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系统的建构

2019-08-17 02:01马丽铭张煌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识别中学生

马丽铭?张煌坤

〔摘要〕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系统,寻找有效途径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识别和干预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为例,介绍学校关于中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防预系统的建构,主要包括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认识、学校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系统的内容、心理危机的防范等内容。实践证明,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防预系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危机;识别;防预;系统建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9-0070-04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疾风骤雨”时期,在这一特殊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呈现。近年来,中学生自杀、过激杀人及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道,学生逃学、离家出走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中学阶段已经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期[1]。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防预系统,寻找有效途径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识别和干预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11年起,我校(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下同)开始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设施,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进入正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学校目前逐步建成了一套符合学校特点的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防预系统,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证明,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系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心理危机

国内研究普遍认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遭遇严重的应激事件后,自身无法回避且运用自身资源和原有的应对方式均无法解决,从而内心产生严重失调,并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等的心理反应。研究指出,心理危机是应激源因素和个体易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激源本身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心理危机,还要通过个体的应对能力等因素即个体的易感性因素发挥作用[2]。所以心理危机的产生既与外界应激事件有关,也与个体因素紧密相连。学校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需要综合考虑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再次发生[3]。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加上沉重的学业负担,以及各种来自自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危机事件,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学生面对自己无力解决的危机事件,难免会出现无助、绝望等各种程度的心理危机感。心理危机犹如一把双刃剑,危机中包含着危险与毁灭,但危机也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处在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如果能够通过自身或外界帮助,学习如何克服困境,增强自我力量,那么随着危机的克服,个体也会得到成长,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反之,个体在遭遇心理危机而不能有效控制,那么身心将会受到重创(如图1所示)。学校作为学生教育和成长的载体,必须准确识别学生心理危机并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才能确保学生身心安全、健康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系统

危机干预系统是指心理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后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干预,使得当事人心理危机得到缓解或消除,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并且能预防心理危机再次发生[4]。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否存在,程度如何,学校是否能够准确识别等问题都是心理危机干预能否有效开展的前提。近年来,我校综合各地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建构了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系统,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该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机构设置

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和学校德育、校园安全等各项工作紧密相连。为了有效推进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学校专门成立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项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校长室直接负责;一级部门包括政教处;二级部门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三级部门即各年级组;四级部门即各个班级;五级部门为各班班委。每个部门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各部门在直接双向链接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交互式链接,从而确保信息及时有效传达。具体如图2所示。

1.类型识别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正处于危机状态、情绪剧烈波动、认知功能受损、行为出现异常或者伴有躯体特征改变的学生。政教处要连同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各年级组、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危机识别方面的培训,提高师生对于心理危机的认识,从而准确识别心理危机对象,进一步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综合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的意见,同时结合各方面资料,我们把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重点关注的对象集中为以下几类:

(1)学习压力过大或学习困难,出现严重焦虑或其他心理异常的;

(2)人际关系不良,存在社交恐惧、人际孤独、人际冲突、异性交往、亲子关系、性取向等问题,情况特别明显的;

(3)性格内向、孤僻、偏执、嫉妒、逆反等个性倾向突出的;

(4)遭遇突发事件,情绪反应强烈,行为出现异常的,如遭遇自然災害、家庭变故、社会意外、校园事件等的学生;

(5)患有身心疾病,个人情绪压力重,治疗周期长的;

(6)环境适应存在严重问题,如对学校、家庭环境、教师教育风格、班级竞争适应不良,个人非常痛苦的;

(7)存在问题行为,如偷窃、逃学、离家出走、上网成瘾等的;

(8)谈论并考虑过自杀,或是有自杀未遂、自残行为的;

(9)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或家庭组织结构特殊,如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

2.处理机制

心理危机的干预要根据学生心理危机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程序和方法。首先,对于自伤或自杀学生必须坚持立即救治、立即上报、立即通知的原则,同时注意当事者信息的保密,在事件发生后安排当事学生的重要他人陪同,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其次,心理教师进行适时干预,稳定和疏导当事学生的情绪,同时对当事学生身边的同学进行情绪处理和心理疏导;最后,要加强当事人事后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平复工作。

