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文人

2019-08-13 06:53仓伟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高丽诗人

摘  要:“丽末三隐”之一的李穑是一位精通汉文学与儒学的名家。因其有在中国留学、出仕的经历,故而他创作的汉诗中处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印记。本文从其汉诗对中国元素的吸收和接受的视角出发,试图分析当时域外文人是如何认识、看待中国的,进而借以窥探中韩文学在相互交流中创造的文化相似性问题。

关键词:李穑;高丽;诗人;中国元素

作者简介:仓伟,男,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朝鲜语笔译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中韩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

一、引言

韩国的汉诗创作,始于新罗时期,当时以崔致远为代表的新罗才士以遣唐使节的身份来华学习交游,与唐朝文人诗客交游甚广,有力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新罗汉诗的发展。高丽并新罗之后,在不断强化的中国观和事大思想指导下,其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愈加紧密,文人诗客的交流颇为活跃,随之汉诗的创作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文人们汉诗的创作在继承新罗的遗风之后,又有其鲜明特点,唐风、宋韵、元律大行其间,咏史怀古、感伤述怀包含其内,对中国人物、古迹的描摹,以及用典处处可见,高丽大儒李穑就是这样一位代表人物。

李穑是高丽末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儒学家,字颖叔,号牧隐,生于1328年,卒于1396年。李穑往返中国,大都处于元朝时期,受在元经历影响,创作了众多汉诗留存于世,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影响深远,显示其汉诗的造诣颇高,诗文字字珠玑。当前对李穑汉诗的研究主要是从《牧隐集》前三十五卷的《牧隐诗稿》着手,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李穑诗文中对中国人物、地点的描写,典故的引用俯拾皆是,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是那时期高丽文人持有的以身份认同和文化收容为基础的“小中华”意识的具体体现。

二、咏怀诗中的中国人物元素

李穑所在的高丽末期,吏治腐败,百业凋敝。李穑在回到高丽之后,不受朝廷重用,晚年更是因为遭到李成桂等陷害而被流放,与之前在元朝的出仕经历形成巨大反差。政治上的不得意,必然会在诗歌中得以体现。李穑对高丽王室是赤胆忠贞的,从其写的《周公操》(《牧隐诗稿》卷一)中可以看到渴望复兴王室的一片丹心,其中说道:“维父维兄兮维命之明,金縢以藏兮流言行。风雷作兮鸱鸮咏,赤舃几几兮周之祯”。开题即是西周杰出名臣周公旦,周公摄政期间带领西周走向强盛,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故后世有人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李穑借周公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复兴高丽王朝的迫切心情,最后“赤舃几几兮周之祯”,更是大赞周公美德,朝局动荡之下,临危不惧,自若不失常。

中国千古风流人物,李穑感慨之至。我们从这首诗《有感》(《牧隐诗稿》卷十七)中可以觉察到李穑对现实的影射,诗曰:

孔明当日独提兵,

一夜营中落大星。

纵使中兴功未竟,

庙前栢树至今靑。

这首七言绝句诗是李穑于五十二岁(洪武12年,即1379年)时创作,我们可以了解到此时中原大地元明已经易代,高丽朝政更是被权臣所把持,对明采取的和善政策更是引起李穑等士大夫的不满。诗中说到诸葛亮纵使有复兴汉室的愿望,但也含恨逝去,赞扬孔明忠君品格如翠柏般万古长青。

朝局混沌,自感乏力回天,牧隐李穑的隐居想法便如影随至,后来高丽王朝灭亡后,不事二主,回到故乡韩州隐居。高洁的隐士生活更为李穑所向往,中国历朝历代隐士生活也是如此,著有诗《渊明》(《牧隐诗稿》卷二十二)曰:

渊明时不识,貌枯气自华。

颜公千万钱,即日送酒家。

风霜天地秋,东篱采黄花。

谁知重名教,梨栗生深嗟。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隐逸高风亮节之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被人传唱。李穑在诗中直接描绘了陶渊明笔下山水田园的隐居风光,勾勒出他理解的陶渊明形象,对隐居生活的期待,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谁知重名教,梨栗生深嗟”是引用陶渊明诗《责子》中“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描写,借此感叹时局如此,只有追随天命的平常心。

三、述古诗中的中国地点元素

高丽文人通过出使中原王朝,便以得到游览中国古迹和美景之地的机会,当然大多数没实际到过这些胜地,也可以通过书、画来欣赏名胜的风貌。李穑多次前往元朝,在元进士及第,在元为官,元的大好河山自不必说也是他吟咏的对象。“东吴八咏”为沈休文所作,后来宋朝画家宋复古将其景笔墨成画的史实被《东坡集》所收注。李穑在读《东坡诗注》时,偶然看到“八咏”中《洞庭晚霭》对洞庭景色描写,兴致既起,又以《洞庭晚霭》(《牧隐诗稿》卷十)为题,作诗一首:

一点君山夕照红,

阔呑吴楚势无穷。

长风吹上黄昏月,

银烛纱笼暗淡中。

我们可以看出诗中第一句就给人强烈的画面感,洞庭湖水,夕阳西下;第二句由景及情,看出宋复古画笔下洞庭晚霭的画面气势;因为李穑并未实地探访,后两句是诗人自己想象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壮丽景象与三、四两句的“银烛”、“纱笼”形成巨大反差,实际的画面景致与想象景象相结合,表现了诗人的情趣。对于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更像一首题画诗,感慨“洞庭晚霭”的画面意境。

