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五四”时,我们在纪念些什么

2019-08-13 07:49郭探微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五四强国祖国

郭探微

相信每个过“五四青年节”的人都对节日背后的故事不陌生:1919年5月4日,一场由学生首先发起的爱国主义运动席卷全国。他们走上街头,抗议北洋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令人失望的外交举动,一场以爱国与进步、民主与科学为宗旨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兴起,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激荡。随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新的时代缓缓拉开序幕。

100年过去了,对比“五四一代”和“强国一代”的青年,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精神气质?当我们讨论“五四运动”时,是希望传承什么样的精神?

100年,不一样的青春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过:“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毫无疑问,“五四运动”正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不过它不是由哪一个“天才”“英雄”创造出来的,而是无数青年点亮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将无产阶级推向历史舞台,最终“燃烧”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或许现在的青年们回首那段岁月,会觉得眼下的生活和革命年代相比少了一点风雷震荡的激情,个体也很难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性人物。其实,当下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不同的历史性时刻,和“五四一代”相比,“强国一代”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

更自信、自强。

鲁迅曾在小说《伤逝》里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都是在“五四”浪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他们大胆出走,寻找新生活,最终却在封建势力的压迫和现实的逼迫下,以爱情悲剧收场。

“五四一代”的新青年,他们在思想启蒙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但他们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身上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他们虽然奋起反抗,但从觉醒到胜利,尚有艰难的道路要走。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有部分青年能够在觉醒后找到正确的出路,例如《家》中的觉慧,但囿于时代的局限性、国弱民贫的大环境,大部分青年虽有自信、自强之心,他们的反抗却不是那么有力。

现在的青年,被称为“强国一代”。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之后富起来的中国,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每个青年人都拥有更多出彩的机会、更广阔的人生道路。只要你还相信奋斗,就不可能和百年前的青年一样,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出路”。因为祖国的强大,所以“强国一代”更有底气也更加自信;也因为祖国的发展,他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都得到认可,这又反过来激励着他们以更加自强的态度积极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更开放、包容。

100年前的“五四一代”,他们经历了国门被帝国主义的炮火“轰炸”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历程,他们从救国图存的危急时刻开始觉醒,他们以奋起直追的态度对待西方的先进文化,可以说,他们的“国际化”,主要是以“学习”的形式进行的。

100年后的“强国一代”,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刻,经历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他们的开放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上,建立在中国综合实力提升、有些领域已经领先西方的前提上。所以这种开放是积极的、主动的。

“强国一代”的青年们,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包容着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世界各国的青年们平等对话、相互促进,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更多元、个性。

如果你问我,百年前后生活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会回答:这个时代拥有互联网。“强国一代”的青年们在互联网中长大,他们习惯从网上获取信息、认识天下、结交朋友、进行生活甚至工作,互联网塑造了青年群体崭新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的认识更为多元、个性更加鲜明。

100年前,“五四一代”从被打开的国门一角打量着整个世界,他们没有机会像现在的“强国一代”这样通过网络实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实现自己关于祖国、关于自身的种种梦想。100年前,“五四一代”为祖国的存亡奔走呼号,他们没有机会像“强国一代”一样,实现“以人为本”,让每个个体在自由、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舒展身姿。

100年,一样的青春之歌

和一个时代相比,个人的力量显得那么渺小,但当个体汇聚成一个群体,当群体集中发挥力量,便奏响了整个时代的最强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我们欣慰地看到,虽然“强国一代”和“五四一代”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身上,又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可贵品质——

一样热爱祖国。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学校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学生问出了这三个问题。可以说,从“爱国三问”提出至今,每一代青年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1919年到2019年,在这100年时间里,我们的祖国一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状况,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平时期不再需要每个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但他们把爱国热情转化为自觉具体的行动,转化为每一个自己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

“强国一代”在学校里勤奋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在生活中发光发热,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做为人民谋福利的事情。他们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迎接时代的需要,用青春的肩膀扛起时代的重任,可以说,不论时代如何变,青年一代的爱国精神内核没有变。

一样积极创新。

陈独秀曾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之所以可爱,就在于他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闯劲,在于他们有“不走寻常路”的探索精神,在于他们深信自己的每一点努力可以改变世界的面貌。

青年人是社会的新鲜力量,是最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群体。100年前,他们有勇气掀起爱国运动,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100年后,他们更崇尚积极创新,为自己、为国家探索更多发展的可能。