对于其他存在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要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与互助、班主任的观察与指导,以及心理教师的判断与辅导三方面的作用。心理委员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如发现同学出现比较突出心理困扰的,需要及时向班主任反应;班主任根据心理委员的反映,及时寻找机会与当事学生进行谈话,如确认学生情况特殊,可连同年级组反馈至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教师对当事学生进行初步的判断咨询,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各年级组和班主任、心理委员需积极配合心理教师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危机。对于情况较为严重,超出心理教师辅导能力的当事者,需征求当事学生和家长意见,做好转介工作。对于需要接受治疗的学生,班主任应时刻与之联系,并与家长做好沟通,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程度的特别帮助,并与家长或监护人签订有关责任书。

(二)信息管理

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必须做好相应的信息管理,主要的信息管理流程分为以下两种:

1.班主任→心理教师→政教处的心理危机识别与信息报备

班主任要熟悉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信息,密切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动态。结合上述提到的9类特殊心理危机,对本班学生进行准确识别,填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表》,对于学生的辅导谈话记录在《学生谈话记录表》,将信息汇总,及时上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根据各班的上报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心理教师将辅导和干预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情况比较严重的,上报学校政教处。

2.心理教师→班主任→政教处的排查与信息报备

对于主动前来心理辅导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心理教师根据学生问题的特殊性与严重性,针对性地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如需联系家长的,心理教师要联同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心理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记录工作,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连同班主任将具体情况上报政教处。心理辅导室日常的学生心理辅导情况需形成台账,每个学期末汇报至政教处。心理教师在汇报材料的处理上需注意学生信息和咨询具体内容的保密。

四、心理危机的防范

(一)开展人员培训,提高认识

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师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等工作中的知识和技能,改善工作态度和方法,并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理念,从而确保学校心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学校不断创造机会,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B、C证的培训,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此外,学校还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主导作用,定期开展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工作交流会,增进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联系,并通过心理教师的指导提高班主任心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心理教师定期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通过提高心理委员的认识,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朋辈互助作用。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是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载体。要转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作用。学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最终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在高一年级和初中部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二和高三年级则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在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主导下,学校最终确立了符合我校师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课程共包含健康意识教育、适应性指导、自我意识教育和人格培养、人际关系的辅导、情绪与意志管理的辅导、生活指导、青春期性生理与心理教育、生涯规划指导、学习考试心理辅导、生命与价值探讨等十项课程内容[5]。

(三)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是把心理危机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学生心理問题进一步恶化的重要环节[1]。我校目前设有心理辅导室、个体发泄室、团体辅导活动室、心理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场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2名,兼职心理教师1名。心理辅导室建立了规范的心理辅导制度,心理辅导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学校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个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灵活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成效显著。

(四)进行学生心理普查与心理建档

学校目前将学生的心理普查和心理建档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学生的心理普查和建档得到了学校信息技术科组全体老师的大力配合。学校在每年的九月开学之初,通过学校心理测评系统对全体初一和高一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对疑似问题学生进行细致回访与评估,并建立心理档案,持续关注。同时,对筛选出的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对象,班主任需要与学生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辅导,做好相关记录并将信息反馈至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下一步心理危机干预和指导做好充分准备。

(五)确立帮扶与监护机制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和内容上,学校借鉴教学工作的帮扶机制,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护机制。帮扶机制包括师生之间的帮扶和学校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帮扶两个部分。师生之间的帮扶是指对于心理特殊的学生采取“师生结对”的方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对于班级当中存在特殊心理或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我们开展“师生结对”的帮助形式,让每一个老师都参与到学生心理关注和支持的行列。每个老师对于与自己结队的特殊学生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心理上的支持,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监护,对存在异常或超出个人辅导能力的学生,科任教师需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并连同班主任反馈至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学校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帮扶是指学校争取医院和精神卫生机构的专业支持,建立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通道,对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学生及时转介,由专业医疗机构干预。

(六)建立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

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家庭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可忽视。有关研究指出,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条件、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方面,是心理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支持力量[6]。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学校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论坛、家长微信群交流、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渠道,开展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加强家长对孩子心理变化的关注,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经得到了广大家长朋友的支持和关注。

心理危机预防、识别和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必须始终持高度重视的态度,认真落实学生心理危机方面的各项工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余欣欣,李山,吴素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李慧莉.高中生心理危机应激源和易感性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2):30-31.

[3]谢四元.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家庭、社会协作现状调查与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7):97-100.

[4]陈先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工作体系的实践和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77(3):44-47.

[5]马丽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探析[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7,12(2):187.

[6]李涛,崔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联动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6):122-124.

(作者单位: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江门,5294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识别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