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清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9-08-14 00:59杨国强
陕西中医 2019年8期
关键词:健脾证候病理

闫 强,杨国强

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 (榆林 719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于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CAG患者多存在广泛的症状谱,例如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恶性、呕吐、消瘦乏力等,且多数情况下呈现反复发作的特征[1]。CAG已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癌前疾病类型[2]。保护胃黏膜、清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改善胃动力等是西医治疗CAG的切入点。但实践证明,西医在CAG治疗方面尚未发现特效手段,其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缓解病症、降低胃黏膜癌变风险[3-4]。祖国医学历史久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依据科学合理的辨证论治,从发病根源入手,对症用药,疗效显著。为提高脾胃虚弱型CAG患者治疗效果,笔者尝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脾清胃汤,所得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榆林市中医医院接受诊治的脾胃虚弱型CAG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为CAG,且符合中医辨证分型中的脾胃虚弱型[5]:①主症:胃脘隐痛或痞闷不舒,喜按喜暖,嗳气,纳差,食后胀闷,乏力,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白,边缘现齿痕;②次症:懒言,口淡,口吐清涎,空腹痛甚、食后减弱,四肢不温,脉象细弱。纳入标准:符合中西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此研究开展前1个月内确诊;近1周内未服用过任何治疗CAG药物;无药物过敏史;知晓该研究内容及目的,且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合并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病理诊断疑似恶变;合并严重心肝肾脑疾病;存在胃部手术病史;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选择完全随机数字表方式对88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32~69岁,平均(45.38±10.75)岁。观察组44例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28~68岁,平均(45.05±10.92)岁。两组CAG患者男女人数比、年龄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组间随机对比分析。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三联抗菌法(左氧氟沙星、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呋喃唑酮片)进行治疗:左氧氟沙星胶囊(国药准字H19990328)2粒/次,1次/d;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28)1粒/次,1次/d;呋喃唑酮片(国药准字H14020588)1片/次,3次/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健脾清胃汤。汤剂主方:薏苡仁30 g,生黄芪20 g,茯苓、炒白术、党参、神曲、厚朴、麦芽各15 g,陈皮、当归各12 g。随症加减:胃脘痛加重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者加苏梗、旋覆花;恶心者加煅瓦楞子、浙贝母;呕吐者加陈皮、半夏;腹胀者加炒枳实和莱菔子;纳差者加炒麦芽和鸡内金。加水煎煮至4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餐后30 min温服,1d1剂。两组患者均坚持用药治疗8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饮食清淡,禁食生冷刺激、肥腻味甘等食物,注意饮食规律,适度锻炼。

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分别取胃窦大弯、小弯,胃体大弯、小弯,胃角各处胃黏膜进行病理活检,观察其胃黏膜组织中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腺体萎缩变化情况,依据各症状病变程度将其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②观察治疗前后(主症: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纳差、食后胀闷、乏力、大便溏稀)临床症状变化,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将上述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其中主症赋值依次为0、3、6、9分[6]。③测量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含量,计算CD4+/CD8+比值。

4 疗效标准

4.1 中医证候评定:选择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100%评价两组中医疗效。痊愈:脘痛、喜按喜暖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下降≥95%;显效:脘痛、喜按喜暖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0%~95%;有效:脘痛、喜按喜暖等症状体征有所缓解,证候积分下降30%~70%;无效:脘痛、喜按喜暖等症状体征无改善,证候积分下降<30%。

4.2 病理疗效评定:痊愈为肠上皮生化、腺体萎缩、慢性炎症等完全消失;显效:肠上皮生化、腺体萎缩、慢性炎症程度减轻1个级度以上,但尚未达到痊愈之标准;有效:肠上皮生化、腺体萎缩、慢性炎症程度减轻;无效:上述病理症状无改善迹象,甚至恶化。

结 果

1 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改善情况比较(例)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P<0.05

治疗前,两组CAG患者胃黏膜组织中肠上皮生化、腺体萎缩、慢性炎症程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上述病理症状分级均明显改善;且组间比较,观察组各症状评分分级更优(P<0.05)。

2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纳差、食后胀闷、乏力、大便溏稀等主要中医症状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组间比较,观察组各症状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

3 两组CAG患者临床总体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3。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8周后,观察组病理组织总体临床效果及中医证候总体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 两组CAG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含量对比 见表4。治疗前,两组CAG患者外周血中CD4+、CD8+、CD3+含量及CD4+/CD8+比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外周血中CD4+、CD3+含量明显增加,CD8+含量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增大(P<0.05);且组间比较,观察组CD4+、CD3+含量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CD8+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CAG患者临床总体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两组CAG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含量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CAG是以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及上皮萎缩、黏膜基质增厚、或伴有不典型增生等为病理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CAG是由饮食、年龄、遗传、免疫、HP感染等多种致病因素诱导产生的疾病和癌前病态[7-8]。目前,西医对其治疗主要采用内镜创伤和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前者的有创性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缺陷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抗生素虽然短期收效显著,但存在副作用及复发率高等缺点;且越来越多报道显示,HP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明显增强[9-11]。

祖国中医将CAG归属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认为外邪内侵、饮食内伤、情志内扰所致的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衡等为发病主要机制。以往报道显示,CAG患者处于免疫失衡状态,且随着病情加重,免疫失衡状态越明显[12-13]。因此,近年来,关于调节CAG患者免疫功能也作为临床医师治疗疾病的切入点。笔者采用健脾养胃汤对44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生黄芪、白术、党参为健脾开胃、补气保肝之良药,同时还具有增强机体代谢及造血的功效;薏苡仁、茯苓、陈皮为温中和胃、健脾消食、除湿祛胀之良药;神曲、麦芽为护肝养胃、健脾消食良药;当归则为补血养血之佳品;丁香具有温中降逆之功效,有助于胃液分泌,消除腹胀,增强患者消化功能。诸药并用,共奏健脾养胃、保肝益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且具有标本兼顾之特点。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黄芪皂苷、当归多糖、茯苓多糖等均有免疫调节功效[14-16]。本研究结果显示,坚持用药治疗8周后,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胃黏膜组织中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慢性炎症程度分级改善效果更好,患者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纳差、食后胀闷、乏力、大便溏稀等主要中医症状评分,下降更明显,病理组织总体临床效果及中医证候总体效果更优。该结果与廉艳红[5]、敬国敏[17]等采用中药治疗CAG所获结果基本吻合。本文研究表明,健脾清胃汤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增强CAG治疗效果,实现病变性胃黏膜逆转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此外,观察组CD4+、CD3+含量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CD8+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健脾清胃汤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健脾证候病理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