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2019-08-13 17:42张志华王红月杜万恒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

张志华 王红月 杜万恒

摘要: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已经不再给企业“单打独斗”来完成一项事业的时间,通过协同创新网络促进创新绩效是互联网时代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不容回避的问题。基于16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协同创新网络、协同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协同创新网絡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协同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显著影响,并在二者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协同创新网络;企业创新绩效;协同环境

中图分类号:F 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9)02-0151-07

0引言

随着全球化动态商业环境和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组织内外部有益的资源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推动企业持续创新活动,方能获得竞争优势和创新绩效[1]。在此背景下,国际国内科技型企业开始寻求跨组织边界创新之道,纷纷组建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各创新主体间的积极互动,加速推进各方资源的整合利用。2016年2月,微软、思科等多家全球高科技公司携手联合发起成立物联网标准组织[2],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力图整合各合作主体的优势资源,抢占全球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的高地。同年,国内的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等首批11家信息领域龙头企业联合启动了移动通信“5G联合创新中心”,旨在汇聚合作伙伴优势资源组建协同创新网络,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促进5G创新应用发展。显然,创新已不再只是企业内部和企业自身的事,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企业不得不打破组织边界,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网络,与外部组织包括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高校、政府、行业组织等各类合作主体广泛互动,在互动中寻求资源的最大整合利用,进而提升创新绩效,实现企业自身价值[3]。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其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已被世界各国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物联网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物联网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取得快速突破是物联网企业和产业面临的挑战。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物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协同创新网路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与路径。

1.1相关理论基础

基于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创新活动所需的高成本以及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企业无法单独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创新[4]。如何突破组织边界,主动对接外部合作主体,进一步吸取、整合、配置资源,促进企业自身创新绩效的提升,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不容回避的问题。当前,协同创新被认为是企业跨边界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和增强竞争优势的有效路径。协同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模式,其主要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主体,是在政府的辅助下多方主体协同互动形成的网络创新模式[5],它以知识增值、技术创新为核心,以资源共享整合为目标,通过各创新主体之间深入合作与协同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和能力,形成深度合作创新模式,实现系统叠加的1+1+1>3的非线性效用[6]。

Hadjimanolis指出,创新网络是指由企业、用户、中介组织、供应商、研究机构等形成的水平或垂直节点构成的关系总和[7]。企业在协同创新活动中与其他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体系或网络组织即为协同创新网络。企业通过与供应商、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伙伴形成的协同创新网络不仅能帮助企业全面掌握最新的知识,还能帮助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技术[8]。与传统的产学研相比,协同创新网络具有“深度协同”的特征,它是各要素间关联、互动、协同的复杂系统,是复杂协同网络创新环境下的自增益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9-11]。企业通过协同创新网络可以有效获取其所需的知识、技术、设备、资本、信息和社会网络等资源,通过形成企业的“新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已有研究表明,产业氛围、创新环境,外部经济环境、金融体制等都是影响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党建兵认为制度平台和协同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进行的主要空间,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各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和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12]。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能够促进企业的协同创新,政策机制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有助于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并影响其创新绩效。

1.2理论假设

1.2.1协同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

Ferrary认为开放性是协同创新网络的显著特点[13],把协同创新网络强度定义为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交互的频率、交往的稳定性和互信程度的综合表现。贺灵选取了101家国内各行业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协同创新网络中,企业与外部主体合作越紧密,有效协同度越高,越会产生更高的创新绩效[14]。综合已有学者研究,可以认为,开放度、紧密度和稳定度是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最显著的特征,是否具有这些特征以及程度如何可能影响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

关于创新绩效的内涵和维度,协同创新绩效应包括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并依此设计了创新绩效测量量表。企业参与协同创新,一方面可能在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和新知识等显性绩效方面获得突破,另一方面还可能在企业科研人员水平的提升、与协同创新伙伴关系的巩固,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以及社会声誉的提高等相关隐性收益和创新绩效[15]。段晶晶认为,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应体现在技术、知识、人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16]。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提出创新绩效四维度评价方法,即从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的维度来衡量企业创新绩效。

