盛教化,才使得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元明时期,兴化人口流动频繁,改变了原来的居民构成,融合了各个地区文化,使得当地思想活跃,文人逐渐增多[2]。

兴化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里下河平原地区。里下河平原全区地势低洼,河流繁多,曾是江苏省淡水沼泽和湿地最为集中分布的地域。明清时期,兴化市极力发展渔业、盐业、种植业、手工业,随之商业得到发展,城区内也形成了好几条繁华的工商业街区,地方上也形成了安丰、周庄等规模较大的商业集镇。有些村镇地区还有定期的集市、庙会,这也是文化与商业结合的产物[3]。

兴化李园的建造不仅得益于兴化商业和文化的繁荣,更得益于江南私家古典园林造园技艺的高超。清朝时期,扬州李氏家族经营典业,在东台、兴化各地建立典当进行经商。后富商李小波于清咸丰(1851—1860年)年间迁居兴化,在兴化城内四牌楼东开设李德本大典,面临东大街,东临武安街,占据武安街半条街,规模宏大。并在屋后狭长地块建成私家后花园,即今之李园。因地形狭长,占地面积约1.1亩(1亩≈666.67 m2),遂别称为“余园半亩”[4]。

李园占地780 m2,当时李园内部有东院、北院、南院3院落,主要建筑有船厅、方厅、桂花楼及方亭、半边亭、假山等。

随着典当行业的衰落,李小波之子李梅阁在 1934年以正价5 800元现大洋,将27间房屋连同花园、船厅全部出售给兴化县商会。同年,兴化县商会在李园东侧、武安街沿街建成高大门楼[5]。门楼面朝武安街,坐西朝东,至今保存完整。

1939年5月至1941年5月,江苏省政府率江苏省各机关迁至兴化。在此期间,李园作为省政府临时办公场所,相关人员组织开展各项会议,并在此会见各方代表。

1949年后,李园成为兴化县工商联合会办公场所,也曾被公安机关充作办公用房。现仍是兴化县工商联合会会址。1957年和1982年,船厅两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和1984年曾对船厅进行维修。1984年于李园东南侧建成机关办公用房,其建筑为仿古的园林建筑,有楼有厅,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与李园建筑结合成为一组古建筑群[6]。

1989年李园西北角的兴化县监狱拆除,改建成博物馆原展厅,建筑风格与李园基本协调。1993年在李园西北侧建设了兴化市博物馆,与李园相连为一体,其建筑风格与李园和谐统一,从而为李园的妥善保护奠定了基础。1994年李园划归兴化市博物馆管理和使用,产权仍属兴化市工商联。同年11月至1995年1月,更换船厅的屋面残破瓦片,更换室内外残破铺装,修补残缺木栏杆,重新刷漆,更换线路,添置古式桌椅。

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李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布局特征

李园位于泰州市兴化市武安街13号,是一座具有设计风格独特,建筑技艺精湛,独具地域特色的水乡园林(图1)。

李园东侧现为兴化县商会门楼,门楼坐西朝东,屋顶形式为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1间。中部为大门,大门斜向内凹,留出两部台阶,台阶上伫立2个门枕石,上有花样浮雕,门楣上有石刻雕花。大门上面正中间为“兴化县商会”浮雕牌匾。大门两侧为房间,各开一个开弧形窗,暂为储藏室。大门前为一对石狮,石狮侧头,生动形象。门楼前加设欧式铁栅栏和铸铁大门,正门左右栅栏内各种植法国梧桐一株,至今仍存。进入大门,穿过门楼, 出现一个小型院落,此院落为兴化县商会办公区,对面就是李园的景门,门很小,上有“李园”石刻匾额,墙上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铁质挂牌。

李园可分为东、北、南3个既分又合的院落。东院落建筑主要有方亭、船厅、方厅。北院落现已不存,成为博物馆内庭院。南院建筑主要为桂花楼(图2)。

2.1 东院

方亭位于院落的东南角,东、南两侧依墙而建,北侧与船厅之间以单坡屋面相连,下以走廊相衔接。方亭虽小,但也是歇山卷棚式屋顶,屋顶和起翘一气呵成,曲线优美轻盈。两侧都为玻璃方窗,更加显得通透明亮。方亭西侧为一花台,上有景石堆砌,种植树木和各种花草。花台上方为3个瓦砌花窗,各个造型镂空图案不同,使得小庭院不显得拥堵狭窄。