200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的一名青年与两位同学开始研究无人驾驶飞行技术,成功让飞机起飞。2006年,这名青年创办了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积蓄期,从2011到2015年,大疆创新销售额增长近100倍。目前,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中,大疆的产品占据了7成,更令“中国制造”在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引领无人机创新浪潮的是80后青年汪滔,他曾留下一句“狂妄”的话:“我很欣赏史蒂夫?乔布斯的一些想法,但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让我真正佩服的。”不崇拜权威,不迷信经验,当代的青年群体们,有很多人和汪滔一样,凭着积极创新的闯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舞台上,舞出精彩人生。

一样充满希望。

1918年,64岁的梁济遇到儿子梁漱溟,他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25岁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但父亲并没有听儿子的话,不久后投湖自尽。25岁的梁漱溟却因为抱着希望活了下来,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哲学家、爱国民主人士。

走进新时代,“强国一代”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期待,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一次一次追梦中,实现关于自身、关于祖国、关于全人类的梦想。

100年,我们如何传承“五四精神”

100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更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进程。我们回看“五四运动”,会发觉它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紧密的关系。

经过“五四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强大的力量,他们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组织工作,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可以说,“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而从人民中走出的中国共产党,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了在苦闷中寻找出路的青年群体的指路人和领导者,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前进方向,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

所以我们认为,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关键在于坚定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山河破碎的苦难岁月,带领我们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真正站起来;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又帶领我们在强国之路上不断前行。

所以“强国一代”要想不断进步,实现理想目标,最关键的是紧跟时代领路人,用理想信念坚定自己前进的步伐。

1920年,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柴屋里,一灯如豆,破旧的书桌前,一个年轻人正伏案奋笔疾书。母亲怕他饿着,给他端来一碟粽子和一小碟红糖,让儿子蘸着糖吃宵夜。过了一会儿,母亲看屋内没动静,就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头也不抬地回答:“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摆在一旁的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正在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为什么觉得墨汁是甜的?这一定是因为信仰的力量。正是这种甘甜的信仰,激励着无数革命先辈宁愿吃苦受难,也要投身革命。“强国一代”要想成为民族的新脊梁,也要不断在追求信仰中锤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本领,听党话、跟党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拼搏前行。

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更要奉献国家、奉献人民、奉献民族,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

奉献国家、奉献人民、奉献民族,是“五四一代”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强国一代”必须牢牢树立的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在飞速发展、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有的人认为讲奉献已经不符合时代的主流。

在这样的“杂音”影响下,如何发扬奉献精神,是对每一个青年的考验。“强国一代”要经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在人生的道路上,抵御物质诱惑,扎牢精神篱笆,以先进榜样人物的事迹鼓励自己,不断给自己的精神“补钙”。

2011年,浙江安吉女大学生王晓在毕业后选择“逆流而上”,返乡创业。一开始,村里人都觉得她“脑子坏了”,明明能在城里工作,为什么要回到农村?大家看着她将家里的茶园停用化肥农药,进行“自然农法”实践;看着她一路摸索,将茶园打理得风风火火,最终,乡亲们对她独特的种茶方法动心了,开始接受她的理念,纷纷改种有机茶。在王晓的带动下,在家乡,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了,乡亲们种出来的茶叶也更好卖了。

“强国一代”中,有很多像王晓一样的青年,他们有坚定的人生目标,更用大无畏、大无私的奉献精神推动自己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前行。

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还要追求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在拼搏的青春中实现自我价值。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强国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只有将自己锻造成为爱国、励志、求真的优秀人才,才能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

当下,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在该追求真学问、练就真本领的年纪,急着走捷径,想着如何“一夜暴富”,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对自己、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从“五四一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群体只有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亲近“德先生”“赛先生”,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才有底气和能力成为真正闪耀的金子,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00年的时代风云,100年的青春之歌。不论是“五四一代”还是“强国一代”,他们都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如今,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就是为了从这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中不断汲取能量,谱写出最美的青春之歌。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投身到新长征的行列中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中华腾飞,为了民族崛起,我们要把握今朝奋发努力、奋发努力。啊,歌唱吧,同学们同学们,唱响青春的最强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现在做起……”

猜你喜欢
五四强国祖国
祖国祖国我爱您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秦晋争霸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