关于协同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Lee H,Kelley D认为,协同创新网络内企业与各主体之间的认同度、协同程度将对协同效应产生正面影响,并促进企业创新绩效[17] 。Wang J[18],Grillitsch M[19],Guan J[20]等认为,协同创新网络的中心度、主体间知识转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影响。何郁冰研究得出不同强度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的结论[21]。侯光文在综合了Chesbrough,Fabrizio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当协同创新网络内各创新主体间存在较强的关系联结,网络内呈现稳定的协同环境和网络关系,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互动意愿就更加强烈,协同行为趋于频繁,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转移和扩散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将更高,创新绩效也将提升[22]。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协同创新网络开放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协同创新网络紧密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协同创新网络稳定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2协同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市场、政策的拉动,市场环境,产业氛围、宏观政策的支持等对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网络有着重要影响。BjerregaardT等认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还与协同环境、知识距离和制度等有关[23]。周燕华认为,协同环境和协同机制是影响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他通过对108家科技型企业问卷调查,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税收优惠和财政投入在协同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中的调节作用,验证了协同环境中政府制度的调节效应[24]。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协同环境主要指直接影响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客观因素和相关环境,因此,将协同环境主要界定为市场环境和政府宏观政策2个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创新资源要素和协同环境对协同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协同创新作为一个整合了多种创新要素资源和创新主体的一种活动,其产生和发展对协同环境有着相应的依赖性,高效的协同创新活动应与完善的创新机制、健全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创新资源的持续投入与循环流动有关。周燕华研究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发现政府制度在其中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周志太[25]、韩周[26]等认为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发挥市场对协同创新的导向和选择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积极促进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H4:市场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开放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5:市场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紧密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6:市场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稳定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7:宏观政策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8:宏观政策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紧密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9:宏观政策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稳定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提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图1)。协同创新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而协同环境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影响。

2.2变量测量

用作实证资料的问卷量表采用Linker 5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1~5分。

2.2.1对协同创新网络的测量

将协同创新网络作为研究模型中的自变量,将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作为测量维度和因子,通过21个题项来测量。

2.2.2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

将创新绩效作为研究概念模型中的因变量,在参考了之前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27-28],结合实证研究对象,将知识创新绩效、成果转化绩效、产业融合绩效和人才开发绩效作为其变量的测量维度,并通过16个题项来反映。

2.2.3对协同环境的测量

将协同环境作为研究概念模型中的调节变量,将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作为其变量的测量维度,并通过8个题项反映。

2.3样本选取

问卷调研对象选择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物联网企业,并将江苏物联网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一方面是基于江苏物联网企业、产业集聚明显,发展态势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江苏物联网企业在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已开展了实践性活动。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的受访对象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如公司总经理,或者对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情况较为熟悉的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对企业的创新情况、发展战略、创新绩效、产业环境等比较熟悉。研究者以江苏160家物联网企业为实证对象,共发出800份问卷,回收720份问卷,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650份。

3实证分析

3.1信度和效度检验

采取内部一致性指标(通常用Cronbachs alpha值表示)对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度和稳定程度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55,0.883和0.851;协同环境的市场环境与宏观政策环境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771和0.734;创新绩效的Cronbachs系数为0.930.结果均超过了0.7,表明本研究变量在内部一致性上具有较好信度。

效度分析主要是通过内容效度和收敛效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统计结果显示,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由此,各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3.2相关性分析

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前,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初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互相影响。运用SPSS 22.0软件,对模型中所有变量进行Person相关分析,见表1.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稳定程度与协同环境中的2个测量维度以及企业创新绩效显著相关(P<0.01),假设H1,H2,H3,H4,H5,H6,H7,H8,H9得到初步支持,适合进行下一步研究。