船厅为李园中最具特色的古典建筑(图3)。船头西侧正对一堵高大的围墙,原为明代所筑“大禁”(大狱)。

船厅整体呈船状,坐东朝西,呈“L”字形。船厅分为前舱和后舱。面阔1间,进深7间,卷棚歇山顶,前舱内部屋顶为拱形船棚状,后舱内部屋顶已装潢吊顶为平屋顶。船头挂落面积很大,上有雕刻祥云图案,无形中分割船的内外。挂落上方,悬“自在流行”匾额。前舱中间以大型双面雕花落地罩分隔,精雕细镂的隔舱花板,造型甚为精美(图4)。东端与后舱有隔栈,上悬常州书法家汪洵所题“沧浪画舫”额。后舱南北为3间,南2间与北1间中有圆形落地罩分隔,又将后舱分为南北两个不等的大小厅,这里是平时主人接待客人、与客家买卖交易的场所[7](图5)。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岘所题“谅斋”小型扇面镶嵌在雕花园门之上,“谅斋”意为“相互体谅、谦让,有话好说”。逢年过节,后舱成为家人休闲娱乐的小屋。

连接船厅后舱的西侧有一间小屋,暂为杂物间。船厅外围一圈为“水廊”,南北均有栏杆,其中主要为坐凳栏杆。水廊下面庭院本应该都为水,但现都已经用青砖铺满,形成旱船。南侧水廊正中有一斜面坡道,状似跳板。沿坡道而下向西行走,在单坡屋面覆盖、木栏杆围护的走廊引导下可至方厅[8]。

方厅坐南朝北,面阔3间。方厅内有4根方柱,南面二柱之间及二柱两侧均有木质雕花落地罩。东、西两面装整齐壁板,原挂满名人书画。南、北两面全部玻璃门窗,光线明朗,环境清静。内悬赖少其先生所题“松云山馆”匾额。通过方厅南侧一门,进入南侧天井。天井内东西院墙各开一门,东侧连接办公场所,西侧小门与桂花楼的南侧天井相连,形状为流线型花瓶状。方厅北门正对为一庭院,北围墙下有沿墙砖砌波浪形的花台。台上植有腊梅、白玉兰、广玉兰等古树名木,其中一棵白玉兰有近200年树龄(图6)。

2.2 北院

沿方厅北廊西行,穿过西北角小门,分别可进入南、北两个院落。通向南、北院落的小门的门楣上方嵌有清代书法家阮元书写的“吟春”石额,另一侧门楣上方嵌有清代书法家杨法书写的“雲盪”石额。过此门可入北园,原园内曾有土山,山有凉亭,凉亭东檐下曾经悬挂清代书法家徐退所题“且静坐”木匾,亭柱曾挂有郑板桥题书“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莫若修身”的抱柱楹联。园中的土山、凉亭在20世纪50年代拆除,今不存[9]。现为博物馆的内部休闲庭院,也有小桥流水和郑板桥的石刻全身像。

2.3 南院

南院落存有一坐南朝北的楼房,即桂华楼。桂华楼上下2层,面阔3间。下层高挑,朝南无窗,中间南边木柱间原有松鼠葡萄木雕落地罩,现已不存。朝北面为格扇门,门上部为玻璃,门下部雕满木刻绘画,内容丰富,做工精细。东侧有木楼梯,与方厅紧邻,楼梯门上方嵌有刻石,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所书的“台榭如富春,时至则有;草木知名节,积久乃成”。狭窄楼梯拾级而上为二层阁楼,为李府内眷所用。桂华楼上层稍矮,朝北为木栏杆围护的走廊,室内中间项部天花板中央有一方形突起处,可作供奉之用,称为大仙金内悬彭国良先生题书的“桂华楼”匾额[9]。南院落北侧为透空花墙,花墙下有高大的花台,植有黄杨等古树名木。

3 价值内涵

3.1 历史价值

李园经历了150余年,曾多次遭受破坏,庆幸的是仍有些建筑得以保存,船厅、方厅、桂花楼等建筑典雅依旧,古韵依然。李园诞生于清朝商业文化,因典当行业衰落,导致李氏家族衰落,李园被卖于兴化县商会,用于兴化县工商联合会办公场所,也曾被公安机关用作办公用房。

李园见证了江南小型私家园林的历史发展,是研究苏北里下河地区水乡园林的重要实物载体,对于研究兴化市地区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价值。李园是晚清商业经济的产物,也是历史上兴化市商业经济兴衰的见证,是晚清商业经济领域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物质遗产。李园也是中国在抗战时期开展会议、组织抗日工作的历史见证。