李穑在出使元朝途中,经由很多地方。一次在从元大都返回高丽的路上,路过渔阳县这个地方,以《渔阳县》(《牧隐诗稿》卷二)为题,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情怀:

寂寂渔阳县,吾今一破颜。

俗知尝胆苦,地接不毛寒。

鼓角开元后,江山至正间。

废兴流水在,立马听潺湲。

渔阳县(大约在今北京与天津一带)是一古地名,在唐玄宗时期,是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地方。“开元盛世”之后,只能听到战鼓和号角,“安史之乱”给了唐帝国巨大的打击,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观古说今,元朝至正時期,元廷已经处于垂死挣扎的边缘,吏治腐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兴无望,王朝的兴衰更替更是天命使然。观察这一段盛衰的历史,诗人虽痛心疾首,但更多的是无奈。

四、李穑汉诗中的中国典故元素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物传说、典章古籍,浩渺纷繁。诗歌中对典故的述写,更表现为用典修辞手法的使用。唐宋的诗人雅客,在自己的诗词中都会引用典故。李穑汉诗中引经据典,灵活取用古籍词句,使其诗句内容丰富有感,使其情感表达含蓄委婉。

李穑曾作五言律诗来咏怀古来圣贤之人,其中说道:

曾惊倭难逼,却向俗离寻。

苦节扶吾道,馀风振士林。

商山芝露重,彭泽菊秋深。

牧隐今衰甚,何当共一吟。

因为遭受倭乱的痛苦,百姓苦不堪言,国家国势衰微没有还手之力,所以李穑便想着逃离俗世,靠着风尚气节来支撑内心。“商山芝露重”这里是引用了“商山四皓”的典故,“商山四皓”是秦末有名的四位隐士;“彭泽菊秋深”则是描绘了陶渊明在彭泽生活时,深秋的景色。此处连续用典,借古抒怀,对自己的境遇长吁短叹,表明出世的强烈意愿。

李穑曾在读史书典籍时,感怀吟咏,作了三首诗,就是《读史》(《牧隐诗稿》卷八)三首,其中一首:

鲁连东海有高风,瓜种青门露浥丛。

四皓高歌芝岭上,七贤沉醉竹林中。

申屠抱病谁能迫,靖节归田我独穷。

回首乾坤长太息,箕山颍水两濛濛。

这首诗全篇看来,句句用典,处处有典故。“鲁连”即为鲁仲连,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是一位隐居东海的高风亮节的隐士。“青门”是指西汉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四皓”自不必说就是“商山四皓”。“七贤”是指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于竹林之中饮酒、纵歌。“申屠”是东汉末年隐士申屠蟠,因没有响应朝廷征招,保全高志闻于世。“靖节”更是人们熟知的靖节先生陶渊明,隐居山水,悠然自得。“箕山颍水”这里是说这样的一个典故,指隐居在箕山的巢父和许由听说尧要禅让天下让其治理,便用颖水洗耳,不愿入世。

整诗引用历代隐居名士的典故,借古喻今,做一个有高志的隐士倒也是符合晚年时牧隐李穑的境况。

五、李穑汉诗对修辞手法的收容

汉诗在表达技巧上是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就有叠词、比喻、用典等等。上文中已经对其汉诗中的典故元素进行了分析,这里我们简单探析一下李穑汉诗中叠词的使用。叠词在诗词中的运用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妙处,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便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的使用,便奠定了全词悲凉凄苦的基调,有深切的感染力。另外我们在朗诵时,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在牧隐所作诗篇中,使用的叠词达到五百五十多种,比较常见的有“时时”、“渺渺”、“细细”、“青青”、“团团”等等。我们在《咏栗》(《牧隐诗稿》卷十九)中看到这样的叠词使用,诗曰:

头上已惊垂的的,掌中还讶走团团。

烂烹肯避朱门热,细嚼偏宜白屋寒。

这同样是一首七言绝句诗,讲究押韵和平仄有声。起承句中的“头上”和“掌中”相对,“已惊”和“还讶”、“垂”和“走”相对,叠词“的的”和“团团”相对,韵律上对仗工整,读起来节奏感分明,转合句中的韵律相对也是如此,表现了诗人在栗子成熟掉落时的兴奋之情。

六、结语

高丽文人的诗歌往往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唐宋诗风对高丽的影响颇深。汉诗创作中包含的中国元素使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容丰富而蕴含情趣,脍炙人口的佳作比比皆是。高丽文人的作品中,不仅是汉诗,还有绘画、碑铭等都会出现中国的人物、地点、典故这些中国元素,李穑汉诗中出现的种种元素来表征各种意象,利用典籍传说、史实人物来提高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诗歌意指的基本都是诗人现实的写照,述古咏怀是李穑在现实诉求无法实现下,以汉诗来进行艺术概括。

李穑汉诗收容的中国元素,我们并不能孤立看待,这一收容过程是对中国文化、历史各方面的观察,体现了其如何认识中国。通过探寻其创作历程和心境,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找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空间?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韩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其民族思想和情感?李穑对高丽汉诗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汉诗创作中引用的中国元素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考察韩国古典文学中吸收的中国元素,就是在找寻中韩文学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相似性和互通性。

参考文献:

[1]李穑.牧隐集[M].

[2]朴熹.牧隱 李穡? 詩文學 研究[D].韩国:世宗大學校 大學院,1993.

[3]刘志峰.李穡? 杜甫? 詩文學 比較 硏究[D].韩国:慶熙大學校 大學院,2014.

[4]琴知雅.韓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西北大学学报,2014,44(1):127-134.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高丽诗人
高丽莉作品赏析
晒娃还要看诗人
母与子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新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