3.3对假设的检验分析

3.3.1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在研究者设定的概念模型中,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为协同创新网络,包括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所以估计了4个模型。其中模型1只包含控制变量,有员工人数、企业年龄和企业年平均销售额,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分别逐步纳入了协同创新网络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以验证协同创新网络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假设。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能够解释创新绩效建构总体方差的72.4%,三者的回归系数都为正,且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因素对创新绩效建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出的理论假设H1,H2,H3通过验证。

3.3.2协同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设定了协同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协同环境包括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下面将分别就市场环境与宏观政策环境来研究其在概念模型中的调节效应。

首先,对于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假设市场环境因素会对这两者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研究者一共估计了2个模型,表3是根据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市场环境因素在其中调节效应的统计结果。

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2的R2值较模型1有明显的改善,说明加入市场环境因素这个调节变量后,研究者所设定的研究模型对创新绩效的解释程度有显著性提高。仔细分析市场环境的调节效应,市场环境与协同创新网络的交叉项对因变量创新绩效的解释作用有所区别。市场环境与协同创新网络开放度的交叉项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市场环境与协同创新网络紧密度的交叉项回归系数为正且在P<0.5的水平上显著,市场环境与协同创新网络稳定度的交叉项回归系数为正且在P<0.01水平上显著。在设定的理论假设中,H4,H5,H16是关于市场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调节效应的假设。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假设H5,H6通过验证,说明市场环境因素会强化协同创新网络紧密度和稳定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而H4没有通過验证,说明市场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开放度与创新绩效之间不具有强化效应。

其次,假设宏观政策环境会对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二者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研究者一共估计了2个模型,表4是根据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宏观政策环境因素在其中调节效应的统计结果。

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2的R2值较模型1有明显的改善,说明加入宏观政策环境因素这个调节变量后,本文所设定的研究模型对创新绩效的解释程度有显著性提高。其中,宏观政策环境与协同创新网络开放度的交叉项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P<0.05水平上显著,宏观政策环境与协同创新网络紧密度的交叉项回归系数为正且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宏观政策环境与协同创新网络稳定度的交叉项回归系数为正且在P<0.01水平上显著。所以假设H7,H8,H9通过验证。根据以上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模型中的大部分理论假设通过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协同环境的调节效应比较明显。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4.1.1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积极影响关于协同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全部通过,即物联网企业通过与其他创新主体合作构建一个良好的协同创新网络,并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与紧密合作关系,将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与目前关于协同创新网络的主流研究结论是一致的。首先,从协同创新网络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来看,协同创新网络越开放,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加入其中,共享资源,从而提高协同创新效率和创新绩效。其次,从协同创新网络的紧密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看,协同创新网络越紧密,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的聚集资源,使得各方资源更加有效配置和利用,另一方面,协同创新网络的紧密程度越高,更有助于物联网企业互相了解更加准确的市场和产品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投入人员和资金,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创新绩效。再次,从协同创新网络的稳定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来看,如果一个协同创新网络很稳定,则参与其中的企业与其他主体间可能会有更持久的合作互动与交流,各方也会更深入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今后企业新创产品和技术的定位、市场等更符合预期的发展,进而提升创新绩效和竞争能力。相反,如果协同创新网络不稳定,其构成要素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势必影响各企业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4.1.2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协同环境中的市场环境因素在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起着调节效应。实证分析显示,市场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没有显著调节作用,拒绝了原假设,这与之前有关学者在相似问题上的研究结论有出入,出现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本文选取的实证对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企业有其本身的产业特征,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研究视角。协同创新网络越是开放,市场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会进入协同创新网络,对于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更多不利因素进入后,反而可能对提升物联网企业创新绩效不会有正向调节作用。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市场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紧密度和稳定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这与之前的研究假设一致。这说明,如果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各企业能够更好的利用市场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获取更好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就能够提升创新绩效。

