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洋而生:从南沙走向世界

2019-08-13 03:44彭澎
同舟共进 2019年7期
关键词:霍英东横琴南沙

彭澎

广州连续几年荣登“机遇之城”榜单,而南沙作为广州政策最优惠的区域,可能是机遇最多的区域之一。

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的主要定位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显然,南沙将因此而成为机遇宠爱之地。

“打造一个新广州”

历史上,南沙与珠江口东西两岸都有渊源。它曾分别隶属宝安、东莞、香山、中山、珠海、番禺等县,皆因沧海桑田以及县治调整而变,这种情况延续近千年。直到1975年1月,番禺县改属广州市管辖,南沙因而正式隶属广州,地处东西两岸交汇点的地位得以明确。

从南沙建制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南沙的形成与海岸线的变迁相关,最终演变为广州的出海口;它忽东忽西,是东西两岸的交汇点,并成为珠三角的几何地理中心;南沙的重要性是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的,现在还在完成走向中心的最后一环。

从南沙的定位看,最早發现其价值的人应该是香港企业家霍英东。当时,南沙隶属番禺县,而霍英东为番禺籍人,这是他最早看出南沙未来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香港成就事业,则可能是他能跳出珠三角看南沙的另一重要原因。

据霍英东之子霍震霆回忆,1987年他首次与父亲来到南沙,是因为南沙有石矿场可给香港供应建筑材料。因此,霍英东最早是从房地产或建筑业的视角看南沙的。后来,在反复查看地图和海图后,霍英东看到了另一个南沙:珠三角核心位置,方圆100公里内有粤港澳等14个大中城市,拥有25公里海岸线,是珠江口上的天然良港。这样的判断应该说具有战略眼光,他跳出了广州,从珠三角看南沙,而后又跳出了陆地,从海洋看南沙。

实践中,霍英东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南沙的基础设施,把南沙从“交通末端”变为“交通枢纽”的重要一环。

1989年到2000年间,霍英东和政府合资,大举建造洛溪大桥、沙湾大桥、港前大道、进港大道,并成立16家公司运作南沙会展中心、南沙科学馆等项目。其中,洛溪大桥、沙湾大桥的建设是把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连接的重要节点。2000年到2005年之间,南沙资讯科技园、南沙大酒店、南沙物流中心、新客运港码头、珠三角世贸大厦、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厦、霍英东集团大厦、南沙大厦、英东中学等相继落成。

虽然早在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就批准设立了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但当年设立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行政上为番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发强度明显不足。将近10年后的2001年8月21日,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才成立,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并具有市级审批管理权限。可以说,进入21世纪,南沙建设才真正提上广州的工作议程。

2008年到2009年算是一个转折点。首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引发了对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全面讨论,但《纲要》并未对南沙着墨太多,没有体现出较强的海洋思维。实际上,此时的南沙港已从“默默发展”到了“高歌猛进”阶段,显露出迈向世界级大港的趋势。毕竟,香港回归已经超过10年,周边的港口、机场似乎可以提出较高的发展目标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沙的定位有了国家层面的安排。2011年8月20日发布的“广州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准备用40年左右时间,将广州南沙建成国际智慧海滨城市、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在经济、社会、环境、国际化等方面达到香港及其它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把南沙当成一个“城市”来看待,其发展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从“交通末梢”变为珠三角“新枢纽”,最终与国际先进城市看齐。这些提法不仅此前的《纲要》里没有,且超过了《纲要》里其它城市的定位。当时,广东省主要领导更是简单地概括了南沙的定位:要以“南沙新区开发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新广州”,有观点认为,南沙“远期可与广州现有市中心形成双中心”。

直到如今,笔者仍然认同把南沙定位为“新广州”的战略思路。但2012年,广州提出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即“一二三”布局,其中,南沙定位为“滨海新城”,为两个新城区之一。两年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对外公示,南沙成为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虽然这种提法意图凸显南沙的重要地位,但从实际情况看,南沙距广州主城区大约有一个半小时车程(60-70公里),基本不具有通勤价值。当地大多数置业者,如果不是在当地工作,那么基本就是将房屋用于休闲度假或投资。因此,想把人留在南沙,只能是让南沙成为一个“新广州”,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这样的南沙就是一个“滨海新城”或“海洋广州”,这样的定位也有利于南沙建设一套较为独立的城市配套体系,而不是作为副中心或“珠江广州”,大多数配套只能依赖较远的主城区。

