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而出 迎风而立
——从湖南超级杂交稻良种产业化看湖南工程咨询

2019-08-16 09:17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湖南省经济建设和投资决策研究智库
中国工程咨询 2019年8期
关键词:超级稻杂交稻产业化

文/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湖南省经济建设和投资决策研究智库

一、突破突破再突破,克服层层困难,启动湖南超级杂交稻良种产业化工程

“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杂交优势理论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杂交水稻应用面积最广、应用程度最高的国家。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不曾忘记历史,回首七十年,中国人用“拓荒人精神”致力于水稻的研发与推广,技术水平遥遥领先,加上杂交水稻本身具有高产、耐旱的特性,使杂交水稻种植成为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良种产业化是超级杂交稻推广种植的基本保障。2007年1月,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湖南超级杂交稻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超级杂交稻良种产业化思路的提出、产业化体系的构想、建设方案的论证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从工程咨询单位的角度作出了独特贡献,体现了工程咨询的价值。

2012年,项目竣工验收,完成总投资32亿元。超级杂交稻良种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和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为中国和世界各国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1.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总产却占粮食总产的40%。稻米是中国大约60%人口的主食。在我国人口年增加500多万,耕地不断减少的形势下,要保证粮食自给就必须大力提高水稻单产。在提高水稻单产的诸多措施中,选育和推广良种最为经济有效。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利用矮秆基因率先育成高产抗倒品种,形成了第一次“绿色革命”;70年代初,又在世界上首次将杂交籼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两次重大突破,使中国水稻平均单产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先后跃上每公顷3.75吨和每公顷4.5吨的台阶。其后,随着水稻良种更新和推广应用,到90年代初,中国水稻以播种面积计,单产又进一步提高到每公顷约6吨的水平,从而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水稻进一步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单产处于徘徊局面,迫切需要实现水稻单产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2.超级杂交稻良种供不应求

“中国超级稻研究”是农业农村部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提出的关于粮食生产的又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通过超级杂交稻研究与推广,有望最终以科技来解决二十一世纪我国乃至世界粮食供求矛盾。1998年和1999年我国超级稻研究被列入中国政府总理基金项目和中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2005年,“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第一次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超级杂交稻的推广,关键是种子,有种子才有面积。而我国超级杂交稻种子,在此项目建设之初由于基地分散,规模较小,生产不稳定,管理粗放,设施落后等原因,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供销矛盾突出。造成种子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超级稻制种基地要求具备一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否则不但影响制种产量,而且会影响种子质量。二是缺乏规模的专业超级稻制种生产基地,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良种不足严重影响了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速度,制约了超级杂交稻的种植面积。

3.湖南具有超级杂交稻良种研发和推广的坚实基础

本项目依托的核心技术是袁隆平及其团队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业农村部重大科技项目。为应用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和一系列卓越的育种技术,实现超级杂交稻良种产业化,造福全人类,2006年,湖南超级杂交稻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启动,建设地点为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贵州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重庆市、辽宁省、江苏省、河南省、云南省、甘肃省17个省份。

二、高产高效高保障,水稻技术步步升级,走出国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1.杂交稻单产大幅提高和良种产业化可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0世纪70年代,中国率先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水稻单产。面对我国和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有效耕地面积不可逆转的递减,要求水稻生产既优质又高产的需求不断增强,大规模扩大良种供应势在必行。

此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每年生产销售的1.8亿公斤杂交稻种子,可推广种植8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粮食1.5吨的保守估计,可增加粮食0.12亿吨,增加收入300亿元,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杂交稻良种产业化和大规模种植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项目建设是解决超级杂交稻良种供销矛盾突出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发展超级杂交稻大规模种植的重要基础,是继续保持我国超级杂交稻研发和推广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措施。

对我国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由于消费需求保持刚性增长,而粮食增产的边际成本增加,资源环境因素的制约加剧,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还将是紧平衡态势。

我国目前水稻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其中杂交水稻面积1700万公顷,杂交水稻单产比普通水稻产量高出将近20%,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养活7000万人。项目有利于促进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巩固中部省份商品粮基地的基础地位,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杂交稻增产的粮食可造福全人类