其次,协同环境中的宏观政策环境因素在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调节效应。通过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宏观政策环境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度、紧密度、稳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均有正向调节作用。一方面,当各级政府针对协同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鼓励性措施,会刺激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为完成协同任务或者共同目标组建协同创新网络,并通过增强互动、资源共享来调动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网络的积极性,积极的宏观政策环境能够大大提升企业与外部组织协同创新力度。另一方面,有了宏观政策的支持,在为企业提供政策保障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有质量的资源基础,促使企业发挥创新能力,提升新创产品的质量和未来发展市场,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推动了物联网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主体互动和资源整合,强化了企业互动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最终提升创新绩效。研究表明,协同环境发挥了比较明显的调节效应。

4.2启示

首先,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企业来说,要充分利用政府已出台的鼓励协同创新的相关政策,以及物联网市场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围绕“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医疗”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依托政府发布的物联网示范工程,联合各方创新主体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创新要素,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提升创新绩效。

其次,对政策制定者而言,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协同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比如鼓励物联网企业牵头组建协同创新网络;制定明确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等;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物联网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创设积极的市场氛围和产业环境。比如,积极发展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指导构建信息资源平台,创造条件让公共服务机构真正担负起信息中介、技术流转的作用,助力企业协同创新活动。

4.3研究不足

研究的调查样本主要选择的是物联网发展情况较好的江苏区域相关地市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省域特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的数量和规模,突破区域的限制。

参考文献:

[1]Mina A,BascavusogluMoreau E,Hughes A.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firms search for external knowledge[J].Research Policy,2014,43(05):853866.

[2]张志华,赵波.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以江苏物联网产业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7(03):266272.

[3]陈劲,吕文晶.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J].科学与管理,2017,37(01):15.

[4]魏云凤,阮平南.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路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39(04):359364.

[5]张巍,华贤.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利益协调问题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38(05):455460.

[6]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02):161164.

[7]Hadjimanolis A.Barriers to innovation for SMEs in a smallless developed(Cyprus)[J].Technovation,1999,19(09):561570.

[8]孙晓雅,陈娟娟.创新网络关系强度与创新模式关系的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02):134140.

[9]Dodgson M,Gann D,Phillips N.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17).

[10]Rabelo R J,Bernus P.A holistic model of build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J].Ifac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Control Problems in Manufacturing,2015,48(03):22502257.

[11]陈劲,黄海霞,梅亮.基于嵌入性网络视角的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以美国 DARPA创新生态系统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7(02):8696

[12]党建兵.跨组织联结,资源管理与企业创新绩效——区域创新网络的调节作用[D].南京:南京大學,2013.

[13]Ferrary M.Specialized organization and ambidextrous clusters in the open innovation paradigm[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1,29(03):181192.

[14]贺灵,单汨源,邱建华.创新网络要素及其协同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08):5868.

[15]刘丹,闫长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16]段晶晶.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35(02):119123.

[17]Lee H,Kelley D,Lee J,et al.SME survival: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technology resources,and allianc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2,50(01):119.

[18]Wang J.Knowledge creation in collaboration networks:effects of tie configuration[J].Research Police,2016,45(01):6880.

[19]Grillitsch M,Nilsson M.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do collaborations compensate for a lack of local knowledge spillovers?[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5,54(01):299321.

[20]Guan J,Liu N.Exploitative and exploratory innovations in knowledge network and collaboration network:a patent analysis in the technological field of nanoenergy[J].Research Policy,2016.45(01):97112.

[21]何郁冰,张迎春.网络类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耦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02):6269.

[22]候光文,薛惠锋.集群网络关系,知识获取与协同创新绩效[J].科研管理,2017,38(04):19.

[23]Bjerregaard T,Mahadevan S.A survey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s of Networkonchip[J].Acm Computing Surveys,2006,38(01):1.

[24]周燕華,霍彬.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基于政府制度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7(04):154161.

[25]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6]韩周,秦远建,王茤祥.中国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治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01):7578.

[27]赵颖斯.创新网络中企业网络能力、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8]赵波,徐昳,张志华.协同创新网络对物联网企业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08):3742.

(责任编辑:张江)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