从容发展,后劲更大

在珠三角,南沙、珠海横琴及深圳前海常被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发展也各有千秋,笔者认为,短期内,南沙的发展会比前海、横琴慢一拍,但长远来看空间更大。这是基础条件决定的。虽然南沙开发提出得更早,但由于其面积较大,距中心城区或港澳也相对远一些,这使得广东自贸区的三大片区中,南沙的发展更要从长计议。

近期看,滩涂起步的前海发展速度更引人瞩目。截至2018年底,其累计注册港资企业达10800家,累计利用港资1021.5亿美元;横琴累计进驻外资企业3102家,累计利用外资356亿美元;南沙累计落户港澳企业只有1357家,投资总额为306.9亿美元。考虑到横琴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其当前的发展速度还比南沙快一些。

长远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南沙的面积为783.86平方公里,比前海的18.04平方公里、横琴的106.46平方公里都要大得多。虽然深圳提出要为前海扩区,但不太可能扩大到上百公里。这就注定了南沙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产业布局也有更大的余地。由于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南沙、前海、横琴的常住人口分别是62.51万人、15万人、3.6万人),南沙的GDP也最高,为1458亿元。显然,南沙的长远发展仍然值得看好。

虽然广州海洋事业的基础要深厚得多,但对照深圳发展“海洋新城”的战略思路,广州似乎落后了一步。因此,笔者认为,广州历来是南海研究和发展的主力军,近年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把南海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放在海南岛是不够的,广东应该有更大作为,而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这四大核心引擎城市应该发挥主要作用。

其次,广州长期以来形成的南海研究和发展实力要进一步充分挖掘,并在南沙形成新的科研和产业支撑,与深圳和香港携手,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也与前些年提出的“打造一个新广州”的海洋经济战略相衔接。

如果有了“海洋广东”“海洋广州”的战略思路,那么,南沙的发展就可以从与主城区相连接、与珠三角相连接的“陆地战略”,拓展到面向海洋的“海上战略”层次,这样一来,南沙的空间格局就能显示出超越前海、横琴的长远价值,形成“内外兼修”新格局。

三大战略支点

笔者认为,南沙的发展主要有三大战略支点。

南沙要在交通网络上把“几何中心”变成“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出,南沙要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为此,要构建“半小时交通圈”;要高标准推进广州南沙城市规划建设,强化生态核心竞争力,彰显岭南文化、水乡文化和海洋文化特色,建设国际化城市。

也就是说,南沙要有更大抱负的前提,就是把交通枢纽和“新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好。这是把南沙的便利性和宜居性相结合,从而才有望把“珠三角几何地理中心”转变为“珠三角交通枢纽”,最终“打造一个新广州”——“海洋广州”。

南沙分区功能要更加科学,产业结构要控制好一些。交通便利、城市宜居,还得有发达的产业作为支撑。南沙比起前海、横琴,面积更大,在产业结构上可以更充分地布局空间。大湾区规划提出,强化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共同将广州南沙打造为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积极布局新业态。支持粤港澳三地按共建共享原则,在广州南沙规划建设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探索建设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

显然,瞄准港澳是大湾区发展的共同方向。南沙从霍英东开始就种下了“香港基因”,今后要在产业、人居、科研、教育、文化等方面更强调港澳因素,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建设开始,可以考虑吸引更多的国际大学、研究机构、智库进驻。

金融是南沙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但相较之下短期内没有明显优势。不过,在大湾区规划支持下,只要长期致力金融產业发展,就像广州长期致力“区域金融中心”的打造一样,最终一定会产生效果。

南沙要把辐射力投向海洋,广州要以南沙为支点,面向全球。“经略海洋”越来越成为国家战略,广东的“海洋经济”建设思路应该提升一个档次,不仅仅关注海岸或沿海经济,南海、远洋等都应该放在发展视野里。大湾区规划支持广州南沙与港澳合作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这里,对外开放必须有“经略海洋”的思路,而南沙历史上的“海洋基因”也赋予了它进行海上拓展的深厚底蕴。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霍英东横琴南沙
南沙,大湾区的未来之城
日占南沙与美国的外交应对
霍英东捐赠字典
霍英东捐赠字典
多姿多彩的横琴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天安门上痛哭的香港富豪霍英东
珠海横琴铁建广场
澳门单牌车入境珠海横琴政策落地
南沙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