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自上世纪90年代走向世界以来,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各国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在国际上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的杂交水稻已经得到大范围推广,例如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莫桑比克、菲律宾等。国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2吨左右。

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适合种植,全球1.6亿公顷稻田,如果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6亿吨粮食,可多养活5亿人口,有效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三、研发制种再推广,三大体系环环相扣,打造全过程超级杂交水稻研发平台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分为三大体系:

1.超级杂交稻研发体系建设。研发体系是本项目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建立研发技术平台,建设国内一流的水稻基因库、人工气候室、分子实验室,形成完善的符合超级杂交稻推广应用的共享尖端技术研发体系,为超级杂交稻产业化工程提供优质品种资源基础。包括研发基地1800亩、实验田700亩、海南冬季育种基地1000亩和超级杂交稻技术标准建设四大部分。

2.超级杂交稻种子生产体系建设。项目年推广超级稻近1.5亿亩,大田用种量按1.5kg/亩计算,需年产超级杂交稻种子2.25亿kg。平均制种产量按200kg/亩推算,超级杂交稻制种基地面积为110万亩、超级杂交稻亲本冷水灌溉繁殖基地2.2万亩。添置合适的种子加工设备和材料,建设种子全自动加工生产线15条、建设33万m2种子加工用房、标准种子仓库、标准冷库、种子质量检测实验室等配套设施。

3.超级杂交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新品种展示基地9万亩,培训示范基地3万m2,以及营销及种子配送6万m2建设。

四、新技术新思路新成绩,人才蓄力生生不息,工程咨询智慧助推杂交稻产业化发展

1.提出超级杂交稻良种产业化思路,实现良种产业链各环节有机结合

超级杂交稻的推广,良种产业化是基本保障。可研报告以超级杂交稻研究开发为基础,以超级杂交稻良种生产为核心主业,以企业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立足于开发超级杂交稻相关技术产品和超级杂交稻产业化,建立相关技术平台,建立国内一流的杂交稻研发体系、超级杂交稻种子生产体系、超级杂交稻推广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建立超级杂交稻技术培训基地,为国内、外培训高科技技术人才。采用自筹资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形成高起点的超级杂交稻技术开发产业化链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采用科学论证的方法优化建设方案

对于项目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可研报告采取多方案比较、科学论证的方法予以解决。一是通过方案比较与优化,确定以良种、良法综合配套的建设方案,使设计的方案更贴近实际;二是通过采用排列图法,比选确定以企业、种粮合作社为主体,政府推动和补助相结合的推广模式,以促进项目的实施;三是通过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施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推广生物菌肥、绿肥种植技术,以保持水土,减少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四是建设现代种业示范推广体系,应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使之成为连接农村和农户、技术推广和服务强有力的纽带,加快推进超级稻良种的产业化,从而实现超级稻良种、良机、良法、良肥、良田的有机结合。

3.良种研发和产业化技术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可研报告针对国内外对超级杂交稻的市场需求,通过我国在超级杂交稻研发与产业化领域的SWOT分析,提出项目开发新思路和建设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超级杂交稻技术开发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优势创新单位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平台,技术成熟的组合逐步进入产业化;以杂交水稻产业化优势企业作为超级杂交稻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建立优异水稻资源基因库,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企业经营超级杂交稻成果和技术培训所得收入再投入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研发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以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为支撑,全面实施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产业化。

项目实施后,超级杂交稻良种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和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春华秋实何寻常,如椽巨笔著华章。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东方大国,如今有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粮……“中国粮”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勠力同心、发奋图强的历程,就是一部湖南工程咨询人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学习、勇于革命的历程。付出终有回报,2008-2013年,湖南超级杂交稻良种产业化工程可行性研究先后获得湖南省和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获菲迪克百年工程项目唯一的农业项目纪念奖。咨询项目连获工程咨询大奖,表明湖南省工程咨询的品质和质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展现了世界对中国工程咨询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咨询人的全部力量!

猜你喜欢
超级稻杂交稻产业化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至2020 年农业农村部认定的133 个超级稻品种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