3.2 艺术价值

李园北以高墙、南以房屋及漏空花墙与园外分隔,自成一体,集“小、巧、美、秀”于一身。它构思精巧,布局紧凑,功能设置合理,疏密错落有致,动静结合,体现了高超的设计艺术和建筑水准。

李园是苏北里下河水乡园林的典型代表,它基本保持了清朝的建筑格局,主要文物建筑的布局特征、建筑材料、用途功能和工艺特点等方面保留了历史原状,同时具有清朝园林特色和地域特色。李园的整体布局形式及构造细节,不仅反映了清代园林建筑亭台楼阁的典型艺术风格,而且体现出清代造园专家的技艺精湛,以及清代私家园林建筑的繁荣延续和发展变化,对研究江南私家园林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3.3 科学价值

在江苏省内,其他园林建筑里都有类似船形建筑。退思园有旱船,耦园有水阁,怡园有画舫斋,但相较之下,李园船厅更为精致优雅。建造意图起先为船厅船头西侧正对着的一堵高大围墙,原为明代所筑监狱。为化解铁链、铐锁的不祥之音,李小波聘请各地造园专家,出资实地调研苏杭地区的园林建筑,取其精华,建造了这座不同凡响的船厅。

船厅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铁镣之声”化为一帆风顺的锚链之声,象征着典当行业一路顺风,扬帆远航。此外还在其边缘建有“水廊”,采用旱园水做的布局构景,达到“意到笔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构思的科学性、巧妙性更能凸显主人和造园专家思维逻辑的准确性。

李园与其他园林相比,占地仅为780 m2,分为3个院落,仅有的几座建筑布局紧密集中。山石、植被和楼阁之间,时而幽静,时而宽阔,内容变化有致。在狭小有限的空间内因地制宜,随形造景,耐人寻味,为其他园林所不及。因此,李园在造园方面有独特的布局创造性,对研究小型园林建筑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3.4 文化价值

李园有大小花圃,各种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广植其间。其中有164年树龄的广玉兰和紫藤,桂花楼北侧的花圃内还有一棵古石榴树。李园还有刘墉、阮元、杨法、吴熙载、何维朴、徐退、戴怡等名人的书画、石刻、石额、楹联、牌匾,至今尚存。这些古树名木,名人书画石刻、匾额的巧妙点缀,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李园体现着当时商业文化、园林文化、书画文化、雕刻文化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对于清朝兴化市的文化多样性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3.5 社会价值

李园现在对外开放,供游客观赏游览,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清朝时期高超的园林营造技术和兴化地区商业文化的兴衰史,还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当时书法家、雕刻家、画家所传承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提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4 保护利用建议

4.1 管理工作

(1)政府要继续健全李园安全保护组织,明确安全保卫目标责任,完善管理保护制度。

(2)增加安保人员和讲解人员,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保护管理水平。

(3)整合各类资源,建立李园及兴化市文保单位的信息数据库,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宣传。

4.2 保护工作

(1)兴化市东门历史文化街区,面积为5.33 hm2,是一个由明清古民居群组成的街区。该区有国物保护单位多达14处,李园就位于其中。应对东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研究保护,防止周边各种因素的影响破坏。

(2)加强文物的正常维护,对破损的屋面、地面、栏杆以及腐蚀的木柱、木雕及时研究保护,根据2015年版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文物保护原则进行修缮。

(3)进一步完善安防、消防、防雷等防护措施,配置人防、技防设施和消防器械,确保文物安全。

4.3 展示利用

(1)进一步做好文化考古研究,充实文化内涵,不断改进和完善李园的展示和陈列内容,和兴化市博物馆、兴化县署共同打造成一流的文化展馆。

(2)综合整治周边环境,营造水乡园林的优美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氛围。

(3)举办各类的文化宣传、展示、研究会议,借助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各项活动的价值。

5 结束语

江南的园林建筑,向以清秀隽永、典雅古朴著称。兴化李园是苏北水乡一座极富特色、不可多见的古建筑,借园林建筑之艺,寓景、情、理、趣为一体。兴化李园面积虽小,却创造了一个可住、可游、可享的小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打造出一个曲径通幽的环境,既满足了各项物质功能的要求,又富于精神功能的自然意境。要结合国内外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兴化市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从多角度、多学科方向探索对江南小型的私家园林可行的保护利用策略。

猜你喜欢
兴化市园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兴化市旌凖泡沫灭火剂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清代园林初探
橘子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做月饼
谁远谁近?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