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应基于哪些视角

2019-08-13 03:49于会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部办学育人

于会祥,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主持或参与了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激发困难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课题,以及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中学六年一贯制二、四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校长引领教学改革不能盲目追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思考》等论文一百余篇,出版《教育教学新探》《典型例题的拓展与应用》等著作13部。

当前,学校课程改革轰轰烈烈,但是,学校的实践探索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吗?

翻阅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此外,教育部第八次课程改革文件明确规定了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功能及课程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课改,教育部已经明确指出了改革方向和路径,规定了“课程管理”“课程门类”“课程标准”“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实施”等相关内容。而学校一直在努力践行的所谓“课改”,其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传承和转变,是学校根据学校(或地方)的实际情况,认真领会、解读教育部的文件内涵,有效地落实和践行国家的改革精神,构建学校自己的课程建设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校所谓的“课改”,其实是学校的课程建设。

那么,学校课程建设应基于哪些视角呢?

视角一:学校的办学价值观。

办学理念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区分“他校”和“我校”的重要标志。由于地域、学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学校之间的办学理念是有差异的,但是不论差异大小,我们都应该在党的教育方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确立学校的办学价值观,积极进行学校的课程建设。

围绕学校的办学价值观所进行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步形成学校的课程体系。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二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三是能够满足本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为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服务。

视角二:学校的基本矛盾。

学校的基本矛盾是学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也必然要逐步变化适应,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另外,社会进步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不是学校的课程能完全涵盖的,超出的部分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完成。因而,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势必促进和引领广大教师改变课程观,真正从教育的高度审视和实施课程。

视角三:教学的基本矛盾。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教学的基本矛盾是“由教师代表社会提出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尽管人们承认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认知信息传递、加工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感染的过程,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的还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关注的是“我教的,就是学生自身应该要求的”,所以往往忽视情感交流,特别是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忽视对“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接受状况”的关注,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需要。因此,重新审视教学的基本矛盾,就是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分析教学过程中二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视角四:聚合各学科课程的育人效力。

叶圣陶先生在担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员时曾指出:“学校里的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分立就无从指导,无从学习。但因为分立了的缘故,某种课程往往偏于一种境界,如数理化偏于逻辑的境界,历史地理偏于记忆的境界,公民训练偏于道德的境界,等等。”“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产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

毋庸置疑,每个学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或缺,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育人任务。但是,如果我们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就会发现,在學生的成长进步中,很难分清楚数学教师教育的作用占了百分之几,语文教师教育的作用占了百分之几,也就是说,学生素质的提升是各科育人效力的聚合。因此,深化学校课程建设,应该不断加强对各学科不同教育价值的分析与研究,充分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价值,努力促进学科融合,使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展开,以发挥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

综上,学校落实“课改”精神任重而道远!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教育部办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