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体系研究

2019-08-15 01:25王晓庆张利红梁世芳
城乡建设 2019年15期
关键词:建成区主体体系

■ 刘 钺 秦 媛 王晓庆 张利红 梁世芳

一、城市空间评价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主体与评价视角

人是城市的主体,而城市空间根本上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中,有必要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基于不同人的视角来理解、分析、建构城市空间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是指主导评价活动、作出评价结论的人与团体,是评价活动的实施者。目前城市空间评价的相关研究,总体上还没有形成评价主体意识,评价视角不够明确。在进行城市空间评价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时,主要将目光聚焦在发现空间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案上面,尚未意识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城市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在进行传统问卷评价的研究中,很少对评价主体(问卷填写者)的性质进行探讨,不同类型的评价主体所做出的评价结论也未作出区分。在这种背景下,引入评价主体的概念,从相应评价视角发现和剖析城市问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为科学、完整的城市空间评价体系,帮助我们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和优化城市空间。

(二)评价内容系统性

目前城市空间评价研究主要针对单个城市问题深入,比较具有针对性,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致使空间评价多停留在研究和理论阶段,难以全面体现城市空间评价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效用。

然而,在新数据与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新时期城市研究中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化、精细化分析的需求,城市空间评价所用到的数据和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在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中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空间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厘清城市空间评价各要素的关系,构建一个系统的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研究体系,从而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在统一、清晰的逻辑框架下进行。

二、“多主体、多维度”的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体系

(一)“多主体”的空间评价体系

“多主体”意味着综合考虑不同城市主体对城市空间的关注重点和利益诉求,这有利于避免“专家俘获”(专家往往会以自己的价值选择代替公众的价值判断,因而可能损害民主价值)的情形以及实现不同利益和价值倾向上的平衡。

城市建成空间涉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同的利益主体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对城市空间的评价标准和结果也必然有所不同。公众(居民、游客)、专家、政府、开发商等集体组织的主体中,政府与集体组织实际上是综合考虑公众与专家的意见。因此本文主要从居民、游客和专家的视角进行城市空间评价的剖析。

居民视角。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居民更关注建设环境的使用价值。物质环境方面,与居民衣食住行日常活动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及交通出行,关于设施与交通便利性评价的的研究也不胜枚举,因此便利性在城市空间评价中一直是重要议题。在生活便利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环境品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将其分成街道空间与街区空间分别进行。此外,居民对于城市特别是局部居住地段的历史文化、领域感、归属感等人文特性也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要求。

游客视角。游客视角下,其感知要素主要包括物理要素(风貌、设施、景观、气候)、社会要素(交往氛围)、个人要素(动机意愿、旅游经验)及时间要素(旅游时长、行程安排)。具体来说,游客主要关注的是旅游交通的便利度,住宿、饮食和购物设施的品质和便利性以及该城市的空间特色,如景点标志、景观风貌、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等。

专家视角。专家视角下,关注的评价议题更趋向于城市发展规律及专业指标相关的方面,诸如空间风貌、空间活力、功能混合、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等议题。其中,空间风貌主要包括城市的风格、色彩、肌理及历史文化;空间活力除了使用人群密度数量作为表征,人群活动也应该考虑进来;功能混合主要是指用地功能的混合及职住的混合;社会空间方面主要包括居住混合、贫困空间、犯罪空间和健康空间等;经济空间主要研究产业的结构、密度和布局。

(二)“多维度”的空间评价体系

从不同主体出发梳理的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体系可以看出,三个主体视角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性,可进一步整合成不同的维度。评价内容上,主要包括设施便利性、交通便利性、空间品质、历史人文、空间活力、功能混合度、社会空间、经济空间8个内容维度(见表1)。评价方式上,可分为主观与客观2个方式维度(见表2)。值得指出的是,8个内容维度均可进行客观或主观方式的评价。客观方式多以各类空间、属性数据为基础,以理论方法为依据进行定量分析;主观方式包括满意度、情绪、口碑、空间画像等,随着大数据的应用,这方面的评价也趋于定量化,能更准确地把握分析主观因素。

表1 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体系的“8个内容维度”

表2 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体系的“2个方式维度”

表3 城市多源数据体系

(三)体系综合评价

多源数据应用及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应用于城市研究中(表3),将传统数据与新数据有机结合,基于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已成为未来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的重要趋势。

在进行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时,可灵活运用城市多源数据体系中的传统数据和新数据,进行相关内容的评价,例如在设施便利性方面,使用百度或高德地图POI数据(设施分布、数量、坐标、聚集程度)、微信宜出行或其他地图的实时热力图数据(人口空间分布的热力数据),从居民和游客两个视角出发,利用GIS等技术构建供需指数进行评价;交通便利性方面,可使用百度或高德地图交通数据、街区道路轴线、实时路况、公交站点线路数据等数据,对机动交通、公共交通及步行交通的道路通畅程度、站点覆盖度及可达性、可步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空间品质方面,利用各类城市图片进行人工智能识别和评价。综上,将城市多源数据与城市空间评价体系结合,有利于空间评价研究的定量化与科学化,同时也为复杂的、多维度的全面评价提供了可能。

权重与评价综合。本文提出的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体系相当于一个大模型,大模型下分为居民评价体系、游客评价体系、专家评价体系三个子模型,每个子模型又由多个具体方面的小模型组成。从原理上理解,基于三个不同主体的子模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将其综合试图得到一个综合评价结果缺乏实际意义。

在子模型的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是关键。在城市空间评价中引入权重的思想,其本意是对城市空间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有利于更直观地了解城市空间的各方面情况。但目前指标权重确定多以特菲尔法、层次分析法等为主,主观性较强,使得综合评价指标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强。因此,指标权重的确定应以大样本数据为基础,多采用回归分析等更为定量的方法,同时充分注重各个小模型的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三、结论

结合已有相关城市空间评价研究来看,分主体、分维度进行空间评价的思想尚属首次提出,不可否认的是,本文的内容尚有待于完善和深入。

(1)本文主要着眼于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总体思路和逻辑框架的建立,各个评价视角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以及各指标的评价方法,还有待于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从而完善、细化相关空间评价体系。

(2)将城市建成区空间评价与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诊断——设计——实施——动态管理”的工作流程,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猜你喜欢
建成区主体体系
多源数据协同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进展
POI和植被修正的夜间灯光城市指数提取建成区的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2013—2018年金普新区建成区空间形态扩张规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长沙市望城区建成区公园绿地现状结构分析与评价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