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2019-08-15 07:31丁晓丹郭孟琦
光明中医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上肢偏瘫功能障碍

丁晓丹 郭孟琦

近年来,脑血管病发病趋势尤为显著,往往遗留偏侧肢体功能障碍,特别是遗留上肢功能障碍。常规对症疗法的应用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缓解效果欠缺理想,对此需要通过中医方法的配合应用,以将患者的偏瘫症状等显著改善[1]。本研究将针对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研究有效治疗方法,以表明温针灸疗法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2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对策;对照组(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为42~82岁,平均年龄为(64.39±7.85)岁;观察组(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为43~85岁,平均年龄为(64.45±7.89)岁;对比2组偏瘫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关于疾病诊断标准,本研究收治的偏瘫患者均符合:1)口舌歪斜以及偏瘫;2)眩晕、头痛、饮水呛咳以及瞳神变化[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为42~85岁者;2)以往未患有重大疾病者;3)以往未表现出上肢功能障碍现象者;4)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者;5)知情同意书已签署者。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免疫性疾病;2)对于此次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以及过敏史;3)以往存在晕针史;4)发病时间在6个月以上。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2组偏瘫患者治疗期间首先给予血压控制、常规脱水降颅压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照组:住院常规治疗基础上选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主要选择患者患侧的肩髃穴、臂臑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血海穴、梁丘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太冲穴与太溪穴,留针时间为30 min,治疗时间为5 d/周,治疗频率为1次/d,为期2周治疗。观察组:常规针刺治疗同对照组患者保持一致;此外配合展开温针灸治疗,施针穴位主要集中于患者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位。完成针刺并且得气后,准备纸片进行铺垫,以对烫伤现象进行有效预防;此外,于一端准备2.0~2.5 cm艾条合理刺入,之后在针柄上方进行放置,控制针灸频率为1次/d,时间为30 min。

1.4.2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巴塞尔指数(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FMA)以及临床痉挛指数(CSI指数)。

1.4.3 疗效判断标准1)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功能障碍等获得显著好转;有效:患者功能障碍等获得好转;无效:患者功能障碍等无好转[3]。2)对于2组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功能障碍以及上肢痉挛状态,分别实施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以及CSI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同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Fugl-Meyer评定结果同上肢功能障碍恢复程度成正比;CSI指数同上肢痉挛恢复程度成反比。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2%)均高于对照组(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以及CSI指数对比治疗前,在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以及CSI指数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CS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以及CSI指数对比 (例,

3 讨论

近年来,在环境恶化、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对于此类患者诸多会呈现出偏瘫症状,对应表现出肢体功能障碍遗留的现象,日常生活能力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4,5]。

中医理论中,脑中风发病机制主要集中于瘀血阻塞经络以及气虚血瘀导致气血不能濡养机体,从而使得患者出现半身不遂情况。中风偏瘫患者上肢主要表现为屈肌痉挛现象,对此治疗期间需要做到疏理经筋、疏通经络以及缓急止痛。常规对症疗法的实施,只能够于症状改善方面获得一定效果,但是对于偏瘫症状以及上肢功能障碍等,难以获得理想效果。此种条件下,中医疗法治疗优势逐渐凸显,其凭借费用低廉以及疗效显著,于偏瘫患者治疗期间获得广泛应用[6,7]。对于温针灸疗法而言,其能够将针法以及灸法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将针法刺激强度显著提升,能够做到温通经脉、从表入里、调和气血、通导气机以及扶正祛邪。具体在应用期间,其能够利用热传导,对于患者局部血液循环进行充分加速,从而于血液黏稠度调节、微循环改善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方面获得确切效果,进而对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改善获得明显效果。对手三里穴施以针灸,针对上肢无力以及上肢不遂等系列症状可以获得明显治疗效果;对合谷穴进行针灸,可以获得血压调节、血液循环改善、通经活络以及对神经功能显著调节的效果;所有穴位联合针灸,最终获得气血调节、疏通脑络以及上肢功能改善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偏瘫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CS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偏瘫患者在治疗期间,温针灸疗法的应用,对于提升疗效、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降低CSI指数,效果显著,最终显著促进上肢功能障碍的改善以及加快病情康复。

猜你喜欢
上肢偏瘫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